日报讯(通讯员 张娟)六月的风掠过如东县大豫镇香台村的田野,带来麦浪的低语。6月27日,香台村党总支在这样充满生机的时节,悄然开启一场与往昔岁月的深情对话——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党建活动在这里举行 。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时光的长河悠悠流淌八十载,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党中央一声号召,全国上下纷纷以各自的方式纪念那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岁月。而香台村,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抱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
活动现场,邀请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志石。说来也巧,他的老家离香台村鲍家坝不过五里多路,这短短五里,却像是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与这片土地的抗战往事紧紧相连。这些年,他穿梭在老家的村落阡陌,倾听老人们的讲述,把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抗战故事一一拾起、珍藏,最终汇聚成《江海碧血》这本沉甸甸的小说集。而这一天,他带着这些故事,回到离故乡这么近的地方,与老家的党员们分享香台村鲍家坝的抗战传奇。
鲍家坝在香台村的最南边,说起鲍家坝,它可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地名。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它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落在抗战的棋盘上。这里曾是日伪军的据点,阴森的岗哨、冰冷的铁丝网,仿佛是笼罩在百姓头顶的乌云;可它也是中共敌后武装力量顽强抗争的阵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不屈的热血。还记得1943年吗?日伪军满心盘算,从天生港起,一路延伸,经掘港、南坎,直到鲍家坝,筑起一道200余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像条狰狞的锁链,妄图将苏中四分区割裂,把抗日力量扼杀在摇篮里。但他们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7月1日那晚,苏中四分区的军民们就像一群无畏的战士,朝着这道封锁线发起“总攻”。鲍家坝作为这锁链的末端,成为关键战场。电杆被奋力锯倒,电线被果断割断,公路被迅速挖毁,那成片的竹篱笆燃起冲天大火。火光映红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抗争的决心,一夜之间,日伪苦心经营的“囚笼”化为灰烬,这场“火烧竹篱笆”行动,彻底打破了封锁,更吹响了全面反“清乡”的激昂号角。
鲍家坝周边,香台村及附近的土地,是新四军老七团、县警卫团、民兵联防队等抗日武装的“秘密基地”。不远处的老郎村,还藏着新四军后方医院。“9条龙儿舍”更是意义非凡,它就像一座温暖又坚固的堡垒,是部队的“大后方”和转运站。启东、海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们,被小心翼翼地送到这里临时安置,再乘着渔船,辗转送往更安全的后方医院。鲍家坝,就像一位沉默又可靠的守护者,默默为伤病员的转移保驾护航。
那些年,以鲍家坝为依托,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1943年8月到9月间,掘东区区长攻坚带着豫滨乡干部和联防队,悄悄驻扎在鲍家坝群众家里。他们像是潜伏的猎豹,等待着最佳时机。终于,他们成功生擒汉奸沈扣麻子。消息传开,人们心里压抑许久的憋屈一扫而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被狠狠打压,而百姓们的抗日信心,就像被风吹燃的火苗,越烧越旺。
当然,鲍家坝最激烈的战斗,当属南坎战斗。1944年6月26日,新四军一师三旅特务四团,在如皋警卫团和三旅七团的配合下,如利剑出鞘,向南坎及周边八总庙、鲍家坝、六甲、北新桥等据点发起攻击。激烈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每一寸土地上。到了6月27日,特务四团成功攻克南坎据点。驻掘港的日军匆忙派出援军,却在南坎西南的界河村,被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和特务四团三营迎头痛击。最终,南坎据点被拔除,鲍家坝据点的伪军也在强大的攻势下,不得不缴械投降。
活动最后,香台村党支部书记仇小华站出来说话了。他的目光坚定,声音里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意:“咱们是鲍家坝所在村的党员,老一辈英勇抗战的精神,就像一颗珍贵的种子,种在了我们心里。往后,不管遇到多少艰难,我们都得像抗战时的先辈们一样,坚韧不拔地投身新农村建设。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这份精神往前走,香台村的未来,一定会像那盛夏的阳光,灿烂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