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陈慧 通讯员 倪俊)2025年夏收期间,农场主王洪祥正在抢收小麦,田里的收割机却突然趴窝了,望着天上翻滚的乌云,急得抓耳挠腮,他赶紧掏出手机找“救星”。不一会儿,抢修车就来到他面前,郭雪梅跳下车,直奔故障点,仅用15分钟便让“铁牛”重新轰鸣。面对王洪祥的连连感激,郭雪梅摆摆手,擦擦汗,坐上抢修车奔向下一家。这是她15年来抢修的第8000台次农机,返修率始终定格在零的记录上。郭雪梅,这位被誉为“金牌农机医生”的新农人,用沾满油污的双手和“上门不过夜”的承诺,塑造了现代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鲜活人物形象。
2010年的如东,农业机械化浪潮初兴,部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却因维修服务滞后频频“闹罢工”。“眼看机器瘫在泥里,农户中蹲在田埂上哭,我心里像被镰刀割了道口子。”32岁的郭雪梅放弃城里的稳定工作,回乡创办平平农机修理厂。郭雪梅始终坚持绝不用一个“山寨”配件,得到广大农机手的一致认可。海门种粮大户宋长是郭雪梅的长期稳定客户,他说:“别人修机器用杂牌件,前脚修、后脚坏。郭雪梅的螺丝钉都是正规厂商直供货品,请她修,我放心。”当供应商推销价格仅四成的杂牌滤芯,她厉声拒绝:“坑农的钱,我赚了睡不着觉!”在内部管理上,郭雪梅用“诚信薪酬制”筑起防火墙,将每位维修工的薪资报酬与配件质量、维修效果直接挂钩。因维修使用假冒伪劣件出现的损失,由维修工本人全额赔农户损失,问题严重的将被直接开除。就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让这个白手起家的修理厂在短短三年内,成为“东方红”拖拉机在南通地区唯一的官方服务点。农户主动预付费用,品牌厂商争相委托售后,连安徽的农机维修老师傅柳森也慕名投奔:“我这辈子跑过五个省大大小小的维修点,就属郭雪梅这儿最干净!”
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升级,郭雪梅意识到,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增加产业链效能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她迅速搭建起一条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桥梁,一方面改变服务方式,整合零散维修需求,通过“移动服务车+配件直供”模式覆盖千余家农场;另一方面培养技术团队,以传帮带的方式,将零经验的学徒锻造成“手到病除”的修理能手。郭雪梅深知创业热情需要坚实的生活保障来维持,她不仅为每位维修师傅足额缴纳“五险一金”,更通过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确保他们能安心扎根田野、精研技艺。
“修好农机能救命!”在徐香家庭农场,她暴雨中跋涉百米泥泞抢修插秧机。在嘉兴市斜桥镇,她驱车580公里跨省维修倒贴千元,只为不让800亩稻田错过耕种期。“农时就是粮农的命根,我们快一分钟,丰收就多一分把握。”这句朴实话语背后,是她24小时开机的服务电话、风雨无阻的限时抵达,以及15年来零延误的承诺兑现。
夕阳下,郭雪梅工具箱上的“平平修理”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熟练地抹去收割机履带上的油渍,站在农业现代化的田埂上,郭雪梅用扳手拧紧了农业现代化的螺丝,更用诚信与担当书写着“铁牛”背后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那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泥浆中跋涉的脚印、深夜抢修的灯光,和8000次故障归零时,农户脸上绽放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