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陈慧 通讯员 蔡文婷)黄海之滨,潮起潮涌。如东县86公里海岸线上,一曲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壮丽乐章正在奏响。凭借4555平方公里海域和72.75万亩滩涂的资源禀赋,如东县坚持以“科技兴海、生态护海、产业强海”为主线,全面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耕海牧渔,碧海生金
8月5日,沉寂了3个月的渔港再次热闹起来,一艘艘渔船井然有序地驶入如东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岸上已停满了前来装货的运鲜车,待渔船靠稳停妥后,渔民们顾不上休息,立马打开船舱,将一箱箱新鲜海鲜搬运上岸。一时间,整个港池内,渔获装卸的嘈杂声与商贩交易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忙而喜悦的丰收景象。洋口渔港港区总面积118.7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900多艘渔船卸货补给,年水产品交易量9.5万吨,年交易额近10亿元。位于如东县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掘苴新闸外海侧的刘埠渔港是江苏省二十个重点渔港之一,能同时容纳750艘渔船和海上风电工程运维船舶避风、卸鱼、补给、维修,年卸鱼量达5.5万吨。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渔港信息平台,实现渔港管理、船舶监控、海洋环境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信息化。提高渔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保障渔业生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2025年前五个月,我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水产品产量达14.57万吨,同比增长3.3%。海水养殖产量10.4万吨,增长4.34%。其中,对虾养殖面积约7.87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8万平方米;条斑紫菜海上栽培面积6.7万亩,一季度加工约20亿张。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月至4月的鳗鱼苗捕捞季,捕捞量较往年增加三倍,累计捕捞约15吨,7500万尾。这些数字背后,是如东渔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有力证明。2024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33.68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约198.27万元。从海洋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正加速构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6月12日,碧波荡漾的海面上,工作人员小心地将一尾尾苗种放入海中。这是如东县第17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投放黑鲷、大黄鱼、半滑舌鳎、黄姑鱼、三疣梭子蟹、鲢鱼、鳙鱼等高经济价值苗种一亿余尾(只),覆盖通江大河及沿海海域。2020-2024年,财政累计投入590万元用于海洋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通过“以养促护、以放促增”的方式,有效补充了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面对全县1911户养殖户、7.87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如东县创新推出“一村一策”和”一场一策”的治理模式。全县共划分151个养殖尾水处理片区,建立起多元化的尾水处理体系。洋口镇南渔村、栟茶镇兴灶村的SBR工艺+生物膜法;栟茶镇兴凌村等地的“四池三坝”尾水处理工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设施设备集中收集处理工艺;大豫镇九龙村的“核心设备+生物生态”直接净化工艺;宝华公司的贝类净化处理工艺等,形成了覆盖全域、多措并举的养殖尾水治理新格局。
如东积极探索“风电+养殖”立体用海模式,结合海洋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优势,推动渔港经济区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渔港周边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升渔港的整体形象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生态护海的理念已深入如东渔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安全为基,规范护航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每年伏季休渔期,如东沿海呈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的井然秩序,393艘应休渔船准时入港进闸。全县严格实施“依港管船”措施,制定应休渔船泊位图,对进港渔船采取签订伏休承诺书和安全生产责任状、进出港报告、登船核查等六项措施,确保应休渔船“底数清、动态明、管到位”。今年伏季休渔期间,共检查渔船96艘,渔港9次,发现安全隐患12起,全部闭环整改到位,共查获涉渔“三无”船舶39艘。同步开展的“涉渔三无船舶整治”专项行动、海洋渔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及“商渔共治2025”行动,进一步筑牢了海上安全防线。县农业农村局主动联合海事部门及沿海镇(区、街道)组织开展养殖渔船安全警示教育,严防商渔船碰撞事故。
智慧赋能安全监管。试运行渔船辅助生产工具一体化监管系统平台,全面实现数字化登记管理。加强滩涂养殖生产及安全设施摸底调查与整治。扎口从业人员保险工作,为全县从业渔民提供渔业互助风险保障近8亿元,全县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运行良好,渔业安全事故逐年下降。
如东渔业战线以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的质量追溯、先进的检测技术,筑牢从海域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防线。仅今年上半年检查养殖企业和养殖户74多家,发放宣传资料2042多份,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行动6次,现场出具《水生动物检疫合格证明》8张。积极配合部、省、市组织的相关水产品、海水产地环境监测工作,上半年部级渔政监督抽样19份,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
产业融合,链动未来
夕阳西下,滩涂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游客们体验着传统滨海休闲旅游项目,感受着别样的渔家风情。如东休闲渔业稳定发展,传统项目呈现强劲恢复趋势,为渔业服务业带来新的飞跃。休闲渔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如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方面,如东成果斐然。如东条斑紫菜凭借优良品质,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充分利用“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13家水产企业的23款产品获得品牌使用权,涵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条斑紫菜、文蛤,以及如东特色黄鱼、海蜇、带鱼等品种。长沙镇滨海村滩涂养殖有限公司的文蛤产品通过“如意东方”品牌的质量认证和统一包装升级,成功进入南京、上海等长三角高端市场。2021-2023年年均销售额达3000万元。
着眼于长远发展,如东正积极谋划培育和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大力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碧海扬帆正当时,向海图强启新程。从碧波荡漾到物阜民丰,如东县正以耕海图强的奋战精神和向海发展的坚定决心,谱写新时代耕海牧渔的崭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东县将继续深化海洋强县建设,推动渔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