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徐书影 全媒体记者 高玉霞 贾兆亮 包玉龙)“这个小青菜新鲜着嘞,来一把不……”清晨,室外气温已至零下,大豫镇兵房社区所辖的农贸市场内却是人声鼎沸,暖意融融,一派烟火气十足的景象。
“老板,生意咋样啊?”“还不错,谢谢施书记帮我们找了个地方,这块比外面暖和多了……”菜贩口中的“施书记”是兵房社区党总支书记施雪丰,年初以来,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推进马路市场整治工作,如今接近年尾,无论是这处市场,还是整个社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干道拥堵的现象缓解了,海滨桥下的杂物清理了,小区私拉乱接电线的少了……虽然都是群众的只言片语,但也不难听出,他们对这位上任刚满5年的社区“大管家”很满意,认为他真心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
深入走访察民心
乡村旧貌换新颜
兵房社区地处镇村交接处,下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约4500人,其中,流动人口近四分之一,加上还有400多家沿街店铺、5个居民小区、1个农贸中心市场,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这个社区属于集镇区,每到果蔬上市季节,马路市场自然形成,造成主干道拥堵,城管队组织多次清理,但是效果一般。”说起管理上最头疼的一件事,施雪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兵房镇区沿路而建,人民南路两侧都是商铺,平日里人气旺盛,因此不少商贩选择在此沿街为市,占道经营。由于没有摊位费,商贩节约了成本,周边的居民图方便就近“光顾”,使得商贩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一百多处。“菜贩在门口摆摊,人聚集得多了,车子堵得不行,到处乱糟糟的。”沿街某早点铺老板王女士回忆说,尤其是早晚买菜高峰期,能堵一条街。
经过多轮走访,听取周边商户心声,施雪丰整治马路市场的念头愈加强烈:“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得从根子上杜绝。”为此,社区成立了一支专职街道管理队伍,每天早上4点,由施雪丰亲自带队,对未形成摆放的马路市场进行劝阻,引导农户到中心市场内部规划的固定区域免费摆放,同时,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菜农,施雪丰等人还自掏腰包买下他们的蔬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他们的行动实实在在感化了农户,目前,125处马路“顽疾”基本被剔除。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深入走访,施雪丰将居民们的大小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时时挂在心上,努力推动解决:海滨桥下杂物凌乱,通过近一年耐心沟通,最终做通群众思想工作,进行了全面清理;广泛听取群众建议,改造健身广场,成为众人休闲的好去处……一件件实事,让施雪丰赢得了信任。如今,社区居民都把他当成“大管家”。
争资争项强建设
民生处处新气象
临近正午,阳光明媚,走进兵房社区金地来小区,只见村民们正坐在院里晒着太阳拉着家常,惬意满满。“你问我施书记好不好啊?你看那边,是他帮我们建的充电棚,现在大家的电瓶车充电都到棚里,再也不像以前在过道里拉线了。”2号楼二单元施卫丰笑着说。
在年初排查社区安全隐患时,施雪丰发现,社区5个居民小区普遍存在楼梯间私拉乱接电线给电瓶车充电的现象,更有不少居民反映,夜间 一楼过道里全是充电的电瓶车,人根本无法通行。“要是遇上紧急情况,直接堵死了安全出口,隐患极大。”施雪丰和社区干部共同研判后,决定在小区建设充电棚。但是,资金从哪里来?
为了不让居民们的期盼落空,施雪丰一班人一方面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一方面发动小区开发商,通过引入安装单位自装自销,说服开发商出资实施场地硬质化,顺利将充电棚盖了起来。“我们也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这家安装单位,通过前5年让利,由它收取充电费用,来换取它负责充电棚的搭建与设施配备。”施雪丰介绍,目前,一辆车的充电费用在1元三小时,今年10月,充电棚刚建成投用,就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我们计划明年上半年,将其他4个小区的充电棚也落实到位,真正消除小区充电隐患。”
充电棚并非个例,多年来,施雪丰积极为社区争资争项,用于改善群众生活、壮大集体经济,比如去年,社区争取到县级项目资金80万元,对中心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市场租金从原先的年30余万元,增加到年50万元;同时实施道路“组组通”工程,实现社区道路全部硬质化。今年,社区计划继续争取上级资金,在老电影院新建3间3层门面房,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
盘活资源育新机
产业振兴有后劲
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兵房社区的耕地面积仅有1700亩,而且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抛荒的现象一度很严重。“三四年前,很多地都荒掉了,年轻人不愿意种,老年人种不动。”施雪丰说,为了扭转这种情况,2020年开始,社区对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摸排,通过鼓励本社区大户流转+引进周边村大户两种路子,有效“消化”了曾经的“撂荒地”。
益民家庭农场主蔡益民便是施雪丰“招引”的规模大户之一,他一共在兵房社区流转了近400亩土地,主要开展蔬菜、水稻、小麦、玉米等连片种植。“三年前,施书记和我对接,说社区有不少撂荒地,问我有没有意愿流转,当时我正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就在兵房社区靠近徐征村的地方流转了一片,眼下,种下的青玉米正在采收中。”
像蔡益民这样的大户还有两家,分别是亚兵家庭农场和卫兵家庭农场,三个大户共流转社区土地约1000亩,他们的“入驻”,除了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带动了一批老农户到农场打零工。“我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了,平日里就在益民农场帮忙看仓库,一天下来,也有几十元收入,而且我的地也全部流转给了老板,每年的流转费也不少。”社区居民蔡学初告诉记者,现在社区的地基本被大户承包了,再没有过去大面积抛荒的情况了。
土地流转盘活了资源,更壮大了集体经济。据了解,近三年来,兵房社区集体收入稳定在100万元左右。“在社区工作11年,其中担任社区书记五年,看着社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点点变好,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也感到很自豪、很骄傲。”说起多年的工作经历,施雪丰由衷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