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顾艳 王洪 陈华)这几日,新店镇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水稻陆续成熟,秋收工作全面展开。伴随着机械轰鸣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腹中”,收割、脱粒,一举实现颗粒归仓。
“这两天非常忙碌,700亩水稻要尽快抢收烘干。”看着收割机里“吐”出来的干净金黄的稻谷,农场负责人王海青说,“农场拥有60多台机械,水稻种植从耕、种、管、收都是机械化作业,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据了解,农场刚刚通过验收,被评为“南通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十多年来,王海青扎根田野,不断学习掌握科学种植技能,成为如东知名“乡土专家”,在水稻机插侧深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上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一举获得成功,得到相关专家的肯定,获得全国十大引领项目,并向全国推广。农场试验新品种“宁香粳9号”,连续3年观察试种,该品种集合了高产、抗倒、抗病、早熟、口感好等综合性状,得到南京农业大学和国家省市县相关专家的肯定,并大面积推广,为提高如东大米品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在科技的加持下,农场水稻亩均产量由原先的1200斤上升至1400斤,总产量超95万斤,不断刷新水稻高产纪录。王海青和县植保站合作试验中国农科院颗粒除草剂结合飞防一次性除草技术,通过两年试验,节约人工除草效果好且不影响周边其他农作物,将进入推广阶段。农场正参与建设“省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基地”“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农场还充分利用“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吸纳村里40余户闲置劳动力加入合作社,在育秧环节辅助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