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陆和煦 李长华)又到了芦笋采收的季节。位于曹埠镇跨岸村的如东久旺家庭农场里,50亩大棚芦笋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根根挺拔,脆嫩喜人。工人们沿着田垄,拿着剪刀采摘达标的芦笋,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这几天都是凌晨4点半就到田里来,忙到中午11点,能收500公斤左右的芦笋,中午全部装车运往上海!”如东久旺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滨自豪地告诉记者。
刘滨原本就职于石化企业,2017年,在敏锐地捕捉到芦笋的商机后,他辞职回到家乡投资近8万元,流转了6亩土地开始种植芦笋。在他看来,芦笋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所以种植芦笋,前景一定可观。谁曾想,刘滨迈出的第一步就走了“弯路”。建设大棚时,刘滨理所当然地安装了作为设施农业配套装置的滴灌。滴灌就安装在大棚顶部,当水滴落下来,只能浸润泥土表层,杂草得到浇灌,而芦笋的根系发达,深钻地下,接收不到充足的水分。久而久之,大棚内就形成杂草野蛮生长,芦笋缺水营养不良的局面。为此,刘滨额外花费了不少的人工去清理杂草。随后,他辗转了不少种植芦笋的家庭农场“取经”,终于,在海安的一家芦笋种植基地,他发现了一个方法简单、投资少、效果好的“灌溉法”——用一根大直径的橡胶水管直接引水进入排水沟,让水从最低处渗透进土壤,直达芦笋根系。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田间杂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芦笋苗也更快生长起来。但是相应的,排水沟就必须保持深度,需要经常去修整。于是,刘滨购入了旋根机、开沟机,用“机器换人”的方式,既保证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工。尝到农机带来的“甜头”,他又陆续购入撒药撒肥机、碎草机等小型农机。“都是些小型机器,总投资也就不到5万元,但是省了很多人工和时间!”刘滨感慨地说。
芦笋一次种植,8年收获,且一年生长四茬。眼看着芦笋收了一茬又一茬,干劲儿满满的刘滨陆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9年,刘滨的种植总面积达到50亩,建有90张温室大棚。就在打算大干一场时,刘滨则又一次遭遇了“滑铁卢”。2021年4月30日晚上,强对流天气席卷我县,狂风暴雨使刘滨的大棚尽数倒塌,棚内的芦笋全部倒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经历过这次挫折,刘滨深刻认识到,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调整好心态,积极对接保险公司,给大棚买上保险。他告诉自己,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一切,咬着牙继续前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或许正是因为去年的灾害芦笋大量减产,导致今年芦笋价格创下新高,年前市场价一度涨到20元一斤。刘滨算了一笔效益账:“照目前看,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到6000斤。”如果把采摘的芦笋进行分拣、挑选、整理、包装,做成精品,市场效益将达到“统货”的至少三倍,但用时和用工也会相应增多。所以他准备在芦笋打包区建一座小型冰库,便于芦笋保鲜,为芦笋的深加工提供条件。
刘滨相信,只要愿意吃苦,善于琢磨,美好的生活一定会像芦笋一样“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