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一张光荣证联结苏皖两地助学情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1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50508094008.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文军)在《如东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有名字记载的烈士有近5000人,王必春的伯父王金其,就是其中一位。“我没有想到,因为伯父的一张光荣纪念证,把我和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假如伯父在天有灵,他肯定很欣慰,他当时的理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实现了。”4月25日,王必春和其他4名志愿者,驱车千里,第七次走进安徽省岳西中学,分别与25名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岳西中学副校长方华动情地说:“你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大爱,为寒门学子铺就了追逐梦想的道路,也为社会播散了温暖与希望。”

    一张失而复得的光荣纪念证

    王必春说的这张纪念证,是一张1955年3月颁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落款盖着毛泽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印章,背面信息反映:王金其烈士1940年入伍,生前是老七团二营一排二班的战斗员,1943年3月,在草埝与日寇战斗爬在屋顶被敌枪打牺牲。王必春说,“母亲王秀英是爷爷从掘港育婴堂领回给王金其的童养媳,王金其牺牲时才26岁,母亲在他牺牲多年后再婚,生下了我。在我小的时候,光荣证一直被母亲摆放在堂屋的柜子上,我叫他伯父。”听母亲说,伯父曾经回过如东探亲,他骑着高头大马,挎着盒子枪,英姿飒爽,到家后把马拴在河边的大树上。谁知,这一次见面便成永别。1943年3月,王金其所在部队在盐城草堰镇与日军遭遇,他爬在屋顶上和敌人战斗,不幸被日军的枪弹击中,从屋顶上滚落下来牺牲了。受伯父光荣事迹的影响,1978年,19岁的王必春也参了军,临行前,母亲嘱咐他,到部队一定要像伯父一样练强本领,报效国家。王必春对伯父的光荣证发誓:一定要好好干,不负期望。在部队,王必春立过一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并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铜质奖章。1984年,王必春从部队回来探亲,发现光荣证不见了,代替的是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他就问母亲,原来的光荣证去哪了,母亲告诉他,在烈属登记时不慎丢失了。“我觉得原来的纪念证很珍贵,1989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如东工作后,我多处查找,这个证也没有找到。”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时任如东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的王必春,组织全县100多名摄影志愿者开展抢救性拍摄全县健在的200多名抗战老兵活动。他利用这个机会一边拍摄,一边寻找原证,但是没有消息。让王必春没有想到的是,他苦苦寻找的光荣证并没有丢失。2019年4月,王必春突然接到如东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王健的电话:“你是不是烈士王金其的后人?安徽省岳西中学胡政海老师收藏有一张光荣证,他正在寻找王金其的家属!”

    一段跨越600公里的情缘

    胡政海老师发现这张纪念证纯属偶然。2016年9月,他在淘旧书时,偶然淘得一套《毛泽东选集》,回家翻看时,见书中竟然还夹着一张光荣纪念证,上面记载了王金其烈士的英勇事迹。“当时感觉到这张烈士光荣证非常珍贵,便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两年,2019年清明节,学校组织祭扫烈士陵园,胡政海不由想到家中保存的那张纪念证,这是国家给予烈士的崇高荣誉,如此珍贵的纪念证,烈士的家人一定在寻找,胡政海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我应该找到烈士的家属。”胡老师通过“如东热线”,把纪念证和自己的联系方式发上去,没想到过了几天,真有人联系他,打电话给胡老师的是如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李政。李政告诉他,王金其确有其人,李政还查找到王金其烈士的后人叫王必春,但是没有找到王必春的联系方式。胡老师再次通过网络多番寻找,在南通王氏家庭的大群里,王必春的邻居王健看到转发的消息,立即打电话告诉了王必春。“没有想到真地找到烈士家属了”,胡政海老师感慨,“这是每个热心人接力参与才能完成的事,这是大家发自内心崇敬革命英雄才能完成的事!”2019年4月13日,胡老师把光荣证快递给了王必春,一桩心事了了,胡政海老师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以为这个故事到此结束了,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2019年4月22日,王必春带领如东县几位摄影志愿者专程来到安徽岳西中学,将一面锦旗赠送给胡老师,当面向他表示感谢。王必春说,“我了解到岳西县和如东县一样也是革命老区,伯父当年奋勇战斗,不就是为了让后辈过上幸福生活吗?因此我们决定继承烈士的牺牲奉献精神,资助岳西中学的这些贫困学生!”现场结对仪式上,王必春和志愿者顾华、王建南、黄小震、王海飞一对一结对岳西中学5名高一贫困学生,每人每年捐助1000元,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胡政海老师感慨地说:“归还光荣证,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王必春大哥一行千里迢迢来到岳西,赠送锦旗,资助贫困学生,让大爱得到延伸,我们师生将永远铭记。一张纪念证,将苏皖两地紧紧连结在一起,一段跨越600多公里的情缘,从此再没有断开。

    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

    从2019年到2025年,7年间王必春和其他志愿者7次前往岳西中学与贫困学生结对,已累计资助学生62人169人次,资助金额达到18万多元,其中有34名学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2023年8月,以王金其烈士命名的如东县金其公益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成立,爱心人士纷纷响应,目前已有6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这一公益组织。志愿者何宝林,先后四次赴岳西中学资助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女儿也加入了团队,今年父女俩又对接了两位学生;志愿者黄小震,不仅资助学生,还为孩子买了辆山地车,方便他上下学;胡政海老师和妻子陈桂红也成为金其志愿者的一员,胡老师经常教育受资助学生,希望他们懂得珍惜,努力学习,将来有能力也像王必春爷爷他们一样帮助别人。面对善心善举,受助学生不仅更加努力,学有所成,他们也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考上安徽建筑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受助学生汪涛,大一时便参加了青年志愿团队。他表示,等毕业后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读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受助学生王学强,去年暑假特地来到如东,看望了王必春和资助人王建南,还特地前往盐城草堰祭拜王金其烈士,并加入金其志愿者联合会。他说:”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传承先辈的精神,为时代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还有储佩佩、吴江涛、刘唯一、闻信坤等受助学生,纷纷给资助人写来感谢信,表示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传递正能量。

    为了让更多的人缅怀英烈,王必春把光荣证和革命烈士证明书都捐赠给了南坎社区村史馆。王必春说:“我们将继承烈士的奉献精神,帮助更多的老区学生成长成才,把这个助学故事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