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朱宇晔)虽已出伏,天气却愈发炎热。位于河口镇双港村的双港挂面厂的车间里,老风扇吱呀呀地转动,吹不干人们脸上的汗珠。“我们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开工了,以前好的时候,一天起码出货一万斤,现在断断续续生产,一天也才做两三千斤而已。”挂面厂的负责人钱春国说着话,一手抹掉脸上的汗。与天气的炎热相反,他这家整整20年历史的老牌挂面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面粉一块五一斤,但我们做出来的挂面也只能卖到这个价,加工费那是不赚一分,人员工资、能源费、包装,全部是亏的。” 钱春国捻着手中雪白精细的面粉,语气沉重。他精准地核算着每一分成本:人工一毛五、烘干费用一毛、电费五分、包装七分……加上面粉,一斤挂面的硬成本高达一块八毛五,而市场终端售价却低至一块五甚至一块四。“那些电商的售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我们传统挂面厂根本没法弄!”即便如此,为了保住最后十分之一的老客户,为了厂子还能运转,他只能选择在保本线以下艰难维系,还得坚持上门配送。
这种“亏本买卖”的背后,是行业巨头凭借资本和规模优势进行的市场清洗。“他们宁愿亏,用低价冲击市场,目的就是不让我们小厂生存。”钱春国清楚洞悉这场博弈的规则——大厂以低端产品亏本倾销,挤压小厂生存空间,同时依靠层出不穷的高端新品赚取利润。于是,曾经日产销过万斤、雇用二三十名工人的辉煌成为过去,客户大量流失,工厂如今处于半停产状态,自动化设备前只剩五名工人忙碌的身影。
“有时候想想,从一无所有,奋斗到现在,如果放弃太可惜了。” 钱春国语气中充满了不忍与坚韧。他从未放弃自救:研究网上热销产品,丰富品类,尝试开发附加值更高的荞麦面、手拉面,还在资金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试水电商平台……尽管每一次尝试都因“量做不起来”“流量成本太高”而收效甚微,甚至“电商合作只能卖一天就没了踪影”,但他仍在不断摸索。这几年,为了顺应市场,他从全部自产开始转型“自产+经销”:“从挣扎到无奈到接受,毕竟卖大厂的商品多少还能有点利润。” 钱春国坦言有过完全转型经销的念头,但心底那份对自家产品的执着与对老客户的责任,让他仍想再搏一搏。
市场的寒风凛冽,但这位坚守者的眼中,仍闪烁着不肯熄灭的火光。面对未来,钱春国依然抱有期待: “我们后面也想更换包装,优化设计,或者增加特色品种。假如有政府方面能给我们提供平台,帮我们加大宣传,拓展我们销路,那是最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