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陈慧 通讯员 倪俊)清晨五点,掘港街道北场村的晨曦中,杨华家庭农场的玉米田里早已忙碌起来。农民们灵巧的双手在青翠的苞叶间翻飞,刚摘下的玉米棒还带着清香,就被迅速装入运输车运到6公里外的糯链食品加工厂,采摘及运输流程压缩在40分钟内完成。糯链食品加工厂于2024年落户马塘镇马东村工业园区,配备全自动生产线。运输到车间的玉米,经历剥苞、烫洗、高温灭菌,被装入日本进口HG高阻隔膜包装袋。“从采收至成品入库,我们将全流程严格控制在三小时。”糯链食品加工厂创始人王辉轻按流水线上的“农科糯336”玉米棒,包装袋里的籽粒饱满欲出,“高温瞬时灭菌搭配高阻隔材料,能让玉米常温保存18个月仍鲜嫩如初,蒸煮后仍是田头初摘的风味。”
为了从源头锁定最佳风味,糯链食品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种子研究中心进行深度合作,在30个试种品种中严格筛选出甜糯玉米、紫玉米、花糯玉米和水果玉米4个非转基因良种,确保每粒种子都承载着如东水土的独特风味。与此同时,糯链食品还与三家具备出口资质的合作社签订了严密且稳定的订单。糯链食品提供种子和技术规范,合作社按照规定行株距进行定植、每株只留一棒,保障每亩能有2500棒符合要求的玉米产品进入加工流程。“我们选择有出口资质的合作社,是因为他们的检测更严格,土地农残低,产出的玉米更绿色安全。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品质根基,更是打开市场的关键钥匙,”王辉指着标准化田垄解释。在标准化生产模式下,玉米棒长度精准控制在13-15厘米,直径误差≤5%;采收时间锁定清晨五至八点的低温时段。
在生产线的另一端,循环农业的齿轮同步运转。每天数吨玉米秸秆及玉米废料被运往5公里外的掘港街道陈高村佳湖湖羊养殖基地,成为9000头湖羊的优质饲料。“这些含糖量更高的青贮料,比普通牧草更能让羊长膘。”养殖场负责人何小泉指着不远处的运输车介绍。羊粪经微生物发酵后,又变成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运回玉米田,每年为基地提供两次全田施肥。这种“玉米—饲料—羊粪—肥料”的闭环,让糯链食品的生产基地化肥用量减少近4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0.2个百分点,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
另外,合作社种植时采用“双季轮作+分批播种”模式,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第一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启动第二季种植,每季玉米再分三批错峰下种,确保成熟期与包装车间产能精准匹配,让生产线集中高效运转。仅2024年,3家合作社共800亩基地,累计产出200余万棒鲜食玉米。种植户周海掰着指头算账:“我们现在参与的这种订单种植的模式不用愁销路,每亩还能稳赚600元,对我们种植户来说是很友好的。”
为进一步提升鲜食玉米的商业价值,糯链食品注册了商标“七月初鲜”。当真空包装被启封,清甜气息裹挟着科技匠心扑面而来。“我们坚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追求品质,做放心产品,坚决不打价格战。”王辉的承诺在车间回响。121℃高温灭菌工艺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能够激活淀粉酶活性,与传统冷冻相比,使可溶性糖分提升15%以上,完美锁住枝头初摘的风味与质地。经专业检测,“七月初鲜”品牌的“农科糯336”玉米的叶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三倍。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七月初鲜”成功打开了中高端市场,登陆上海200余家精品超市,9.8元/棒的花糯玉米在深圳Ole超市月销超万棒、复购率达73%,充分证明了消费者对风味的认可。随着农科糯336、黑糯等品种的扩种,糯链食品2025的年销售额预计提升30%。
在如东这片农业创新沃土上,糯链食品正以“鲜食革命”重塑产业逻辑,用工业标准提升农业效益,以科技锁鲜突破时空限制,借循环经济书写生态足迹。对于未来,王辉信心满满:“我们要让每根玉米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宣言书,努力讲好从‘论吨卖’到‘论根卖’的价值跃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