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国资办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计划
来源: 县国资办 发布时间:2025-01-06 14:40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4年以来,如东县国资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指引,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不动摇,持续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聚力共为中增强改革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国企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对标上级部署,改革提升行动实现新突破。对标对表中央、省、市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行动目标要求,结合如东实际,完成了诸多有益探索。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引导国有公司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1家县属国有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家区属国有公司依托海洋优势资源,与4家风电企业签订租赁协议。鼓励国有公司积极参与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境外布局,1家县属国有公司参与中国宝武钢铁与沙特阿拉伯合资项目。二是增强对重点领域支撑和保障能力。在落实财政预算的前提下,有关国有企业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切实发挥国有经济对公共服务“补短板”作用。1家国有公司完成建工公寓雨污水改造及派出所宿舍楼屋顶改造。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对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扩大科技交流合作。1家集团拟参与投资“上交大零号湾基金”,有效承接上海资源,撬动县域科技创新。

(二)着力做好清查利用,国有资产运营焕发新动能。严格对照中央和上级要求,确保企业各类资产资源全部纳入、精细分类,真实完整反映资产规模总量、结构分布、使用状态等。一是提升工作成效。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口径资产、问题资产梳理及系统填报工作,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工作成效。二是加快资产盘活利用。坚持“边清查、边整改、边盘活”的原则。三是提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通过不动产调查统计系统对无证不动产的现状和规划条件进行分析,主动对接资规部门,积极推动确权办证工作,不断提高存量资产质量。

(三)持续细化资金管理,国资监管工作呈现新质效。一是规范经营预算。不断加强企业经营预算工作,组织各国有企业编制2024年度投融资预算。二是加强融资业务监管。研判资金市场,全面下调各类融资产品成本控制高限,XIRR控制线下调约0.4-0.8个百分点,全口径算术利率下调0.8个百分点。持续对企业融资业务进行逐笔审核。三是开展劣势企业专项治理工作。推进各类劣势企业和问题的专项治理。

(四)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国企党建融合迸发新活力。一是夯实“学”的基础,思想基础更牢固。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制度,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县属国企百人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对全会精神进行深刻阐释和系统解读。认真做好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持续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新征程上推动国资国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拓宽“做”的途径,队伍活力更强劲。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主阵地,科学统筹制定党建联建共建活动计划,轮流牵头开展党员理论轮训、党务阵地参观、党务知识培训、党务干部培养等党建联建活动,推动与共建党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促,实现“组织强、党员强”的双强目标,更好地服务中心大局、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三是抓住“改”的重点,基层党建更扎实。认真开展“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全体人员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对照人生“三笔账”,深入剖析自身在六项纪律、法律法规各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从道德、纪律、法律、责任多个维度对照反思,时刻约束自己、警醒自己,切实增强敬畏之心。

二、2025年工作打算

(一)调整布局规划,促进各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

一是突出主责主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推动各国有集团设置调整和主业优化,围绕“三个集中”明确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进行业务整合,通过归并同质业务,实现不同维度组合发力与差异发展,形成各级各类国有企业有序竞争和优势互补良好局面。二是聚焦劣势企业专项治理。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稳步推进劣势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加大督办力度,保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健全企业资产在会计核算、使用处置、清查盘点、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多项制度。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如东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逐步聚焦资源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不断开拓新赛道、提升新空间,科学有序发展战新产业。

(二)提升治理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持续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更加精准务实,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国企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党委研究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切实发挥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二是推动企业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对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制定、完善和贯彻的全过程指导,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决策风险。三是推动外部董事作用发挥更加显著。健全选聘机制,突出专业能力,加强履职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

(三)加强科技创新,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持续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与国家科技战略相结合,紧跟战略需求,结合自身主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二是与央企成熟经验相结合。主动对接与本地产业契合度较高的央企,争取深度合作创新项目,促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三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争取差异化和低成本优势,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获得回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选好用好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营造宽松创新空间,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争取更多创新成果。五是与管理培训相结合。根据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需要和经营管理需求,科学制定国资国企教育培训计划,聚焦领导干部、优秀中层管理人员和后备人才三类群体,举办国资国企高素质能力提升班,助力国资国企干部开阔眼界思路、增强能力本领。

(四)完善监管机制,护航国有企业改革行稳致远。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充分释放活力,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一是提升国资监管的精准性。坚持考核引导,认真研究2024年度高质量考核结果,结合2025年工作重点,科学设置2025年度考核指标,以精准目标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二是争取国资监管的协同性。加强与行业主管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战略协同,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发展、重要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的战略协同,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国资监管的实效性。补齐国资监管短板弱项,完善方法路径,统筹优化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提高国资监管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