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掘港街道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5亿元,同比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预计完成财政收入47500万元。
三次产业比优化为 8:35:57。全年预计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18亿元,规模工业产值156亿元;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160亿元,服务业投入26亿元。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启动高水平产业规划和核心区空间规划,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如东示范基地项目实现投资3.4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实现外资到账近2000万美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泛半导体产业园二期项目已领取“三证”,富展科技、爱朋产业园一期、鸿明新材料项目竣工投产,邑文电子等12家新兴项目实现转化达产,植介入医疗器械孵化器等一批高成长型项目入驻专业园区。园区“十大工程”加快建设,园区连片化、规模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3个专业园区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263套人才公寓、108套职工公寓全面启用,上海张江医谷、康桥、深圳等飞地孵化器良性运转,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向纵深发展,与国内知名基金管理机构的合作持续加强。创投改革迈向深入。城乡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总投资600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新建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的周店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开工,新增家庭农场15个、新增规模流转土地4500亩;实施背街后巷改造116条、雨污分流纳管2.2公里;推进“清水绿岸”提质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抓好童店、环北老集镇整治,抓好如泰运河、遥望港河等流域综合整治,集中整治黑臭水体392条、疏浚河道21条、建成生态河道26条。启动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改革。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和各类文明创建持续深化,“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累计开展80余场次,完成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改革,扫黑除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稳定等底线工作扎实推进。
2021年工作措施
全力提升经济实力。总体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县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6.5%左右。突出规划引领,锁定发展高端。工业园区要以转型升级、赋能聚力为核心,从宏观大视野中谋划新兴大产业,从规划高起点上引领发展高水平。不断完善战略定位,按照建成省级一流工业园区的要求,在项目承载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区域辐射能力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极核区域。
全力提升产业层次。重点新兴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加速形成以生命健康、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智能装备、新材料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把创新成果孵化为高端产品,是园区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依托、人才为核心,政产学研银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参与经济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创新激励机制,拟定鼓励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拓展产业基金平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新药产业基地和半导体装备与材料产业基地。
全力提升企业层级。加速构建领军企业带动力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力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对园区各类企业进行摸底,从要素保障、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做好分析、出谋划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抓好优势骨干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加快引进配套产品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源广的产业链延伸项目。
全力提升创新能力。逐步成为知名度较高的创新集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化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依托、人才为核心,政产学研银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创新合作机制,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参与经济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创新激励机制,拟定鼓励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拓展产业基金平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全力提升创新环境。逐步形成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创新资源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创新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全民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大幅改善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制度环境,由政策推动向制度创新提升;优化产业环境,由形态开发向功能服务演进;优化人才环境,从技术服务向创新研发前移。
全力提升城市功能。逐步建成与一线城市接轨的城市基础设施与运行体系,城市交通、生活居住、生产服务、生态环境等各项功能全面完善,金融商贸、现代物流、健康养身、社区服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突出南部新城的规划与发展,做好城市“优化”“美化”文章,推动建成产城一体、开放共融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加大园区系统性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西部产业园区,加快南部产业新城开发。
全力提升乡村面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围绕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切实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战成果,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和“清水绿岸”提质行动,完成农村环境长效管护“五位一体”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化运行。大力推进国家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着力提升农业规划布局,培优农村干部队伍,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引进符合产业规划的现代农业项目,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