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全县渔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围绕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保障渔民增收致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全县海洋与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强化资源整合和基础更新,完善规划布局与配套服务,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内涵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至2009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79.5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67.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2万亩,高效渔业总面积达31.5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25.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4万吨,淡水养殖4.9万吨,水产品总产值29.5亿元,渔业经济总值68亿元。渔业产业结构在保持原有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海水池塘虾蟹混养、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等特色产业优势也日渐鲜明。
1、紫菜产业。紫菜产业已成为全县渔业经济中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机械维修、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紫菜产业链。2009,全县紫菜育苗面积达12.2万平方米,养殖面积突破13万亩,一次加工机组发展到173台套,共加工干紫菜15.28亿张,虽然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紫菜销售价格出现了市场交易以来的历史最低,一次加工产值仍达到3.37亿元,全县并有二次加工线15条,开发有“通光”、“通亚”、“东幸”、“一多”等一系列品牌,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优势。
2、文蛤产业。文蛤产业是全县海洋与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县文蛤养殖面积维持在35万亩,拥有文蛤深加工企业4家,文蛤出口经营企业10家,开发了“袁五”、“东蛤”、“新港”、“东凌港”、“洋口港”等一系列品牌,实现年上市量2.5万吨,产值近3亿元,年出口量1.2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4,占全省50%,年创汇2000万美元左右,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文蛤养殖出口基地。
3、河蟹苗种产业。如东是全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主要产区,河蟹苗种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全县海洋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十一五”以来,河蟹苗种产业逐渐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工厂化育苗渐渐被土池生态育苗所取代,大棚豆蟹培育渐渐为池塘扣蟹培育所代替。2009年,全县工厂化育苗水体仅约60000立方米,育苗量仅为20吨左右,而土池生态育苗面积达到17000亩,育苗总量200多吨;与此同时,豆蟹培育大多是以各工厂化育苗生产单位自身培育为主,面积不超过100万M2,产量约100多亿只,而一龄蟹种培育面积已增长到48000亩,产量500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4、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产业。海水池塘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是我县沿海渔业发展的又一主要模式。近几年来,我县以加快发展海水养殖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渔业结构调整,以虾蟹混养为主推模式,在加快提高垦区海水池塘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推广发展高涂围塘养殖,至2009年,全县垦区和高涂池塘脊尾白虾与梭子蟹混养面积达5万多亩,主要集中在大豫、兵房、栟茶沿海,年产梭子蟹约2000吨,产值1.25亿元;年产脊尾白虾4000吨,产值约1.5亿元。这一产业逐步成为我县海洋渔业经济的又一特色产业。
5、南美白对虾产业。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广盐性经济虾类,从起初的海水养殖到后来的淡水养殖,再到近两年兴起的大棚多茬养殖,我县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和探索。2009年,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约2万亩,其中大棚多茬增氧面积3000余亩,年总产值1.2亿元左右。
6、海参产业。海参产业是我县的一项新兴产业,2008年首次引进试养200亩,2009年实现亩产值13000元,并成功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和养殖度夏试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然,在肯定成效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全县渔业经济的发展与创建海洋渔业强县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虽然渔业发展面积不少,但档次仍然偏低,并且随着沿海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渔业发展又面临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虽然渔业可利用资源明显增长,但真正规划于渔业用地的区域却很难争取,反而由于新一轮围垦,给沿海不少原有渔业企业的取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渔业发展空间面临更大的制约。二是随着滩涂围垦的持续推进,势必造成滩涂资源的进一步变迁,致使渔业区域布局将不得不实施大面积调整,如要借此对不同产业进行集中布局,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区,则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面临较大的融资问题。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分头监管、职责不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从而加大了监管工作难度。
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沿海开发为契机,以促进渔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以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和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为抓手,加快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产业集聚、科技转化和机制创新,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凸现区域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沿海新型产业带,打造沿海经济新增长极。
2、发展目标
至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32万吨,其中海洋捕捞6万吨、海水养殖19万吨、淡水渔业7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33亿元,其中一产39亿元、二产30.1亿元、三产63.9亿元, 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达82万亩,实现高效渔业面积46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6.1%,渔业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渔)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三、重点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已经升级,由满足于数量和品种需要的温饱型需求转向质量安全、消费便捷、功能多样的富裕型和享受性需求;社会各界对渔业发展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单一高产高效、保障供给转为环保优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和产业可持续。与此同时,为实现全面小康,生产者对渔业生产经营收益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亩效益由二三千元达到五六千元以上。面对新阶段和新任务,传统渔业显然已难以适应,必须加快向现代渔业转变,不断强化科技和资本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化生产,全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或联合经营转变,同时注重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十二五”期间,主要围绕形成高标准的渔业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渔业科技支撑、高效能的渔业产业体系、高效益的渔业综合产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以高效设施渔业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突破,抓资源整合,抓项目引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渔业高效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组织运行合作化,不断提高水产品综合竞争力、水面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围绕全县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在稳定近海捕捞、提高内陆淡水养殖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同时,以加快发展海水养殖为重要方向,不断做强做优紫菜、文蛤等贝藻类产业,大力发展沿海海水池塘虾蟹立体生态养殖、刺参等优新品种养殖以及河蟹、梭子蟹苗种生产,推广南美白对虾大棚多茬增氧养殖与微孔增氧技术,同时积极谋求水产品精深加工的突破,扩大水产品加工和流通。
1、进一步培优壮大紫菜产业。我县紫菜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十二五”期间,重点在外沙和浅海养殖上谋求进一步拓展,探索更新养殖方式,努力突破养殖病烂关键技术,提高单位水面产出率。与此同时,针对滩涂围垦带来的新问题,积极谋划紫菜企业重新布局,加快产业规模集聚,推进紫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紫菜养殖总面积15万亩左右,年产值10亿元以上,紫菜行业风险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不断充实完善贝类产业链。一方面,在切实强化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和移苗增养殖的同时,积极探索大竹蛏投苗增养殖和杂色蛤适度规模养殖,努力在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上求突破,争取试验推广大竹蛏养殖面积1万亩左右;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冷冻小包装食品、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努力在贝类精深加工上求突破,在做优做强如东文蛤品牌的同时,争取不断扩大出口创汇。
3、大力巩固和规范河蟹苗种产业。主要通过加强苗种管理,强化行业组织运行,完善市场体系,积极促进和维护河蟹苗种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河蟹生态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单位水体产量明显提高,年产大眼幼体160吨以上,发展扣蟹培育面积6万亩左右,年产量0.6万吨,实现行业组织化运行。
4、逐步做优海水池塘养殖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沿海土地和滩涂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和基础更新,在大力实施海水池塘标准化建设,推广微孔增氧技术的同时,以大豫现代渔业产业综合园区建设和刺参万亩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十二五”期末,以虾蟹为主要混养模式的池塘养殖面积争取达到8万亩以上,年产量1.2万吨以上;刺参及漠斑牙鲆产业链条和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5、有序推进南美白对虾产业。重点扩大我县渔民自主创新成果,以苴镇何丫村和丰利光荣村两大南美白对虾大棚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项目示范和辐射,加快沿海闲置豆蟹培育大棚的改建、扩建和一切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大力推广南美白对虾大棚多茬增氧养殖。“十二五”期末,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0000亩以上,年产南美白对虾1万吨,年产值3.5亿元左右。
四、重点项目
围绕协调推进各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构建沿海新型产业带,不断凸现渔业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贡献份额,“十二五”期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三个一批”建设,即根据各镇、村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推进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一批现代渔业示范村,不断加快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科技转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现代园区建设项目
首批筹建2个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分别在大豫镇东港村高涂,建设一个规模5800多亩的特种水产育苗、养殖与加工综合示范园区,由县海洋与渔业局与大豫镇人民政府共同筹建,大豫镇东港村具体负责实施,预计总投资1亿元;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西侧高涂,首期建设一个规模10000亩的海参产业园区,通过招投标方式吸引有投资意向和相应实力的企业前来开发兴业,预计总投资1.5亿元。
与此同时,在栟茶凌洋垦区、兵房沿海高涂、大豫东凌垦区等地,通过完善池塘标准化改造,强化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撑,建设5个市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分别为:凌洋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园区,总面积4800亩;宁港海水高效养殖示范园区总面积5000亩;龙臻高涂生态养殖园区,总面积4000亩;华正高涂特种水产产业园区,总面积3000亩;润祥淡水特种水产养殖园区,总面积1000亩。以上园区,建设期限统一初定为3-5年,从2010年开始规划筹建,通过分年度建设、分项目实施,争取到2015年全面建成。
2、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重点完善6个特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是海达万亩紫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地点位于洋口中心渔港及东沙滩涂,建设内容为进一步完善条斑紫菜育苗、养殖、加工综合开发,发展东沙滩涂紫菜养殖面积1万亩;二是兵凌特种水产育养产业基地,建设地点位于大豫棉场和东凌,主要完成3000亩河蟹育苗与成蟹保鲜基地建设,同时开发南美白对虾及河豚工厂化养殖10000平方米;三是聚濠海水育苗基地,建设地点位于丰利镇环渔村,建设内容为配合国家级良种场建设,积极开发海水多品种育苗,建成海水特色育苗基地,规划温室总面积12000平方米、种鱼养殖池塘400亩,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四是鑫茂淡水特种苗种生产基地,项目基地位于丰利镇月河村,项目重点对现有3000平方米温室进行改造,配套新建饵料培育池4000平方米,完成育苗、养殖及饵料培育温室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五是辉君高效渔业规模化示范基地,项目改造标准化池塘2000亩,重点进行脊尾白虾与梭子蟹高效养殖示范;六是华源海水养殖示范基地,计划改造标准化池塘1000亩。与此同时,结合沿海开发,在新围垦地区积极争取新的示范基地建设。
3、示范村建设项目
以苴镇何丫村和大豫东港村为首选对象,首批创建两个渔业特色示范村,即:何丫高效特色渔业示范村和东港特色渔业示范村。前者以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为支柱产业,发展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4000亩,形成“一村一品”新格局,带动全村村民增收致富;后者以海水养殖为支柱产业,发展海水池塘养殖10000亩、滩涂高效养殖15000亩,不断壮大村级经济。
4、其它项目
围绕高效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搞好半滑舌鳎、漠斑牙鲆、河魨鱼等特种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至“十二五”期末,工厂化养殖总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同时利用现有基础,加快休闲渔业发展力度,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渔业基地。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