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总 则.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1
三、规划依据. 1
四、规划原则. 2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5
一、指导思想. 5
二、战略定位. 5
第三章 发展目标. 8
一、总体目标. 8
二、阶段性目标. 9
第四章 集聚区发展规划. 10
一、空间框架. 10
二、重点集聚区培育. 11
三、重点集聚区布局. 13
(一)现代物流集聚区. 13
(二)现代旅游集聚区. 19
(三)科技文化集聚区. 26
(四)专业商贸集聚区. 31
(五)综合商贸集聚区. 44
四、重大项目支撑... 54
第五章 推进措施和配套政策. 71
一、推进措施... 71
二、配套政策... 76
第一章 总 则 一、规划目的分析如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如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定位,统筹安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落实现代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和推进措施,凸显资源集约、要素集聚和产业带动效应,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做强、做特做优
,不断提升如东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撑能力。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区域范围为:如东县所辖各镇及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镇)、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洋口镇)循环经济产业园(东凌库区产业园、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大豫镇)和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总面积约1872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起止时间为2013—2020年,规划期限8年,以2013—2015年规划期为重点,延展2016—2020年规划期。
三、规划依据1、《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1)》
4、《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
5、《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南通市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通政发[2013]13号)
7、《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如东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
9、《如东县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10、《如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如东县交通综合规划》
12、《如东县2011-2020年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四、规划原则1、追踪前沿,高端发展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在强调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态提升和新兴业态引入与培育,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服务、智能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实现技术高端和价值链高端,努力占据产业链的核心部位,以高端发展力促集聚区的跨越发展。
2、强化集约,可持续发展
以集聚区规划为依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资源节约。遵循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规划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避免土地的无序开发和资源的过度使用,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立足如东现代服务业的现实基础,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坚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积极繁荣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并举,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明晰、错位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促进服务业高质、协调发展,推动如东三次产业结构层次、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4、构建和谐,生态发展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发展理念,将低碳、环保、节约等设计原则贯穿于集聚区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全县服务业低碳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加强绿地、公园、滩涂、河库等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点、线、面、环、廊相结合的城乡绿化体系,建设园林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便捷的内部连通网络,塑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促进经济、人文、生态的共同和谐与繁荣。
5、多方协作,创新发展
依据现代服务业行业门类广、知识密集度高、发展空间大等方面的特点,坚持政府搭台主导,企业主体运作,集聚与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创新要素、人才和技术资源,深入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多方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优化政产学研合作环境,消除各种阻碍现代服务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和500强服务业企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优化合作形式,通过不断的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6、产业支撑,转型发展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领域、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推进如东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如东产业发展综合优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如东加快建设“新兴海港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现代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并挖掘稀缺深水港口、丰富岸线滩涂、优良滨海生态和众多特色海产四大优势,优化规划布局、产业功能和综合环境,延伸重点服务业产业链,培育新兴服务产业,发挥集聚区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辐射带动周边的示范引领效应,努力把如东打造成为苏中新兴服务业高地、江苏沿海综合性物流新枢纽、华东著名海水产品集散地、江苏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和中国东部沿海著名的海滨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战略定位1、苏中县级新兴服务业新高地
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借助沿海开发战略的政策优势,通过外引内拓,加快培育新兴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新兴服务业资源进入如东,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数字传媒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推进企业延伸产业链和培育品牌。探索发展新兴服务业领域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功能集聚区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推进新兴服务业成果孵化、产业运作,不断做大规模,扩大辐射,提升竞争力,努力打造苏中县级新兴服务业新高地。
2、江苏沿海综合性物流新枢纽
依托洋口港口、海洋铁路、公路道口、内河运输以及管道运输体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发展“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多式联运。加快完善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力强的综合性物流集聚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配套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提供集成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努力将洋口港建成省级重点(示范)物流基地,使如东成为江苏沿海综合性物流新枢纽。
3、华东著名海水产品集散新基地
依托国家中心渔港——小洋口渔港、刘埠渔港、全国最大文蛤出口基地、全国最大条班紫菜生产基地和全国著名河蟹育苗基地等资源优势,以专业海水产品交易市场为基础,基于如东紫菜、文蛤等生鲜交易和运输、冷冻交易,彰显“鲜城”特色,吸引南北海产品的经营、运输等资源入驻如东,努力通过大市场、大流通的带动,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水产品市场集群,培育海水产品及种苗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放大专业市场的规模效应,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倾力打造华东地区新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海产品及种苗集散基地和交易中心。
4、东部沿海特色旅游与休闲度假新胜地
依托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东凌库区产业园,放大小洋口乡村俱乐部、刘埠国家中心渔港、风筝放飞基地、金蛤岛温泉度假村、海印寺、风电观光长廊、黄海滩涂、阳光岛、跨海长廊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优势,整合县域旅游资源,积极打造风电观光、温泉度假、海上迪斯科等特色旅游品牌,培育如东特色旅游线路,配套发展高档宾馆饭店、商业会所及娱乐休闲设施,深化旅游产品的挖掘,提升如东的城市服务功能和品牌形象,招引长三角及周边区域企业、单位来如东召开会议、举办专业赛事、专项会展,开展商务洽谈,吸引各地客商、游客来如休闲度假,努力把我县打造成独具中国东部沿海特色的旅游与休闲度假新胜地。
5、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着力克服制约如东现代服务业科学、快速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引导如东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和完善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并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带动全县、辐射苏中的县域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集团)、公共服务中心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带动如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把如东打造成江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经过8年建设,全县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个,形成“定位科学、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集聚、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格局,成为如东服务业拉动投资、提升总量、增加税收和吸纳就业的主体功能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区,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区,以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区。到2020年,规划的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建成,集聚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实现集聚区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专栏1 国家、江苏省、如东县“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产业。(2)提升服务业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示范区。(3)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4)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到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1)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末达到4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末达到48%。(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力争达到43%。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新兴行业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4)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建成三大区域服务业中心和100家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5%。(5)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如东县2011-2020年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1)增长目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1%,争取达到43%;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确保46%,争取达到48%。(2)结构目标。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015年达55%以上,2020年达60%以上。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能较好适应三次产业的需要。(3)贡献目标。全县服务业税收和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县税收和全县地税收入的比重,到2015年分别达到35%和50%以上,到2020年分别达到37%和58%以上。 |
1、近期目标(2013—2015年):到2015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 1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家,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家,服务业集聚区年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区内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到3500家,吸纳就业达到3.5万人,实现集聚区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45%。
2、中远期目标(2016—2020年):到2020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4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3家,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3家,服务业集聚区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区内企业(含个体工商户)8000家,吸纳就业10万人,实现集聚区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60%。
表1 2013-2020年如东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计划表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省级 |
洋口港液(气)化品物流园 |
小洋口旅游度假区 |
如东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
刘埠海水产品交易中心 |
||||
市级 |
银河纺织品交易集聚区、港汇国际商务广场、天一家装商贸集聚区 |
如东科技中心、木屋文化创意产业园 |
洋口港国际石材城、如东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
如东汽车城、掘港农副产品中心市场 |
中央商务区 |
岔河中心商务区、刘埠海水产品交易中心 |
东凌水库旅游休闲区 |
小洋口化学品物流园、小洋口科教创新区 |
县级 |
如东科技中心、木屋文化创意产业园、青园北路商圈 |
洋口港国际石材城、如东再生资源交易中心 |
如东汽车城、掘港农副产品中心市场、火车客运站商贸圈 |
中央商务区、栟茶站铁路物流园、古镇古街特色旅游景观区、黄河路商贸圈 |
岔河中心商务区、刘埠海水产品交易中心、新店健身器材交易中心 |
东凌水库旅游休闲区、如东公路港、刘埠生态农业观光区、如东文体中心 |
小洋口化学品物流园、小洋口科教创新区、港口新城商贸区 |
如东建材交易中心、嘉陵江路商圈、小洋口新城商业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