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财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来源: 如东县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1-01-25 15:55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发展速度争第一、百强排名升十位”的三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按照中央“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要求,保持定力、危中抢机,坚决守住“保”的底线,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奋力拓展“进”的态势,财政各项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应对严峻形势,保持收入平稳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大幅下降,加之去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效应以及今年支持复工复产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减收效应十分明显。对此,我们始终将强化征收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过程控制,狠抓目标落实,推动实现财政收入序时推进、量质并举。一是加强整体联动,贯彻落实《如东县税收协同共治工作意见》,配合税务部门共同指导镇、区、街道尽快组建税收协同共治网格,定期分析税收形势、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应对。二是全面落实征管措施,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管的同时,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规划等,积极发挥相关政策导向效应,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以“财政专项奖”为激励手段,对接好县整体目标考核,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压实压紧镇、区、街道、部门征收工作主体责任。四是切实推进综合治税相关工作,全面排查和梳理税源,全力挖掘收入增长点,强化对零星税源的征管,严防税源流失。加大总部经济引进力度,优化服务意识,加强对镇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服务指导工作。全县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0.02亿元,同比增长4%,圆满实现了财政收入“发展速度争第一”的目标。

(二)加大督查监管力度,严控政府性债务风险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确保不发生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不新发生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确保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得到有效下降”目标,着力构建债务管理“闭环”制度体系,把“清、规、控、降、防”工作做深做实。一是出台《如东县隐性债务“双降”实施方案》,制定了债务化解攻坚计划,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债务率下降;成立了县隐性债务融资成本控制指导小组,并将2020年隐性债务置换融资成本控制在5.4%以下。二是督促全县各国有公司实化细化化债方案,通过安排化债资金预算、稳妥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等手段,多渠道化解隐性债务。三是充分利用财政部监测平台和省政府性债务综合监管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和识别,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平稳做好债务化解、融资接续等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助平台公司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四是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向省财政厅申报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再融资地方政府债券需求,拉长债务期限、平滑偿债压力,有效缓释风险。截止到目前,省政府共批准我县政府债券额度14.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亿元,专项债券13.7亿元,均已成功发行。此外,成功申请3.9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5亿元、抗疫相关支出1.4亿元。五是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严格规范债券资金使用范围、严格债券资金收支科目管理、严格债券资金拨付手续、严格债券资金使用途径,有效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

(三)强化财政政策引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紧紧依托财政职能,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扎实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县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助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一是会同县发改委出台《关于组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申报减免租金补贴的通知》、《关于申报疫情重点保障企业销售收入补贴的通知》等文件,切实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及受困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会同县住建局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建筑行业发展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本土建筑企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细致梳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办等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的申报要求,组织12家县内企业积极申报各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全年累计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2.6亿元。三是规范推进PPP项目实施,建立健全我县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顾问制度,严守不超过一般预算支出10%的红线,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目前我县列入省PPP项目库的项目共9个,总投资136.26亿元,其中已落地实施项目7个,总投资128.71亿元。四是研究制定《如东县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如东县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我县政府投资基金使用及管理行为。切实加大对如东东汇产业发展基金、如东融实毅达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与南京证券成功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推动如东巨石长发智能制造投资基金实现在如的首笔投资,投资金额达1950万元。

(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程度,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80.5%。教育文化方面:全年共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4265.41万元;下达792.68万元用于资助全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惠及11616人次;落实专项经费1055万元用于各高考、中考考点线路改造以及标准化考场建设等。安排财政资金1.85亿元,委托国有公司代为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实施“三送”下乡活动,大力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1.05亿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设备和防控物资、疫情防控人员补助等支出;通过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建立筹资激励机制、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待遇、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全县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儿童生活保障等制度;投入1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实施“消费券”政策,拉动全县消费需求,缓解商户经营困难。环境整治方面:安排各类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资金3.06亿元;下拨各镇区绿化租地造林资金5377万元、土地复垦占补平衡项目及挂钩项目资金1.6亿元、河道整治资金2883万元、畜禽养殖清理关停补助9141万元;安排3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农惠农方面:大力支持如东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近14万亩;协调推进农业保险工作,累计赔付各类涉农保险1.69亿元;组织发放各类涉农补贴135批次,打卡发放补贴资金达10.66亿元。安排1.39亿元用于推动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省“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此外,我们积极谋划、科学配置,筹集资金弥补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在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地方津贴等方面与周边县市的差距,激发各条线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聚焦财政管理改革,强化财政治理能力建设

切实加大对财政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建设力度,深化财政改革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一是紧盯财政部、省财政厅对于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政策导向,提前谋划、积极筹备,推动我县被省财政厅选为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县,迈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第一步,走在了全省前列。二是充分依托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制定出台《如东县财政局2020年财政监督工作要点》,在开展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监督、预算管理监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监督成果的运用,确保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卡在重点、取得实效”。三是根据我县新一代“金财工程”总体规划,全面对照财政管理的各项改革要求,以推动建成“全市第一、全省领先”的财政大数据平台为目标,加紧测试、联调和试运行各财政业务模块,确保做到“成熟一个上线一个”。四是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积极完善各采购制度,加紧建设政府采购专家库,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切实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全年共完成涉及57家单位的资产处置工作。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废处置共27家,金额2209.23万元;调拨、划拨资产26家,金额6441.71万元;出售资产3家,金额121.25万元;捐赠资产1家,金额10.39万元。

(六)夯实党建基础,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

以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结合机关党建,引导推动全体财政干部职工转作风提质效。一是围绕“三个全方位”,紧扣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和如东“争先进位三问”,制定《县财政局2020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县财政局党组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每月围绕主题开展集中学习,组织专题学习研讨活动,督促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争先进位”。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召开2020年度党风廉政暨作风效能大会,部署安排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决纠正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责任心不够、工作不严不实、精神不振等现象,营造风清气正、勇于担当、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开展5.10思廉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一把手上廉政专题党课、组织观看教育警示片、廉政知识测试等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增强法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巡察整改相关工作。根据巡察整改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研究巡察组整改反馈意见,成立巡察整改小组,制定整改方案及问题整改清单,逐项整改落实。四是加强作风检查。完善机关整体目标考核制度、个人绩效考核制度,不定期进行上下班制度落实情况、在岗在位在状态情况的检查,完善结果通报和运用机制,敦促干部职工从日常点滴做起,转变工作作风。

2020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六稳”“六保”任务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积极应对低迷的经济形势,财政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1年,我局将继续紧盯“发展速度争第一、百强排名升十位”的三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圆满实现“争先进位”目标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抓收入不放松,确保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紧紧围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率稳定在全市第一方阵”的争先进位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财政收入规模定位,科学部署、强化落实,坚决打赢“十四五”财政收入的“开局之战”,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为63.5亿元,增长5.8%。一是加大收入形势研判力度。充分把握最新的财税征管政策和上级收入征管要求,及时分析和协调解决收入征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强化各收入征管责任主体的大局意识、序时意识和争先意识,科学制定、动态调整、细化分解,以局部任务的完成保证整体任务的到位,以单一税种、单个项目的落实来保证全县收入目标的最终全面实现。三是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工程和房地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力度。联合税务、住建等部门和相关镇、区、街道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征管,严防税源流失。四是继续加大对总部经济工作的支持力度,主动参与到镇、区、街道总部经济项目的前期洽谈工作中,加快项目的落户速度,尽早实现税收入库。积极组织非税收入,加大综合治税和挖潜征收的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可用财力进一步增加。

(二)过“紧日子”不含糊,坚决把握核心要点

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性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动形成常态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精打细算。一是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意识,严格预算约束,部门、单位的支出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二是在保障单位正常运行前提下,严格执行上级关于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压降要求,全力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尤其加大对公务用车经费的支出管理。三是在项目建设上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统筹测算、科学甄别、量力而行,把节省的资金用于“六稳”“六保”工作大局,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紧要处、刀刃上,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实惠、看到变化。

(三)控债务不懈怠,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以“两降”“三确保”目标为导向,统筹推进化解隐性债务与做大综合财力工作,构建更为有序、有效、有力的政府债务化解机制,确保到2021年底全县债务率继续有效下降。一是

继续完善全县债务监测和预警制度,通过分析各镇区及相关部门的债务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建立动态债务监控机制,对风险较大的地区或平台公司出具提醒函。督促平台公司做好统筹调度,分类处置、做细预案,确保不出现流动性风险。二是积极提升国有公司信用评级,通过注入优质国有资产、股权变更等方式提升国有公司外部评级,在2020年已升级2家2A+国有公司的基础上,2021年争取再升级 1-2家2A+公司,努力降低融资成本。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增进效益为目的,加强国有企业债务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升债务偿付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及时处置国有资产,释放土地、房产等生产要素。四是继续做好专项债项目储备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机制,确保债券资金专款专用,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四)谋发展不动摇,助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指挥棒”作用。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减税降费、扶企助企政策精神,及时兑现奖补资金,提振县内企业信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二是科学选择部分重点专项资金项目,有序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及时整理、归纳、分析、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安排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和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主动履行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财政监督职能,对2020年财政监督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规范处置。四是继续配合基金管理人挖掘优质投资项目,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我县企业做大做强,服务全县“六保”“六稳”任务目标,有效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五)惠民生不松劲,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以县委县政府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为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文化、社保医疗、农业农村等重点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不断加大对全县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效增强县城基础教育质量和招生能力;进一步加大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加强民办园的规范管理,促进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的提升。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全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和就业援助导向作用。三是全力支持卫生健康守护项目实施,为全县65周岁以上人群免费接种23价肺炎疫苗、全县2周岁以下儿童免费接种水痘疫苗以及全县妇幼“五免”筛查等民生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四是继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统筹资金用于提升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的增收途径。四是围绕重点支农工作,配合各职能部门做好资金筹集、分配、督查等各项工作,确保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等重点涉农补贴工作落实到位;继续加大粮食安全投入,不断提高财政支粮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切实加强粮食安全保障。

(六)促改革不止步,寻求财政治理能力新突破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统筹谋划、创新举措,全面提升管财、理财、用财的能力。一是以全面建成“制度+技术”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目标,结合财政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化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在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管理上,以投资控制为切入点,加强对项目的估算、概算审核,避免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发生,并在工程资金管理上由原先的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为在资金源头上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三是充分利用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超融合、模块化、态势感知等新技术为财政信息化系统建设一个稳定、安全、高效、可靠的运行环境,打造财政信息化管理的“如东模式”。四是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云”资产管理系统的迁移上线工作,推动实现国有资产“云管理”。五是紧紧围绕“监督、服务、提高、完善”的财政监督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结果运用,狠抓监督检查问题整改落实,筑牢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屏障。

(七)管队伍不松懈,注重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提升

坚决实行从严、从紧、从实的干部队伍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善学善用、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绩效。一是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落实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把责任压紧压实。二是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切实提高财政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自觉学廉、讲廉、倡廉、行廉的意识。三是进一步完善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及整体目标责任考核意见,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着力用制度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四是以事业单位三定方案改革为契机,加大系统内部干部轮岗交流,培养财政业务“多面手”和“全能通”,有效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