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跨越赶超新阶段新使命,强化“双争意识”,把握“三条主线”,聚焦推动“四优”“五掀起”,持续深化“六个年”活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东新实践大局中贡献了积极的财政力量。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促增收,着力提升财政收入质量
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围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锁住第一方阵、收入总量保持争先”的要求,高标推进收入组织各项工作,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3亿元,比上年增加18.31亿元,同比增长34.72%,财政收入增幅稳居全市第一方阵。深化财税联动。完善县镇协同、横向联动的税源监控机制,强化对“楼宇经济”等新业态行业税费征管,联合税务部门强化风险应对,切实防范税源流失,全面提升税收治理成效。厚植发展潜能。全面巩固减税降费和缓税退费成效,着力提升重大项目、优势行业、头部企业税收贡献,加快优质税源增量引入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增强财源税基“造血功能”。加快土地出让。优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关激励政策,着力引导社会预期,增加用地需求,做大土地出让收入。加快对已出让地块项目开工建设的督办力度,提升亩均经济效益和税收贡献。
(二)持之以恒控债务,着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紧紧围绕债务“瘦身”三年攻坚计划,切实做好“清、规、控、降、防”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严控债务总量,持续加强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管控”,进一步落实新增市场化融资提级管理要求,确保实现县债务风险等级由橙转黄。高标准推进隐性债务化解,积极统筹各类资产资源,拓宽合规化债渠道,有效提升综合财力,确保债务率和债务风险等级不反弹。大幅压降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对全县无经营业务的“空壳”平台公司坚决取缔,对“小而弱”的平台公司通过整合重组退出平台公司监管名录。持续压降融资成本,严格执行综合融资成本上限管理,加快清退国有平台公司6.5%以上高成本债务,预计至2023年末,我县6.5%以上高成本债务将大幅压降。
(三)多措并举优环境,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联合发改、金融等部门,整合近几年我县出台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若干政策,提请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促进重点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三个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不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优化政策资金支持方向。聚焦科技创新,出资222.6万元参与南通市“揭榜挂帅 ”攻坚计划项目资金池第二批资金筹集,充分保障我县企业承担的南通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财政资助资金;全年兑付县本级科技创新类政策补贴5123.35万元,惠及企业244 家。安排专项资金560万元,用于开展“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助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累计拨付上级工业专项资金6497万元,拨付企业设备投资、软件投入县本级补助资金2842.88 万元。此外,拨付省级城乡发展专项资金2090.96万元;拨付各类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全县污染防治攻坚。
(四)以民为先保投入,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加强对民生类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文化方面: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26.73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13%,实现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的目标。安排11.3亿元用于如东高级中学及解放路幼儿园新建项目;安排本级政府教育专项资金7300余万元用于教育装备、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校舍改造等建设项目,安排1000余万元对镇属学校校舍改造、运动场地建设给予奖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100万元,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方面:积极配合开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财政支持政策”省级课题调研;全面协同做好我县医疗卫生资源规划、财政投入结构和机制、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和收支情况等调研工作,着力解决我县社保领域热点问题。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减收7926户企业失业保险费4424万元;落实县政法委、卫健委等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如东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东委政发〔2022〕44号),加强全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费保障;安排各项抚恤和补助经费1.32亿元,扎实做好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工作。医疗卫生方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最低标准至每人每年1000元(省标670元);安排9621万元用于提高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省定基础补助标准;安排2.48亿元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村振兴方面:合理规划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29亿元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6.89万亩 ; 投入5473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路及乡“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共新建水泥路236.24公里;投入1840万元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加村营收入;安排264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和先进村的培育;安排近1.5亿元专项用于全县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及改善;安排23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推进我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平台载体建设。统筹安排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1亿元,促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粮油生产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水利发展及水利重点项目建设、林业项目建设等。
(五)凝心聚力抓改革,着力强化财政管理效能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效能,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先后制定《如东县县级预算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如东县预算绩效监控管理办法》《如东县县级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试行版)的通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走深走实。全面推进乡镇财政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动乡镇财政运行数据与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对接,加强乡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运行跟踪和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预算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县对镇(区、街道)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在保持现有财力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厘清县镇两级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分配关系,坚持既考虑实际情况又压实担子,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六)坚定不移强党建,着力巩固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财政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制度,坚持以“党员冬训”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重要要求,切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务实成效。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深入贯彻落实“‘双聚双高’作风效能巩固深化年”要求,持续抓好廉政教育,通过5.10思廉日、观看警示教育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及廉洁从政承诺书等活动,深入开展正反典型教育,进一步查找廉政风险点,堵塞岗位风险漏洞,全方位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收入组织,推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坚持把收入组织工作摆在首位,持续巩固财政收入总量赶超优势,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优化财源建设布局。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产业倍增计划,对新业态、新兴产业给予财政政策支持,不断壮大存量财源,积极配置增量财源,推动形成支柱财源稳固有力、新增财源平稳增长的财源建设格局。完善财税协同机制。强化涉税信息共享力度,靠前谋划制定全县税收目标和增收举措,牢牢掌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充分利用税费协同共治网格化建设机制,优化全县税收分析,联合开展企业纳税服务工作,持续提升税费征管水平。强化资源统筹归集。继续抓好存量资金盘活工作,加大财政专户资金清理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统筹管理。完善土地出让协同工作机制,支持加快土地收储等前期工作进度,及时督促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契税入库,做大财力总量。
(二)加大管控力度,全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坚持以高压态势从严开展2024年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力争完成全年化债目标任务。加强经营性债务管控。重点关注相关国有平台公司,对到期债务逐项梳理分析。强化统筹资金资源,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指导融资平台公司提前做好资金兑付预案,确保资金链不断。加强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债券政策,进一步加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储备,积极申报新增专项债券,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债务数据监测。继续对全县债务数据进行常态化监测,密切跟踪金融市场动向、监管政策变化,重点关注信用评级低、到期债务规模大的平台公司,做细做实资金备付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到期债务平稳接续,不出风险。
(三)调优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坚持以更大力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与长远、“吃饭”和“建设”,以更加行之有效的举措增强对全县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能力。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持续推动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过紧日子十条举措”,着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及一般性支出,完善“三公两费”监测机制,全面压降行政运行成本,健全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格预算支出管理。深化“零基预算”理念,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资产配置标准,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格支出审核,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健全专项资金和直达资金使用效益定期评估机制。加大重点项目保障。优先保障“三保”等刚性支出,着力支持民生保障、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财政收支从“数量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
(四)强化兜底保障,助推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力支持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联合县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等部门研究优化调整各项惠民政策;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继续实施稳岗返还和以工代训补贴政策,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积极主动落实各项人才补贴政策,持续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县建设;加大专项资金监管力度,重点做好重大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资金、企业养老基金、居民医保、民政救助资金、残疾两项补贴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
(五)深化改革创新,聚焦财政治理能力建设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符合全县发展实际的现代财政制度。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加速推进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规则和管理要素的整合规范,提高全县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对各乡镇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情况开展持续跟踪指导,推动乡镇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加快推动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重大政策和项目立项绩效评估、定期绩效报告、动态评价调整机制。强化绩效运行监控,推动绩效管理与财政监督相结合,督促部门单位规范财务流程,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完善风险运行监测机制。健全全县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运行监测等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各镇(区、街道)财政运行动态指标监控,推进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全县财政运行的“效益指数”和“安全指数”。
(六)加强队伍建设,锤炼财政干部素质能力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推动形成善学善用、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廉政教育,着力筑牢拒腐防线。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监督、严肃执纪、严抓作风,有力引导和约束财政干部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严起来。常态长效抓好警示教育,引导财政干部提高“不想腐”的自觉,擦亮“清风财苑”廉洁文化品牌。优化干部结构,大力培养青年干部。继续深入贯彻人才发展战略,科学选拔素质过硬、事业心强、作风正派的年轻干部,大力选拔有闯劲、敢作为,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敢抓敢管、勇于负责的业务骨干。发掘先进典型,科学树立模范标杆。继续用好用活“三项机制”,进一步发掘先进典型和树立模范标杆,持续掀起看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的工作热潮,激发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拼搏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