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全县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成绩和特色亮点工作
(一)紧扣安全发展,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1、打造“明查暗访”2.0版本,完成专题警示教育片两期,并在一、二季度县安委会(扩大)会议进行了播放。
2、推进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全县3149家企业已建立实施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共发动员工报告问题18864项,发放奖励72.9万余元,海正药业和长青农化的典型案例分别被省应急管理厅公众号和新华日报宣传报道。
(二)紧盯本职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1、拟定《2025年县安委会工作要点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重点任务》。
2、紧盯厂中厂、道路运输、危化品、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聚焦“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依据65个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过筛式”全面排查出371个重大事故隐患,完成整改361个。
3、分批分层组织社会面小场所燃气、消防安全培训,累计开展157场,培训13663人,覆盖率达100%。
4、对丰利镇、栟茶镇、双甸镇、河口镇社会面小场所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全力推进大豫镇社会面小场所试点镇建设。
5、协助省应急管理厅专家组对我县开展2025年度高危细分、工艺报警和安全联锁指导服务共14家次,发现问题隐患621条。
6、在全市率先开展专家安全服务质量整治提升行动,提升专家履职服务水平。
7、、市安委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在如东成功召开。全市化工、医药生产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座谈会在如东召开,省厅对如东“打非治违”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8、完成32家化工企业安全审计。59家企业已制定“无泄漏”工厂创建实施方案,其中12家企业已建立动静密封点台账。
9、组织“开工第一课”培训,覆盖2700余家企业。
10、组织全县22涉氨制冷企业开展涉氨制冷企业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会议。
11、组织拍摄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小应说安全”视频两期,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工作群转发,警示提醒企业规范作业。
12、制定《如东县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指导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如东县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导则(试行)》,已对70家企业开展服务,帮助企业整改提升1370项问题。邀请专家对全县3家亚克力安全风险比较突出的企业开展全面“体检”。
(三)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每周与消防大队对接,实时掌握灾情并反馈至保险公司,截止目前民生保险理赔16起2.88万元。
2、起草《如东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县级专项预案修订计划8条、县级专项预案演练计划19项。
3、组织队伍参加全市应急救援竞赛,获团体第四名,心肺复苏和包扎项目第一名。
4、制定《2025年如东县城镇居民小区住户应急救援包推广使用发放方案》,预计发放应急救援包9715个。
5、与融媒体合作拍摄制作了以强对流天气应对为主题的宣传片,增强群众防范强对流灾害天气的防范意识。
(四)强化培训教育,全面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1、联合人社局开展机械制造行业工伤预防培训,依托“线上视频学习+线下理论讲解+实操演练”3种教学模式,对90位企业负责人和105名班组长开展培训。
2、组织全县在职焊工开展业务培训,共组织6期培训近1400人。
3、组织85家金属熔融企业封闭式参加全国视频培训。
4、组织22家涉氨制冷企业和相关镇(区、街道)安全监管人员开展涉氨制冷知识培训,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水平。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计划
下半年,县应急管理局将继续紧盯问题短板,谋深抓实各项重点工作,为如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安全屏障。
1、落实“4+12+N”会商研判制度,定期召开部门应急会商会议,落实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
2、修订完善县级总体、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烟花爆竹事故、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
3、落实民生实事项目家庭应急救援包的配发,更新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做好物资储备、调拨、使用、轮换等环节的有序衔接。
4、做好气象灾害、防台防汛、森林防火、冰冻雨雪等重要灾害的综合协调与灾情统计。
5、及时开展灾情核查与救助,跟踪自然灾害民生保险理赔。开展1次报灾模拟演练,落实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制度。
6、督促各镇(区、街道)、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挂牌督办。
7、推动企业以及部门监管执法人员学好用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督促企业健全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
8、全力推进重点企业安全审计工作,积极培育示范企业。
9、序时推进服务工作,抓好交办问题整改闭环,适时组织开展“车间课堂”活动。
10、对重点企业开展明查暗访,管控重大安全风险。
11、组织开展金属熔融企业现场观摩会。
12、组织企业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对重点有限空间“挂牌上锁”情况开展回头看,对典型问题隐患和违法行为进行暗访曝光。
13、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健全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产业、新业态安全监管责任。
14、指导、督促基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源头治理、动态监管和执法检查,强化镇(区、街道)安委办综合协调作用。
15、深入扎实推进电动自行车、化工和危险化学品、高层建筑消防隐患等9个“一件事”全链条治理。
16、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系统常态长效制度措施,逐步实现社会面小场所的全过程、全链条安全治理。
17、做好省市督导“回头看工作”,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回头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