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宏观的层面上记录着文明的兴盛与式微,文物则在微观的层面上记录着文明的前世今生。以文物看文明,领略如东的千年文明。
掘港国清寺遗址
掘港国清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人民北路东侧江海东路北侧,现保存古井、建筑基址、护庙沟等遗存。其中包含县级文保单位“国清寺古井”、“德井”。
掘港国清寺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行满所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日本遣唐史上、影响最大的第十三批遣唐使团弃海登陆、驻留休整的第一站就是掘港国清寺。在日本宗教界享有崇高地位的日本高僧圆仁,随该使团入唐求法,拜谒国清寺,住寺达半月之久。
2016年,掘港国清寺遗址被列入江苏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名单。
2017年9月,南京大学对国清寺遗址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已发现国清寺遗址建筑基址、路面遗迹、护寺古河道,出土唐代莲花纹瓦当、筒瓦、滴水等建筑构件和瓷器近两千余件,还有大量陶、瓷片,其时代为晚唐至清代,还有部分宋代“国清□”、“方丈”“僧”“国”“库司专用”等一批墨书款瓷器,及钱币、造像、法物、茶具等佛寺宗教活动和生活用品。
掘港国清寺遗址的发现,反映了9世纪时期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和遗产点;掘港国清寺遗址是遣唐使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地,也是日本第十三批遣唐使相关的近海唯一一处明确可指的文化遗产,是目前唯一见证日本遣唐使在中国的考古遗迹,也是联系日本、东海、黄海、掘港、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乃至长安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国际性意义。掘港国清寺遗址也是南通及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性遗迹,具有重大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具有不可代替的重大人文价值和发展价值。
2019年3月20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掘苴河闸
掘苴河闸位于如东县掘苴河北端的海堤上,是如东中部重要的水利设施,排涝范围300多平方公里。该闸1957年由江苏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同年11月由南通专署水利局组织施工,1958年6月30日竣工。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12孔,每孔宽3米,总孔径为36米,连闸墩前沿总长45.9米。闸底高程-1.0米,闸顶高程8.0米,胸墙顶高7.5米。闸门为全钢架木面直升门,以4.5吨齿杆手摇启闭机操纵启闭,1965年春改为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1969年将三孔闸门改为钢丝水泥门。1979年将12孔闸门全部改为钢板闸孔。工程结束后,郭沫若副委员长亲题:“掘苴河闸”四个大字。另在闸建成后立题词碑三块,均用水泥板刻制。郭沫若题词碑位于闸东边北侧向南,内容为“面临黄海背长江,南通水闸垒成双,此闸新成腔十二,偃吹横笛水龙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的题词碑位于闸西边北侧向南,内容为“兴建水利化河闸,为子孙万代造福”。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陶勇的题词碑位于闸东边北侧向南,内容为“昔建如东根据地,抗日灭寇得胜利,今日兴建幸福闸,誓争农业大跃进”。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耙齿凌烈士陵园
位于如东县河口镇烈士陵村19组。始建于1946年6月。1944年6月,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耙齿凌与日军加藤中队100余人及伪军二十六师400人发生遭遇战,激战二小时,全歼日伪军500余人。为纪念我军牺牲将士,建造该烈士陵园。现有面积23亩,陵园内有六角亭、石碑、石塔、纪念室等。1995年8月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丰利古建筑群
丰利古建筑群位于如东县丰利镇朝阳路将军巷内,有好六进清代早期的古建筑院落,它们青墙黛瓦,雕梁画栋,虽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破旧,但其不凡的气势依旧彰显着往日的繁华。原来这里是丰利名门汪氏家族的故宅,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汪氏由安徽歙县迁往丰利场,他们经营盐业,累世而成巨富。到了第四代汪起澜时,为了营造一个适于子孙读书之所,在雍正初年于园内辟课子读书堂。雍正十三年,又在园内建有文昌阁,故名为“文园”。经过精心经营,文园初具规模。
其子汪之珩(1717—1766)字楚白,号璞庄,又号瓷箫海客。自幼聪颖好学,诗词书画无不精通。他著有《文园六子诗》《甲戌春吟》,辑《东皋诗存》四十八卷,入选《四库全书》集部存目。汪之珩最喜文朋诗友,凡有名流来到游如皋,必招致文园。他于园林之建独有会心,在原有的基础上,除了课子读书堂、宝彝堂、文昌阁外,又新建了红半楼、笑青轩、念竹廊、涵虚阁、停云馆、一碧亭、傲蜃楼、漱六阁、桐露轩、拾瑶轩、十砚千帙之居等新的景观,园内布局如画,楼阁亭台,回廊曲径,湖石假山,玲珑剔透。乾隆十七年状元秦大士记之云:“嘉葩美木,凉台燠馆,甲于皋邑,贮书万卷,其中弹棋闲设,丝竹并奏,人以比辟疆水绘园。”
文园于汪之珩之子汪为霖之时达至极盛。汪为霖 (1763-1822),字傅三,号春田。他不仅是乾嘉时杰出的诗人,著有《小山泉阁诗存》八卷,还是著名的园林艺术家,他于嘉庆八年不惜重金请来常州造园名手戈裕良,对文园重新设计修整,并在文园北隅新建了一座"绿净园"。园内设置有念竹廊、紫云白雪馆、一枝庵、浴月楼、读梅书屋、碧梧深处、桃花潭、凤楼山馆、韵石山房、停云馆、归帆亭等多处佳构,扩建后的园林,处处溪水环绕,林木葱郁,极尽池馆花木之胜,诸景相互掩映,宛如一幅幅清雅的图画,绕园一周,可深得"三五步、走遍江南"之真谛。特别是园内的"小山泉阁"更是被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推崇备至,誉为古典园林中绝品。
不仅园内风光旖旎,令人沉醉。文园的文人景观更是蔚为壮观。名流雅士接踵而来,黄瘿瓢、李复堂、郑板桥、罗两峰、刘大观、洪亮吉、赵怀玉、钱献之、胡长龄、李艾塘、唐仲冕、钱泳、秦恩复……他们在这里把盏临风,诗酒唱酬,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传奇。当然,也有许多名贤,金农、袁枚、秦大士、赵翼、蒋士铨、孙星衍、吴锡麒、阮元……甚至乾隆皇帝,虽然行色匆匆,来不及在这里停下他们的步履,但也曾在这里把目光驻留。文园文化内涵之丰,不仅名扬两如,而且誉满大江南北,代表了乾嘉时期江海文化的最高峰。
汪为霖殁后,其嗣子汪承镛尚能稍继风雅,他延请白蒲丹青名手季标绘成《文园十景图》、《绿静园四景图》,并请南通书法家朱英和朱玮题咏。他还亲撰《两园记》一篇,其后,又将《两园图咏》合刻付梓,他在题记中说:"余家雉水之上,旧有文园,绿净两园,令将各景绘图,乞名流题咏,或赋长篇,或吟短什,为园林生色,亦以志苔岑雅契云。"因汪承镛常年在山东蓬莱等地任知府,两园鲜人管理,日渐衰落,到了同光年间,仅存断垣残壁,已是荒废莫治,及至近代,又大部毁于战火,旧时盛况,不得复见。
幸好历史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汪氏故宅,留下了这些清代早期的古建筑群,让我们能够一睹这个江东名园的昔日芳华。
城隍庙娘娘殿
位于掘港镇郡庙巷,始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原有房屋近百间。现保存有:东西十二司厢房、娘娘寝宫等。娘娘殿座北向南,东西面阔13.5米,进深七檩9米,屋顶为硬山式,高5.3米。厢房南北面阔14.9米,进深七檩8.5米,硬山式屋顶。经南通博物苑鉴定,现建筑系明代建筑,清代重修。1984年9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东县烈士陵园
位于掘港镇陵园路42号,1959年7月,如东县烈士陵园建成,占地27000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2900平方米。陵园由牌楼、烈士塔、烈士碑、纪念碑、骨灰纪念堂、碑亭、烈士墓等组成。牌楼斗拱飞檐,正面为郭沫若题“浩气长存”,背面为“百万雄师渡长江”浮雕。塔身正面和东西两侧为朱德、惠浴宇和陶勇的题字,北面是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如东县人民委员会撰写的纪念碑文。陵园有早期中共如皋县委书记吴亚苏烈士、抗日英雄白桐本烈士、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徐苏云烈士,掘港保卫战指挥者张震东将军陵墓。2003年10月,如东县烈士陵园改建。原牌楼、纪念碑拆除,保留纪念亭、纪念馆。重新设计建造烈士碑,塔高25米,寓意1925年如东中共组织活动,似一渡江船帆,又似战士手握饱经枪林弹雨的枪托。1995年8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
栟茶关帝庙
位于栟茶镇东大街27号。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9),砖木结构,现存有山门、中殿和东西厢房。山门面阔三间9.8米,进深6米,硬山七檩,脊高5.2米。中殿面阔三间10.4米,进深8米,硬山七檩,脊高6米。东西厢房面阔各三间12米。进深5.4米,中殿东西两墙各有碑两块。1995年8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公堤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泰州知州徐子寅令沿海各场官员分别在所居地境筑堤御潮。堤自海安旧场东接洋口、环港、至掘港再从掘港南侧向西南到胜利街以西3公里的九总桥。堤基宽6米,顶宽3.5米,高4.5米,堤长47.50公里。因该堤西接范公堤,故人们沿称范公堤。后因公路建设,部分范公堤被改建成公路,部分被改造为农田。现丰利镇环农村境内尚存一段,长约600米,基本保持原貌。1995年8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
管氏牌坊
位于掘港镇南大街黄海路57号。管兼谦继妻庄氏,以节孝著称,清康熙末年,得旌表。该牌坊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坐北朝南。花岗岩质,顶有楼式翅角石,匾额上有立体浮雕双狮抢球,单门,高5米,宽2米。1995年8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枣儿红井
位于马塘镇仁和北路枣儿红巷内。清同治年间,李志高创办了马塘镇老字号“元盛昌”,盛产“枣儿红”蜜酒。该酒于民国初年在意大利国际博览会评展中曾获金奖,享誉海内外。该井为酿造枣儿红蜜酒唯一取水之源,故名“枣儿红井”。砖砌井,石井栏,井栏上雕有仙鹤、荷花等图案。井栏高45厘米,内径40厘米,外径约60厘米,井深约8米。石井裙,直径约100厘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宫古井
位于岔河镇新建路。岔河文昌宫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该井位于文昌宫门前,故称文昌宫古井,砖砌井,石质井栏,井栏高40厘米,内口直径约35厘米,外圈直径约55厘米,深约8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古井
位于栟茶镇兴镇村。寿圣寺俗称西方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明、清年间均重修,毁于1946年。该井为寿圣寺生活用井,井栏已不存,井直径约60厘米,深约7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岳庙
位于双甸镇东阳庙村,为镇海寺残存主殿。据《如皋县志》记载,镇海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现建筑民国初年曾大修。座北向南,东西面阔10.7米,进深8.2米,七檩高3.6米,屋顶为歇山顶,屋高6.6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二富故居
位于栟茶镇医院巷。孙二富,1908年出生,1965年病逝,栟北人,曾为海匪,后被新四军一师三旅司令陶勇收编。1944年成立苏中海防纵队,孙先后被任命为二团团长、纵队参谋长等职。1950年组建苏北军区海防团,孙先后任团长、副团长等职,驻防栟茶等地。孙二富是我军海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故居主楼1996年拆除,现存当年孙二富卫士们生活用房一座,座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二间6.4米,进深五檩5米,屋高4.5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嵩故居
位于丰利镇松泉街23号。陈嵩(?—1799年),字肖生,清乾隆年间(1736-1796)著名画家,尤以画梅名噪一时,曾任清朝内阁典籍,与刘墉、翁方纲、郑板桥等名家相往还。现存座北向南二进房,均为砖木结构,第一进为平房,东西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七檩6.3米,屋顶为硬山式,高4.8米。第二进为二层楼,面阔二间7.6米,进深五檩5.5米,高6.5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一师三旅抗战指挥部
位于丰利镇虹桥南路37号,现名勇洛楼。1944年春秋间,曾经作为新四军一师三旅抗战指挥部,一师三旅主要领导人陶勇、姬鹏飞、钟民都曾在此工作。现存一栋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座东向西,面阔二间8.4米,东西进深6.8米,屋高7.3米。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掘港古建筑群
包括:⑴掘港三弯巷王氏老宅;⑵掘港镇南街六十八号古民居;⑶掘港镇混堂巷束氏老宅;⑷掘港镇南街八十二号古民居;⑸萍香堂;⑹掘港镇南街七十一号古民居;⑺掘港镇郡庙巷十三号古民居;⑻掘港镇人民北路十四号古民居;
⑴ 港三弯巷王氏老宅
该民居位于掘港镇南街三湾巷5号,现存南北共两进,均为砖木结构,座北向南。第一进面阔三间,宽11.8米,进深七檩8米,屋顶为硬山式,脊高5.3米。第二进面阔三间宽12米,进深8.1米,脊高5.2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⑵ 港镇南街六十八号古民居
位于掘港镇南街68号,座北向南,砖木结构平房。面阔三间宽11.6米,进深七檩6.5米,檐高3米,屋顶为硬山式,脊高5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⑶ 港镇混堂巷束氏老宅
位于掘港镇人民北路混堂巷4号,现有座北向南房屋二进,均为砖木结构。第一进东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七檩6.8米,屋顶为硬山式,高4.6米。第二进房东西面阔11米,进深6.8米,屋顶为硬山式,高4.6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⑷ 港镇南街八十二号古民居
位于掘港镇南街82号,座北向南,砖木结构平房。东西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七檩7米,屋顶为硬山式,屋高4.7米,门窗均有透雕,图案精美。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⑸ 萍香堂
位于掘港镇北街57号。萍香堂为清嘉庆年间掘港盐商捐建,清代诗人江干曾在此授课。现存座西向东,南北并列两栋房,均为砖木结构平房。南侧房南北面阔三间11.7米,东西进深七檩7.4米,屋顶为硬山式,高5.2米。北侧房南北面阔三间11.2米,东西进深7七檩7.4米,屋顶为硬山式,高5.3米。在南侧房门前有一口古井,石质井栏,六角形。内径30厘米,外径48厘米,井栏高40厘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⑹ 港镇南街七十一号古民居
位于掘港镇人民北路南街71号。布局为四合院,厢房分列东西。座北向南房屋东西面阔三间13.5米,进深七檩6.1米,屋顶为硬山式,高4.5米。座南向北房屋东西面阔三间13米,进深6.3米,屋顶为硬山式,高4.7米。东厢房面阔三间南北9.5米,东西进深4.2米。西厢房面阔三间,南北9米,东西进深3.7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⑺ 港镇郡庙巷十三号古民居
位于掘港镇人民路郡庙巷13号。座南向北,砖木结构平房。东西面阔三间10.3米,进深6.2米,屋顶为硬山式,高5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⑻ 掘港镇人民北路十四号古民居
位于掘港镇人民北路14号。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1916年创办大豫垦殖公司时,此处曾为张謇在掘港的办事处。该民居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宽13.8米,进深七檩8米,檐高3.7米。2007年11月被公布为如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倭遗址
位于掘港城隍庙东烟墩桥近侧的串场河上,又名御倭渡。明嘉靖年间(1522-1565),倭寇常从此渡上岸骚扰,百姓为防御倭寇,采取联防措施,在渡口巡逻设防,抵御倭寇。后因年久淤塞,遂废。2007年11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
掘港石板街
掘港自盛唐以来,盐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颇具规模的海滨古镇。清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二十四年(1794-1819),掘港乡绅吴永瑞、汪席儒、汪桐、孙裕等人,先后四次捐资用运盐船购回紫色条石,铺砌街道三条,一条东起龙王庙西至关西五里墩,长约2500米,称为北街(又称正街)。一条东起烟墩场西至地藏桥,长约2500米,称为南街(又称岸街)。一条北起北街上真观南至南街云浦桥口,长约300米,称为竖街。当年石板街两侧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条石每块长1米,宽0.33米,厚0.15米。路中央条石横铺,路两侧竖铺。石板的铺设方便了盐商运盐,也使街面整洁,方便了市民的出行。现仅存人民北路东侧北街、南街两条石板街,长各约1500米。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栟茶石板街
栟茶石板街位于栟茶镇。栟茶石板街原有丁字形三条街道,清光绪年间(1875-1908),栟茶缪卓哉、缪希陶建东街;蔡道生建西街;蔡少岚和栟茶场官方聘三建北街。石板街用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场块条石长约0.95米,宽约0.37米,厚约0.12米,中间横铺,两侧竖铺。现东大街尚存约230米,东起东码头西至忆农桥;西大街尚存约270米,东起卫海路西至染织厂;中市街尚存300米,东至忆农桥西至卫海路;北大街尚存约390米,南起中市街北至栟茶运河,总长约1190米。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栟茶大东旅社
栟茶大东旅社位于栟茶镇中市街49号,为徐一朋1928年所建。徐一朋(1892年~1972年)为中共早期地下党员、苏北参政会参政员、栟茶中学创始人之一。该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的大门为欧式建筑之风格,别有情趣。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栟茶中市街清代建筑
栟茶中市街清代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民居,主要分布于栟茶中市街北侧。包括六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分别位于育婴巷11号、育婴巷14号、育池巷11号、医院东巷10号、菜场路2号、南园路6号。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村财神庙
位于河口镇烈士陵村。始建年不详,现存房屋一栋,砖木结构,座北向南,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七檩6米,屋顶为硬山式,高6.3米。另存石鼓二只。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塘毗庐殿
毗庐殿位于马塘镇马南村二十四组,村部东南,始建何年无考,原占地约十亩。现仅存毗庐殿主殿一座,座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3.2米,进深七檩9.3米,屋顶为硬山式,高5.8米。殿内有二碑,一为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碑记,一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捐告示。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甸星光居委会姚宅古井
位于双甸镇星光居委会南桥村西路10号姚姓宅院内,时代不详。石质井栏,井栏外圈为六角形,内圈为圆形,高约50厘米,井内口直径约35厘米。石井台,井台为圆形,直径约150厘米。井由上向下直径渐大,井深约7米。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果门村古井
位于袁庄镇铁果门村。该井为地藏殿生活用井。地藏殿建于明嘉靖二年,后毁于文革时期。砖砌井,石质井栏,井内口直径约30公分,外圈为六角形,井上小底大,深约7米。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掘港东永升店古井
位于掘港镇北街圈门横巷,为掘港老字号永升店的生产和生活用井,建于清代。掘港永升店为山西高平县候庄赵氏家族所开,已有400余年历史。永升店分为东永升和西永升两个分店,该井原位于东永升店内。石质井栏,井栏外圈为八角形,内圈为圆形,高约55厘米,井内口直径约30公分,深约6至7米。2013年10月被如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