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统计局 发布时间:2007-02-13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突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主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0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95元,比上年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7.2:49.6:33.2,二、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一、 农  业

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6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牧业产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5%;渔业产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中,粮食81.0万吨,棉花1.84万吨,油料总产5万吨,生猪出栏60.4万头,羊出栏37.8万只,家禽出栏2282万羽,蚕茧产量8508吨,水产品总量22万吨。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项目农业实施层次进一步提升。全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项目34项,其中市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0项,国家级项目9项;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3项次,其中获市级以上奖11项次。质量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基地20个,面积7139亩;制定农业地方标准8个,其中省标3个,市标5个;实施各级各类标准化示范区13个,其中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被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个,认定面积27.58万亩,畜禽产地5个计421.5万头(羽);被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3个(其中畜产品5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9个,实现了如东种植业有机食品认证史上零的突破;高效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亩产出3000元以上的作物面积达40万亩;全县建设以蔬菜为主体的外向型农业基地15个,成片面积3.5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了改善农业灌溉用水和群众生活用水水源水质,沿海各闸进行了有计划的引淡排咸,排水量达18292.8万立方米,从而使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年内完成了县办工程浒洋河、南荡河东段、金渡河南段及飞跃河西段工程,疏浚长度43.5公里,动用土方136.2万方;疏浚三级河39条段,长度136.4公里, 动用土方250.5万方;疏浚村庄河道343条段,长度272.9公里, 动用土方214.9万方。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73.2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9548台,其中大中型297台,小型9251台;播种机8943台;机动水稻插秧机1045台;秸秆粉碎还田机32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5149台,其中柴油机246台,电动机34903台;农用水泵36092台;机动喷雾机27493台;联合收获机1257台,其中自走式1143台;机动脱粒机627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637台;渔业机械6715台;农用运输车3284辆。

二、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高位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6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5.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实现利税18.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其中利润11.63亿元,比上年增长62.5%;亏损额4671万元,比上年减少160万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94.45%,同比提高31.37个百分点。年末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2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65家。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服装6650万件,比上年增长29.71 %;食用植物油6.18万吨,比上年增长3.61 %;配混合饲料17.78万吨,比上年下降20.17%;纱5.83万吨,比上年增长40.07%;丝1945吨,比上年增长5.28%;化学农药原药7826吨,比上年增长75.28%;合成氨4.04万吨,比上年下降8.05%。

社会用电同步增长。2006年全县全社会用电17.7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89%,其中工业用电13.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5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37亿千瓦时。全县电力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7544.41万元,为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建筑业完成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位居全省县(市)综合实力排名第13位,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建筑之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南通五建晋升为国家特级资质企业,江苏新源、南通光华跨入一级企业行列,在此全县拥有1家特级企业,4家一级建筑企业,19家二级建筑企业。精品工程硕果累累。2006年创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1项,4项工程获省科技应用示范工程,1项工程获省级工程;全年创“扬子杯”、“白玉兰”、“黄山杯”等省级以上奖项6项,创省级文明工地12项,创“紫琅杯”等市优工程奖10项。市场拓展继续扩张。全县建筑队伍遍布全国12个省、市,23个地区,县外市场共完成施工产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5%,累计施工面积960.7万平方米,比比上年增长了47%,有10个超亿元的市场,比上年增加4个;建筑外经队伍遍布8个国家,11个地区,累计完成施工产值2.3亿元。

三、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43 %。在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入再攀新高,完成全部工业投入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46%,其中规模工业投入8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8.13%。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项目398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73个,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50个。千万元以上竣工项目206个,竣工率达75.46 %。服务业投入增势强劲,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9%。当年竣工房屋面积19.7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4.87万平方米。

四、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06年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施了洋口大道、农村公路改造、危桥改造、如泰运河护岸、公路绿化及县乡道养护改善等六大工程,完成总投资3.2亿元。全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4公里,其中县至镇、镇至镇二、三级公路91公里,镇至村四级公路13公里,当年完成投资约9000万元;完成马西桥、新建河桥、北渔桥及止马洼桥等7座公路危桥改造,累计完成投资980万元;完成如泰运河马塘、岔河段1公里护岸工程,完成投资400万元。实施了S334线东延及S223线工业新区段公路绿化工程,完成投资180万元;投资约200万元重点对路面坑塘和桥头接线“病害”进行专项治理,保证了辖区道路的安全畅通。全年新增厢式货车127辆,占新增总数的28%,重型货车52辆,占新增总数的12%;新增货运船舶14艘2703载重吨。继续推进公车公营,今年又有4条线14辆车实行了公车公营,公车公营率达51.2%。全年及时、安全运送旅客72.49万人次。

邮政电信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61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3%;年末邮政储蓄余额净增6.45亿元,总余额达到31.07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净增固定电话2269部,用户总数达269029户;净增小灵通用户10726户,用户总数达82821户;净增宽带用户5913户,用户总数达16755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餐饮业零售额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市场建设投入加大。全县消费品市场21个,成交额81.2亿元。全民创业持速升温。年末拥有在册个体工商户27464户,从业人员2.76万人;在册私营企业11605家,其中新发展3746家,从业人员15.13万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金5.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96%。

市场物价略有回升。以上年为基期,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99.9。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0

其中:食品                               101.4

烟酒及用品                         101.0

衣着                                99.0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2.6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9.7

交通和通讯                         100.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8

居住                               104.2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99.9

其中:机械化农具                         103.2

化学肥料                           100.3

农药及农药械                        99.8

 

六、 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完成自营出口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7%,出口绝对值在六县市中居第4位。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9个,其中超千万美元的项目30个,占项目总数的20%;注册外资8.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53%,外资到帐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5%;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3217万美元,外经营业额2319万美元,新派出国劳务人数555人,期末在外人数2748人。

七、 财政、金融和保险事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县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实现财政总收入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0.8%;财政总支出1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43亿元,比年初增加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3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居民人均储蓄12216元;各项贷款余额81.58亿元,比年初增加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金融系统全年现金收入553.27亿元,现金支出550.76亿元,收支轧差净回笼-2.51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拓展。县人民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230万元,支付赔款3836万元,赔付率达121.8 %。县人寿保险公司全年寿险保费收入2.75亿元,短期险赔支出754.39万元, 短期险赔付率73.24%。

     

八、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强县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6项(其中国家24项,省69项,市53项),立项74项(其中国家13项,省28项,市33项),争取上级无偿拨款496万元,科技专项贷款1.32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2.56亿元,比上年增长69.26%。新培植认定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星火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个,国家级火炬计划3项,国家星火计划3项,省级火炬计划7项,省级星火计划5项,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15项,培植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40家,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37个,组织星火培训2146人次。863科技成果项目和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落户如东实现零的突破,启动建设科技创业园新园。我县被列入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全县申请专利476件,授权专利116件。全县企业开发新产品248个。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各类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7所,在校学生13.68万人,共有教职工9374人。全县幼儿三年入园率9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7%,高中入学率95%。高考成绩再创辉煌,全县6225人参考,生均总分528.12分,650分以上50人,600分以上842人,高分层人数及占比在南通市全面领先,本一上线率、本二上线率、生均总分及多门学科均分均稳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9500万元、占地面积465亩、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的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9月动工,年底一期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封顶。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3272人,转移就业2615人,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23个,培训人数50463人次。扶贫助学成效明显,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县安排22.5万元专项资金补助特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为全县1324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课本。

九、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绩喜人。全县共放映农村电影3896场,故事片放映256部,科技片放映81部,观众383.5万人次,“送戏下乡”演出60场;全年共举办展览活动16项,各种文艺演出近200场,其中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近30次,仅“宾城之夏”广场文艺晚会就连演六场,观众逾万人;文化部门直接组织创作各类作品1208件,在省级发表、参赛、参展、获奖的有21件,国家级19件,市级48件;大型南黄海风情杂技剧《海上生明月》从全省参评的50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是全省唯一入选的杂技剧目,也为南通市在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民舞精品《跳马》参加了全省十六运开幕式垫场演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到如东拍摄了《跳马》、“海上迪斯科”、如东现代民间绘画、风筝等特色文化项目,向全世界播放。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78万人,参合率达90.73%,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51个;加强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全县报告法定传染病15种1487例,总发病率为137.82/10万,比上年下降11.8%;强化了结核病归口管理和治疗督导工作,共发现并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09例,发现初治涂阳病人320例;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五苗”基础接种率达100%;全县婴儿死亡率为5.09‰,无孕产妇死亡;改造无害化户厕5000座。全县共有自来水厂59座,自来水受益率达到97.5%。

体育事业成绩辉煌。“十六运”县级四大排名全部进入先进行列,共打破7项省田径同组记录,省县组田径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一年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村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任务。今年共承办国际比赛1个,全国比赛1个,省级比赛2个,向省优秀运动队(或解放军队)输送7人。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县电视台新开办的“聚焦洋口港”栏目,“共建新农村”专栏及新开设的广播新闻节目《记者说新闻》,社会反响良好。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25日洋口港太阳岛工程开工当天,中央电台连线直播进行采访报道。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如东专题《让世界了解你――走进如东·洋口港》。广播电视在市以上媒体用稿600多篇(档),市以上获奖30多篇(档)。全县建成“双入户”村100个,新发展调频广播10万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县新闻传媒中心主体大楼建设进度较快,各镇广电站站容站貌得到明显改观。

十、洋口港开发和开发区建设

2006年,洋口港开发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政审批工作取得建设性成果。LNG接收站项目所需的21个核准附件,取得了20个;LNG电厂项目所需要的26个核准附件中,取得了25个。规划体系构建取得成就。洋口港区作为南通港的国家一类扩大开放口岸进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涉港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及省市发展规划。港口基础工程建设推进迅速。太阳岛工程总投资7.9亿元,首期匡围1.3平方公里,9月25日举行开工典礼。陆岛通道工程总投资9.6亿元,目前接岸引堤工程已竣工,并已组织验收,引桥工程11月初正式进场施工。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在临港工业区落户的LNG电厂项目、20万吨油库等项目已正式签约。绿色能源县创建工作成果显著。风电一期项目已完成部分塔基浇注和线路安装任务,年底前成功安装13台风机,并实现并网发电。风电二期项目环港外滩的东凌外滩项目区110KV升压站基建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全面结束,并成功完成56台风机的吊装作业,10月25日实现了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如东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如东经济开发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45万元,比上年增长39.4%,财政总支出6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84%,其中工业投入再攀新高,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14%,实施500万以上规模项目6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今年共新开工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12.3亿,比上年增长32.1%,新开工项目数占施工项目总数的74.1%。区统筹推进的49项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7.7%。刚正冷轧、阳光木业、汇鸿安全用品、爱斯特车业、雪绒花等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开工建设;科赛尔机械、赛立特安全用品、天下第一鲜、索菲艾尔等一批重大项目通过县发改委绿卡项目验收。

十一、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规划编制力度进一步加大 。组织编制了县城一号街区1、2、3号地块,三号街区、四号街区、中心市场及西侧地块、东升俱乐部北侧地块、县服装厂西侧地块等开发建设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县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县城燃气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县农居点总平规划、15个试点村的环境整治详规、有关镇工业集中区规划及岔河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年核发规划管理“一书两证”599份。市政工程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组织实施市政工程7项,总投资3亿元。房地产市场监管更加严格。全年共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证21份,预售许可面积30.08 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公共绿地面积3.67万平方米。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开发建设项目26个,在建施工面积48.08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新开工施工面积21.79万平方米;有13个开发项目交付使用,交付使用面积23.02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全县内河水质总体处于Ⅳ类水平,除县城市河外基本满足功能区要求,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酸雨发生率为13.9%,比上年下降了57.1%。全年审批各类项目1467个,依法否决重污染、难治理项目8个。组织现场监察7736厂次,发出纠违通知书175份,实施行政处罚36起,处罚金额102万元。掘港镇成为江苏沿江以北首批两家国家环境优美镇之一,新店镇建成市级环境优美镇,掘港镇三元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掘港镇青园社区、岔河镇燕川社区建成市级绿色社区,建成省、市级生态村5个。有22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河口中天工业园建成市级生态工业园。有4家企业通过了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如东经济开发区通过了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家企业建成市级环境友好企业。环境安全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52家重点化工企业完善了环境风险评价、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重点企业安装流量计累计达83台,COD在线监测仪累计18台,二氧化硫在线监测仪1台,收集自动监控数据近5万个,实现了对部分重点污染源全天候监控。环境监测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添置仪器设备,新增了恶臭、DMF等重要监测项目,能够开展的认证项目达到110项,全年共获各类监测数据37000多个,比上年增长67%,监测能力在全省县(市)监测站中位居前列。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资料,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71384人,比上年末减少5402人,其中出生人口5929人,死亡人口8672人,人口出生率 5.52‰,人口死亡率8.07‰,人口自然增长率-2.55‰。

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职工人数5.79万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8153元,比上年增长18.23%,其中国有职工平均工资23300元,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3960元,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3947元。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436元,比上年增长18.57%。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3元,比上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410元,比上年增长10.8%。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取得成效。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12568人,净增参保人数7580人,到目前为止,共有参保人数72911人。全县企业退休人员22928人,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面达100%。医疗保险扩面成效显著。医疗保险扩面13056人,参保总人数已达104015人。城乡统筹就业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城乡统筹就业17692人,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768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6924人,培训劳动力富余劳动力12150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5820人。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2%。

注:本公报数据取自年度快报资料。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