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2-02-17 00:00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如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一年来,全县上下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港口引领、科技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1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43元,比上年增长11.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1.9:52.4:35.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九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一、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其中,农业产值3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牧业产值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渔业产值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8%。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中,粮食90.80万吨,棉花1.73万吨,油料总产4.97万吨,生猪出栏85.46万头,羊出栏22.86万只,家禽出栏2516万羽,蚕茧产量3450吨,水产品总量26.99万吨。

农业开发项目成效显现。全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个,滩涂垦区配套项目2个,农业产业化项目6个。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项目73项,其中市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5项,部级项目11项;获市厅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项目5项次新增认证“三品”43个,其中无公害产品40个,绿色食品3个。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项目2个、市级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项目5个。全县新建300亩以上高效规模农业园区12个,其中获市认定8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已达67.35%;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已达97%以上。全县建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16家,县级27家。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5个,特色种养殖基地4个。新建机耕路88.53公里,机耕桥28座,防渗渠55.56公里,电灌站16座。通过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项目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利建设加大力度。投入70多万元实施东安新闸下游抛石沉排、小洋口闸钢丝绳更换等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海堤绿化480亩。科学调度涵闸,改善内河水质,共引淡排咸16潮次,排水1.32亿方。共疏浚农村河道406条段,整治沟塘1387条(个),完成土方702.96万方,并将疏浚整治的河道全部纳入长效管理。九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已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的95%。新建支渠防渗衬砌115公里;新建节制闸179 座,分水闸1146座,跨渠桥821座、进水涵洞2449座、渡槽9座;新建、拆建改造泵站31座,有力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双甸、河口、袁庄3个镇4个村小农水项目,拆建、改造电灌站16座,新建防渗渠道65公里,配套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建筑物3165座,项目实施后,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3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69万方。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6.7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达727台,联合收割机1642台。当年新增大中拖及配套的秸秆还田机148台套,新增小型秸秆还田机600台、秸秆制粒机10台套、秸秆捡拾打捆机械22台,新增步行式插秧机422台、高速插秧机72台,全县插秧机保有量达3374台,机插秧面积达72万亩,机插率为88%。全年高效植保机853台、田园管理机48台、增氧机2925台、投饵机62台、曝气式增氧机11组、保鲜库13座、玉米收割机2台、油菜收割机9台、桑树剪枝机32台、粮食烘干机2座、紫菜采摘机24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8.2%。

二、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健康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44.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2%;风电行业实现产值7.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75%;机械行业实现产值236.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实现利税126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其中利润89亿元,比上年增长57.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323%,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7.8%。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定报工业企业620家,其中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440家。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服装 15449万件,比上年增长 24.3%;食用植物油 5.45万吨,比上年下降 29.3%;饲料 22.16万吨,比上年增长 5.87%;纱 7.66万吨,比上年增长 1.64%;蚕丝 801 吨,比上年上升 15.14%;化学农药原药 38589吨,比上年增长7.%;合成氨1.38万吨,比上年下降44.7%。

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全社会用电3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工业用电24.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2%。

建筑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2.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施工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36%。建筑企业共获授权专利项目8项;获县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6个工程被审定为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并成功组建了首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强县”。

三、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5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投资完成额中,工业投入1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75个,项目完成额1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服务业投入增势强劲,全年投入56.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当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8.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四、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11年是我县交通建设史上实施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建设项目20个,建设里程248公里,完成总投资21.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8亿元,新开项目9亿元。投资总量比上年增长43.8%,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2倍。通洋高速作为我县历史上第一个高速公路项目,已正式开工。全年在建一级公路总里程近140公里,其中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74公里;225省道改建、中天大道东延全面建成通车。全县拥有班车、旅游客车183辆,7920座。开通了如东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交线路,初步实现了农公班线和城市公交的零距离对接。

邮政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9亿元,比上年增长8.76%。年末邮政储蓄总余额达71.99亿元。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11亿元。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24.76万户;净增宽带用户2.03万户,用户总数达10.21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市场建设投入加大。全县商品市场2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3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个体私营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年末拥有在册个体工商户44039户,从业人员5.08万人;在册私营企业20531家,从业人员23.2万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金15.93亿元, 比上年增长47.1%。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以上年为基期,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6.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0.9。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6.6

其中:食品                                  113.0

烟酒及用品                                  103.0

衣着                                        106.2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1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5.4

交通和通讯                                  102.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4.9

居住                                        104.1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10.9

其中:机械化农具                            103.5

化学肥料                                    108.6

农药及农药械                                102.5

六、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全县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12.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自营出口10.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进口总额2.5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7.3%。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2个,注册外资5.7亿美元;外资到帐3.38亿美元。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8429万美元,期末在外人数2469人。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68个。

七、 财政、金融和保险事业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财政总支出6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9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居民人均储蓄28385元(以平均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2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工业贷款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存贷款比50.16%;

保险业务增长较快。县人民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100万元,支付赔款4150万元,赔付率达57%。县人寿保险公司全年寿险保费收入6.64亿元,赔付支出1.22亿元,赔付率达51.44%。

八、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产业继续提升。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创新型企业4家,省民营科技企业50家;新增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获认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58个,15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获上级立项的各类项目174项。全年专利申请3250件,授权1684件;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3个、市科技进步奖13个。我县首次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并被科技部授予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殊荣。全年组织各类产学研活动10次,签订合作协议69项,达成合作意向45个。完成高新技术投资90亿元,比上年增长47.4%。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本一上线1667人,上线率27.59%;本科上线3462人,上线率57.31%;生均总分315.43。对口高考上线率达98%以上。全县学生在各项艺体素质竞赛中硕果累累,获得200多项国家、省市级奖项。职教学生获得国赛7金21银、省赛3金2银8铜的好成绩。特殊教育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全年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9000人,创业培训近2000人,从业人员培训率达55%。

九、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成功举办“2011年精品舞台节目展演暨《如东民间文化丛书》首发式”、“玉兔迎春”大型民俗行街表演、第七届“虫宾城之夏”等重大专题文艺演出30场。围绕建党90周年的重大主题,举办“党旗耀江海”大型综艺晚会。县图书馆开展“图书进企业”活动,对17个图书阅读点更换配送图书万余册;建成县图书馆镇级分馆4个。全县14个镇文化站、262个行政村(居)农家书屋全部达标,每个书屋藏书达到1500册以上。全年共送戏到镇、村165场,送电影3721场,送图书51600多册。文艺创作工作成果喜人。小品《求求你相信我》获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总决赛金奖,魔术《变鸽子》、《梅花三弄?变伞》获第六届南通市文学艺术奖一、二等奖。魔术《放飞和平》获“2011中国西湖国际魔术大会”舞台类唯一金奖。

卫生事业有效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为79.86万人(剔除参加医保人员),参合率为99.8%,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全覆盖。积极落实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法定报告传染病17种2022例,总发病率为192.57/10万,同比下降1.03%。开展老年人体检工作,全县共体检13.18万人,体检率70.58%。全力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全县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9.07%,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97.02%;孕产妇死亡0例,婴儿死亡17例,婴儿死亡率3.45‰,出生缺陷率3.80‰。全县2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100%,示范化率达90%,“六位一体”功能基本到位。完成农村改厕2.5万座。

体育事业成绩辉煌。全年共投入20多万元,对县全民健身中心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进行了维修改造。创建省市体育健身俱乐部7个,优秀体育健身活动点15个。参加省县级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9名。南通市少儿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总数第一名。今年共向省专业队输送3人、向省市体校输送53人。全年共培养新增国家一级裁判1人,二级裁判15人,三级裁判81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风筝邀请赛、江苏省风筝精英赛、江苏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江苏省少儿门球比赛等大型赛事。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广播《896政风行风热线》“四位一体”成功改版,形成了政府、媒体、民众互动的新格局。报纸在优化《今日关注》、《百姓聊吧》等一批品牌栏目的基础上,新推出的深度报道《今日观察》深得读者喜爱。《这方水土》、《乡村行》两个栏目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电视栏目。节目质量显著提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新闻16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广播新闻3条。节目创优也创下历年最好水平,广播剧《渔歌醉人》获得全国广播剧专家奖铜奖,有4档节目获得省级奖,22档节目获得市级奖。数字电视整转效果显著,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26.5万多户,整转率达100%,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十、洋口港开发和开发区建设

洋口港开发进程加快。洋口港开发区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04亿元。洋口港开发区共完成新批注册外资1.4亿美元,外资到账完成1.96亿美元。市外民资完成9 亿元。当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竣工项目45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51.8亿,三产固定资产完成2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5亿元,利税完成3.6亿元。

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外资注册4584.5万美元,外资到账465.67万美元,市外民资7.73亿元。实施工业投入项目53个,当年完成投入工作量23.1亿元。全年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2.24亿元,全部工业税统销售61.15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亿元。

沿海经济开发区2011年完成外资注册 1.01亿美元,外资到帐2241万美元,市外民资7.17亿元人民币。共签约项目20个, 其中,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2个,注册资本超亿元项目10个,上市公司项目5个。全区现有在建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36个,本年新建27个,竣工17个,完成投入量43.9亿元。同比增长63.2%;完成服务业投入7.5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22.8亿元,同比增长55.8 %;实现销售收入108.4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应税销售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29.3%;实现利税10.6亿元,同比增长40.2%。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82万元,同比增长31.3%。

东安科技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新引进项目16个,其中内资项目15个,外资项目1个。新增注册外资518万美元,到账外资153万美元,市外民资到账5亿元。全年开工项目31个,竣工项目20个,工业投入达到5亿元。全年工业税统销售收入实现2.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500万元

旅游经济开发区2011年完成外资注册3480万美元,外资到帐799万美元,市外民资2.39亿元;完成服务业投入3.12亿元。

十一、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年累计实施市政路桥工程共14项,其中,青园路改造工程,海花桥工程,钟山路南段等5个项目全面竣工。通洋线输水管网、苴东线两项区域供水工程新增供水管线近66.5公里,县城新增供水管网20公里。实施通洋路路灯改造、通海广场景观灯、三元世纪城亮化工程、人民路路灯改造等工程9项,全年累计新增、修复路灯近2741盏。县城累计新增绿化面积近35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水平显著增强。全年依法劝退或否决39个重污染、难治理的建设项目,有7家污染企业(项目)被依法关闭,9家化工企业启动了向化工园区的搬迁。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8.32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32万吨,全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651吨、氨氮124吨。全年累计出动现场执法6378余厂次,环境信访总量、越级信访总量同比分别下降13.3%和15.5%。全县主要河道水环境质量恢复到1994年以来最好水平,县城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8天,比2010年净增3天。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人口统计资料,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47540人,比上年末减少818人,其中出生人口6240人,死亡人口9293人;人口出生率 5.96‰,人口死亡率8.87‰,人口自然增长率-2.91‰。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从业人员70443人,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832元,比上年增长13.8%。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3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6元,比上年增长18.3%。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实现新增就业506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4620人,新成长劳动力培训1805人,创业培训659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35万人。全年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分别新增参保1.71万人、1.51万人、3.33万人、5696人和7790人。当年实现社保基金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6%。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98%以上。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当年缴费21.42万人,单独享受基础养老金14.05万人,养老金享受8.7万人,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98%。全县共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108人。全县新培养初级工、中级工1.14万人,高级工1294人,技师82人,高级技师3人。全县初审高级职称272人、中级职称607人。

注: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结构比按现行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资质以上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