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来源: 如东县人社局 发布时间:2024-01-09 10:48 累计次数: 字体:[ ]

2023年,我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抓好人才引育与职业培训,预防化解劳资纠纷,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一、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全面落实2023年人社工作完成

(一)全力聚焦服务效能,就业创业出新招

聚焦考核指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城镇新增就业8200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人数5050人,就业困难对象认定376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0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累计发放1545万元。新增创业1969人(其中大学生创业290人,农民自主创业1319人),创业培训702人。加大宣传力度,用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如东县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岗位。举办“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直播带岗”、“现场招聘”等活动,全年共计举办101场招聘会,累计参加企业854家,提供32962个工作岗位。其中现场招聘会56场,网络招聘会45场。提供就近服务,创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系统回流数据,加强与各镇(区、街道)人社业务经办部门的沟通,通过动态跟踪摸排,精准锁定村(社区)提供服务,将就业服务下沉到底,打通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米”,创新方式建成掘港街道青园社区、洋口镇甜港村、河口镇花园头社区3家就业服务站,帮扶五类困难群体就业401人。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劳务品牌培育。从建立机制、品牌命名、市场认可、产业发展、吸纳就业、技能提升等方面指导企业创新用工模式,打造劳务品牌,积极申报,目前已将“如东恒辉安防产品制造工匠”打造成中高端类市级劳务品牌。落实惠企政策,强化纾困帮扶力度。全面发挥就业优先政策在稳就业保就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用工服务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惠企政策,发放用工服务补贴360.25万元;发放2023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2219.47万元,惠及企业2980家、职工人数6721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常规帮扶仍难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安置,全年开发岗位620个,共安置582名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就业,累计发放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344万元。打造“快捷通道”,助推用工服务升级。赴甘肃省康乐县、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泸西县、大姚县、剑川县、巧家县等地开展劳务对接活动,建立劳务合作基地,累计签订劳务合作协议6份。

(二)全力聚焦民生改善,社会保障续新篇

紧扣考核指标,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就业参保人数11833人,完成指标118%;完成新增转保6457人,完成指标144%;续保满6个月的缴费人数9784人,完成指标63%;完成职工养老保险费收入24.1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预计每人每月323.01元。宣传社保政策,全面加速服务经办效率。线上通过“扶海人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社保云课堂”讲解小视频;线下组织镇(区)便民服务中心开展社会保险业务培训、企业养老、城乡居保和被征地农民等专题业务讲座,实现了社保政策全方面、全方位宣传。推行“一码十办”,积极开展党建惠企行动。以“社保一码十办服务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为课题,积极参与如东县2023年度“青锋微调研”等活动,践行“立足小窗口,服务大民生”,继续阶段性降低参保单位失业保险费率,已减收7926家参保单位的失业保险费,金额达4424万元。严格落实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截至12月底,全县享受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1.13万人,共计发放养老保险待遇141.13万人次、31.54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缴费人员17326人,退休享受待遇13811人。城乡居保参保覆盖 43.75 万人,参保缴费15.32万人,待遇享受28.43万人。及时更新换代,有序推进省卡应用加强社会保障卡代理业务管理,规范各发卡银行社保卡业务流程,截至12月底,三代社保卡累计发行39万张,电子社保卡签约人数达59.96万,签约人数与户籍人口占比68.18%。落实专项整治,开展基金监督教育审查工作。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有关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通人社审【2023】8号)文件,开展基金监督专项自查审查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社保基金安全“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月暨政务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保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自律意识。

(三)全力聚焦人才人事,招引工作开新程

加强政策引导,提速人才补贴发放。联合人才办、财政局确立了“人才补贴由县财政先行拨付,再做镇区结算”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发放各类人才补贴3600余万元。积极对接高校,促进人才交流合作。西安石油大学、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来我县开展就业、人才合作交流洽谈,与我局签订了“关于共建毕业生就业基地的框架协议”。强化基地管理,推进见习就业工作。组织了16家重点企业参加了首届“南通人才日”暨2023“才汇江海恰风华”高校校园行系列活动——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就业供需对接会。加强对就业见习基地的管理,全年新增7家就业见习基地,发布见习岗位1500多个,737名见习人员进入县级见习基地见习,21家见习基地,409名见习人员享受见习补贴319.79万元。开展招引活动,全面增强聚才磁力。举办“燕归巢”如东籍高校学子就业交流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就业处沈延兵处长为100多名如东籍高校学子进行了就业形势分析。开展南通2023紫琅湖人才夜市如东专场活动,20家企业参与,招聘人才100多名。加大技能培训,加快引进专技人才。着力推进职称、博士后进站、人才开发、技能认定等各项工作,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300人,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355人,开展专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全年完成1.857万人,新招收博士后3名,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才54人。认定初级工913人,中级工408人,高级工139人,技师117人。完善人员信息,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工作。2023年对我县新进事业单位548人办理了增员手续,办理转正手续549人,对1362名岗位变更人员进行了信息维护,完成我县包括教育卫生系统的事业单位28名工作人员转岗聘用工作。贯彻落实文件,规范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会同县教育体育局、县卫健委、县文广旅规范组织了9批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做好协助配合,认真落实表彰奖励和创建工作。协调做好2022年度如东县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100个先进集体和200名先进个人的表彰奖励工作。积极动员报名,做好对口扶贫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工作。选派我县教育、卫生、农业系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8人赴陕西汉中南郑区对口帮扶。

(四)全力聚焦源头治理,劳工面貌展新颜

推动信访维稳,畅通举报途径。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县领导班子成员包案信访事项的通知》(东人社〔2023〕12号)、《关于层转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访维稳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东人社〔2023〕13号)文件,积极做好信访维稳工作。2023年共处理各类信访事项1412件。其中:阳光信访49件(国家16件、国家重复治理件2件)、省市县转办件52件(含省委巡察组交办件3件、市第六轮第二巡察组交办件1件),市(县)长信箱17件、领导留言板9件、网宣12件、来信20件、群众来访398件、12345服务平台855件。提升政务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核实情况,认真调查数据,严格审批材料,完成劳务派遣行政许可35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5家,劳务派遣信息变更40家,企业特殊工时审批66家,发放劳务派遣行政建议书14份、人力资源行政建议书1家,完成“双随机、一公开”核查150家。我局在2022年“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加大法治宣传,做好普法工作。先后赴17个镇(区、街道)对所辖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出动授课人员84人次,参培人员35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3900余份。开展专项行动,加强主动监察。开展“春雷”、“制度运行提质增效”、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等3个专项行动,覆盖单位和工程项目1450个。加大查处力度,纠正违法行为。对350家用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对5800家用人单位完成书面审查工作。全年累计立案15件,追回拖欠工资207.32万元,涉及劳动者人数43人,办结率为100%。规范工伤认定,保障工伤待遇。2023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7800万元,总支出9059万元,基金累计结余2436万元。全年共受理工伤案件1338件,认定1266件、不予受理23件、不予认定27件,完成劳动能力鉴定740人次,行政复议14起,行政诉讼23起,调解案件18起。加强实体平台建设,推进“阳光仲裁”全年联调中心共接待咨询11460次,接听电话10865次,受理案件662件,调解2581起,提供法律援助270人次,获得了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的认可,被评为省级金牌调解组织,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获评省级智能仲裁院。

二、同舟共济、披荆斩棘,全力推进2024年人社事业发展

2023年,人社局稳扎稳打开展民生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面对省市高质量指标考核等难题,人社局将进一步总结全年工作经验,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认真研判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持续改善民生。

(一)紧扣考核指标,推动进度不断向前

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不松懈,职能指标按月实时反馈进度,班子成员深入挂钩镇区、街道做好督促落实,想办法出主意,共同做好指标的推进落实。

(二)紧扣就业优先,推动高质量就业工作

始终把就业作为第一位工作,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精准落实政策。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统一的线上就业失业登记系统和公共招聘平台,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便民举措。二是突出重点群体。依托基层平台,加大对退役军人、低收入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用好用足江苏省智慧就业云平台等渠道,积极组织线上招聘,推动供需高效精准匹配,搭建多元平台促进困难人员就业。三是拓展就业渠道。丰富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功能,精心组织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实施人力资源引培工程。继续举办特色专场招聘会,例如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四是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着力构建社保基金监督制度体系,开展失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失业保险基金预警信息的处理工作。

(三)紧扣精准服务,推动社会保障工作

进一步构建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社保扩面。坚持“扩面、提质、增量”的要求,对劳动年龄段农村居民、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精准扩面,积极鼓励引导城乡居保参保人员转职保。加强社保专项检查,以执法检查促进依法参保、全民参保,并加大对镇区的考核力度,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参保指标的任务。二是持续深化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提高参保补助,以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长期缴费,持续推动参保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力争实现新增领取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助力拉增平均待遇年增长率。三是强化基金监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和安全运行管理,按照部、省关于加强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工作部署,排查各类业务经办风险点、运用好部省稽核系统预警信息,持续开展风险防控工作。四是全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围绕《江苏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县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服务项目建设联合审核被征地农民身份、送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落实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衔接。五是进一步推进三代社保卡发行和电子社保卡签订工作。采取多样化宣传方式,不断提升拓展我县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

(四)紧扣创新创业,推动人才人事工作

一是做好高校对接引才工作。加强与各大高校的深化合作,定期邀请高校就业处长来如对接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组织企业赴高校开展各类招聘。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二是优化青年就业见习管理流程。积极拓宽失业青年就业见习渠道,培育新的见习基地,加大就业见习监管力度。三是开展系列招才活动。举办 “人才夜市”招聘活动。加大“双创”“江海英才”“扶海英才”计划的宣传和挖掘工作。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实施产业技能大师培育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青苗计划、乡土人才培育计划,促进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五是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继续组织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全面落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规范组织各类职称申报和评审。六是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做好我县其他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加强新进编人员的岗前培训。七是做好表彰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县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即时评选表彰工作,特别是配合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做好及时奖励表彰工作。

(五)紧扣劳资矛盾,推动劳动监察工作

坚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规范劳动用工相结合,努力推动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格局。一是加强协商协调。全面贯彻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行动计划,加强用工指导,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创建活动。二是加大治欠力度。认真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我县“一个意见、四个办法”,加强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欠薪问题整治,确保不因欠薪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三是提升调解水平。加强裁审衔接,利用联合调处中心,强化联动配合,方便来访群众,发挥多部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合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企业、行业协会调解组织建设,从源头避免和减少争议纠纷。四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深化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和服务指导,加大集中查处力度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促进用人单位依法用工、规范用工。五是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加大政策宣传和初信初访的化解力度,按要求规范办理各类信访件,加大群众满意度。

(六)紧扣公共服务,推动党建教育工作

按照便民、高效、规范要求,全面提升人社公共服务效能。一是加强窗口行风建设。巩固“五制四公开三亮明”制度,推进综合柜员制、一件事办理以及快办服务,不断提升人社为民、惠民、便民的服务水准。二是巩固巡查、评议整改成果。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进行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根据整改反馈意见深入推进后续整改,不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建统领,建设政治机关。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