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镇有这样一位农村青年,在农业关工委老科技工作者的悉心指导下,勤奋刻苦、努力创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广阔的田野上谱写绿色的希望,唱响了一曲振兴乡村的凯歌。他就是该镇月池村青年农民王海青。
王海青,党员,1975年4月出生于月池村,1994年中专毕业后应征入伍,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军队农场当了一名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兵,他努力学习工作,被部队评为优秀士兵,1998年1月退伍回乡。退伍后,他打过工、开过百货小店,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想到自己在部队农场练就的精湛的农机操作本领,便想方设法贷款20万元购买了一台先进的收割机,为周边的农户收割稻、麦,受到农民们的欢迎。2002年起带领周边农机手进行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后来发展到一百多名农机手跟随他到福建、四川、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河南、哈尔滨等地开展跨区农机作业服务,带动他们共同致富。人多了,农机作业队伍扩大了,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内部矛盾越来越多了,王海青也越来越感到心力交瘁,一度有放弃的想法。县农业关工委老专家刘建得知后,多次与他交流谈心,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指导他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刘建的指导帮助下,王海青于2011年1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申报实施政府农机项目,从而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之路。到2012年底合作社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120多台(套),累计资金投入600万元左右。
2011年底,新店镇选派王海青参加了县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通过培训增加知识,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创业信心。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各地农机具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区农机作业在萎缩。而本地农户对农机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大,许多农户没人在家种地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是政府要解决的难题,也给了王海青农机合作社发展机遇。他带领合作社成员继续进行跨区农机作业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施肥、施药、收获等“托管”服务达2000多亩。2003年底起,在县、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流转土地650多亩创办了家庭农场。虽然王海青十多年从事农机作业服务,掌握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但是自己种地还是第一回,他心中没底,县农业关工委安排钱忠华、滕金奎等老专家,定期不定期地到田头指导。特别是水稻旱育秧,钱忠华等老专家手把手地教,现场示范讲解指导,随叫随到。一次钱忠华患重感冒在家休息,得知王海青农场秧苗出了问题,他立即赶到现场诊断,提出解决措施,避免了损失。2013年4月,王海青听说普通无纺布代替农膜加稻草覆盖旱育秧省工节本,便购买了准备用于育秧。滕金奎等老专家到场巡访时听说后,认真讲解了普通无纺布透气无保温保湿效果的科学道理,建议采用聚乙烯塑料半透明防水布覆盖秧床,王海青随后更换,避免了重大损失。在关工委老专家们的指导下,王海青不仅认真学习运用新型实用技术,还实行科学管理,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栽培、集约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运行管理模式。2014年底,农场固定资产总值269.5万元,生产销售粮食621.31吨。同时认真搞好农技合作社,开展“托管”服务2000多亩,解决农民就业400多人,特别吸纳了周边孤寡残人员7人,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同年,王海青家庭农场在关工委老专家的指导下,投资50多万元,兴建了粮食烘干中心,既解决了农场粮食烘干问题,又为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王海青紧紧围绕“科技兴农,产业致富,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采取“农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农场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组建技术服务队伍,为合作社成员及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培训,统一购化肥农药种子、统一销售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2016年,合作社托管土地规模达到了3000多亩,实施无公害稻米种植,王海青在老专家黄松飞等指导下投资建成自动化优质大米生产线,注册了“南荡河”优质米商标,为如东大米走向高端市场作出了新的贡献。
经过多年来的摸爬滚打,王海青从当初的白手起家到拥有资产过几百万元,短短几年时间,他所经历的创业艰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所带领的合作社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被评为南通市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王海青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县、市、省示范家庭农场。王海青先后被评为南通市首届优秀职业农民标兵,中国关工委“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的“双带”2019年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