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站结合开展校外教育辅导活动的思考和实践
来源:宾山小学 发布时间:2021-02-18 字体:[ ]

三元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创办于1991年4月,一晃快30年了,是全县最早建立的辅导站。在成立30周年之际,我认真梳理了下,在今天的培训班上作个交流发言,将我参与办站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向大家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办好辅导站,要有干事的热情和坚守

我1990年8月到宾山小学工作,我一直是个地道的宾山人。当年王遐方同志创办航运公司辅导站并揭牌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我还年轻,才二十来岁小伙子,亲眼目睹德高望重的詹寿余老校长亲自一间教室一间教室通知学生参加活动,实在令人感佩。后来,曾经的老校长吴小英也是如此,大小活动亲力亲为。两位老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实干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多年来如一日,我总是以饱满的热情直接参与辅导站的工作,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活动由我策划、设计、组织、实施,还负责全程的摄影,活动结束后负责写稿宣传报道。因为我有责任和义务,要把我县第一家辅导站办好,办出成效。

二、办好辅导站,要有运行的机制和制度

工作协调机制。从航运公司辅导站到友好居委会辅导站到三元社区辅导站,站长换了不少。他们工作调整后,我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进行对接,以前每学期至少有一两次工作例会。现在因为有了微信,建了工作群,例会少了,但是工作联系反而密切了,大家在群内共同协商如何办站,如何搞好活动。辅导站制度建设。从辅导员队伍特别是“五老”队伍的建设、活动内容的商定,安全措施的落实,资料台账的收集、新闻宣传的跟进等方面,辅导站都有明确的规定,且在办站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三、办好辅导站,要有活动的策略和品牌

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策划设计组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提升办站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辅导站的活动以实践、体验、收获为主线,以参观访问、采风观光、聆听报告等为主要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升素质。既有保留传统项目,如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重阳赴敬老院慰问等,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每年紧扣上级关工委确定的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角色引领,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学会观察、思考、判断、评价,从中接受教育。我们每年都会从活动中发展一批《江海晚报》和《关心下一代周报》的小记者。

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汇报。

(一)江海小记者,快乐江海行。学校大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组织孩子们轮流参观县城相关企事业单位,这样的安排让活动在一个周期内不重复,让新进辅导站的学生参加活动觉得有新意。为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我们每年会组织学生走出县城,除南通地区的博物馆群、海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如东长沙空军雷达站、通州忠孝文化园、海门江海风情园等本土文化景观之外,还通过寓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研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标配是参观一个红色(人文)景点,再欣赏一处自然风光。我们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由老师带队,委托有资质的旅行社去组织。如带领孩子去无锡鼋头渚观赏樱花,返程参观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去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顺道走大丰麋鹿园瞧瞧;去兴化徜徉油菜花海,再去参观泰州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当然我们也会组织专题之旅,如南京德育之旅、上海世博之旅、上海科技之旅、崇明生态之旅、无锡影视之旅等。

(二)讲究活动策略,放大教育效应。所谓放大教育的效应,就是组织学生外出采风之后,能让活动的经历者有更多的回味和教育,让更多的人知晓这样的活动并给予更好的评价。增强场景视觉冲击,首先学生活动时服装要统一,穿上定制的小马夹。其次要制标语,固定的有“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走进大自然,触摸秋天的气息”等。还有特别制作的,如赴泰州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制作“建设强大海军”“守卫神圣海疆”;参观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制作“寻访红色足迹 放飞美丽梦想”等等。充分发掘教育元素,在参观游览中,通过发放讲义、观看视频、学唱或欣赏歌曲、诗歌诵读等形式,让活动的相关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如赴苏州天平山观赏枫叶,在醉人的红霞中诵读诗歌《枫叶红了》;参观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在“渡江第一船”前举行重温入队誓词仪式,途中观看电影《渡江侦察记》;参观徐霞客故居,印发有关徐霞客生平事迹和他的作品《游天台山日记》等等。打造活动的品牌,我们联合校外教育辅导站打造了“桂苑励志红歌会”。每年清明节前夕,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举行红歌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缅怀革命先烈,讲述革命故事,高唱红色歌曲,参观纪念场馆,汲取前进力量。这样的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10年。近年来的活动,我们都制作大型喷绘,也醒目地亮出活动的主题。今年因为疫情暂停,明年的主题是庆祝建党100周年。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活动品质。三元社区地处县城中心地带,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我们和辅导站先期对各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研究、梳理,明确哪些资源适宜设计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如何组织实施,据此申报了南通市规划课题《掘港镇三元社区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个案研究》,在历史古韵、经贸文体、社会管理三大领域形成了近30个微型课题,包括“三元”探源、老石街的印记、串场河与古掘港、攻打“土山”与掘港解放、如东烈士陵园创建始末、老红军邱荣林采访记等。我们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带着探究目标亲身经历,在看、听、查、做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我们将部分微型调查报告推荐至《江海晚报》或在本校《七色光》报纸刊登。该课题也顺利通过南通市教育科研中心组织的结题验收。

(四)寻访美丽如东,感受时代变迁。2013年10月,学校成立“美丽如东”红领巾寻访团,寻访如东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美景、建设成就,以及为如东社会经济发展辛勤耕耘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组织小记者一是寻访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如寻访104岁高龄仍坚持练习书法的欧阳桢老人,寻访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文蛤贝壳、发掘海贝文化的华子裕老人。二是寻访吃苦耐劳的创业者。如寻访广大农村勤劳致富的种植、养殖大户。三是寻访勇立潮头的建设者。当横贯如东大地的海洋铁路通车后,即组织孩子们乘坐体验。当中石油LNG船停靠洋口港后,第一时间组织孩子远眺大船英姿并采访中石油工作人员。四是寻访无私奉献的守护者。在地方海事处的协助下登上巡逻艇,近距离跟踪观察如泰运河河道清洁工打捞垃圾的过程,了解他们工作的辛劳,呼吁广大市民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为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尽一己之力。在持续的寻访中,小记者们加深了对“劳动创造美”的理解与感受。江苏卫视、《关心下一代周报》《江海晚报》等媒体多次予以宣传报道。2016年,在全省校外教育辅导站推进创新发展提升办站水平工作培训班上,学校以《以电子阅览室为平台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为题作大会交流发言,得到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艳等领导及与会代表的好评。

(五)“爱的传递”志愿服务。学校党支部于2017年初创建了“爱的传递”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爱的传递”缘起宾山小学近年来的办学历程和对办老百姓满意教育的追寻,想给一些留守儿童、异乡儿童特别的关爱,于是组织党员教师走进辅导站,进一步充实辅导员队伍。我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每位党员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和专长参与志愿服务。如党员教师们组织的“新春年味场景秀”“品读春天,共植希望”“舌尖上的端午”“感恩母亲节”“科技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参观丰利的悟园、微雕,海边的蓬蓬树等主题教育活动;进社区组织“爱心小报童”“环保小卫士”“小鬼理财当家”“微爱·益起来”跳蚤市场等活动;在辅导站开设的《漫议中国航海》《走进高铁时代》等以及今年暑期的红色课堂《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隐蔽战线上的斗争》等专题讲座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回顾辅导站近30年的办站历程,虽然牺牲很多节假日时间,但我还是乐于去做这样的事,因为最终获益的是学生。每一次活动都不可复制,都指向孩子的品行教化和能力提升,都指向孩子的精神发育和生命成长。而孩子幸福的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