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贾兆亮 宫向群)近日,走进位于河口镇的时旭东的无土栽培试验棚,迎面可见三层立体种植架,一排排无土栽培基质培养条整齐排列,架设在离地一定距离的钢架上。每排培养条都连接了水肥一体化软管,用滴灌的方式为草莓精准浇水、施肥。
“种植技术要不断进步,心里才有底气。你看这边挂果已经很成功了,预计元旦就能尝鲜。”说起无土栽培,时旭东别提多开心了。从白领转变成职业农民,“90后”的时旭东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新点子,尤其热爱钻研新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索,他大棚种植草莓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今年,他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试验新想法。
时旭东告诉记者,全套且先进的无土栽培项目投入大,为了用最高的“性价比”得出初期成效,在不改变原理的基础上,他对先进设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复刻”。眼下,这个投资约5000元的试验棚内,有近900株草莓苗,均已挂果,长势良好,通过成活率、产量等数据的测算和比对,优势明显高于土培。
“虽然无土栽培一亩投资近5万元,而普通的大棚一亩只要一两万元。但长远来看,无土栽培基质最高可以重复利用6年,而土培每年土壤消毒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来年产量。”时旭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每年土壤消毒光消耗的人力成本就有6万元,而基质栽培却是一次投资,5年保底,且成活率比大田栽培的要高很多,能有效避免重茬和土生病害。土壤消毒到位,一亩地草莓苗成活率可达90%,而基质栽培的固定成活率在95%以上。此外,人力的节约也相当可观。过去在露天土培或者大棚种植中,工人往往需要下蹲进行采摘、培管等作业,耗时且不便。现在,浇水施肥一个输送软管便能解决,而立体种植架的搭建,也大大方便了日常培管操作。“无土栽培还大大节约了空间,它的土地利用率比大田种植高,亩栽1万棵相当于亩栽1.5万棵左右。”时旭东说。
新技术的加持无论是从产量、成本还是品质方面都对未来的经营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眼下,时旭东的10张土培大棚内草莓已经陆续上市,每天有近20公斤的产量。元旦过后,无土栽培的草莓也将登上市场,届时,这张小小的试验棚将成为农场新的窗口,为来日规模化推广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