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如东县 发布时间:2011-01-31 字体:[ ]

  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如 东 县人 民 政 府

一一年一月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基础与环境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环境... 4

三、发展阶段... 6

第二章 开启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9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9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11

三、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7

一、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提升工业竞争力... 17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服务业支撑力... 22

三、打造高效农业基地,提升农业保障力... 25

四、打造建筑强县,提升建筑市场影响力... 27

第四章 引导空间整合优化29

一、进一步明晰空间总体格局... 29

二、加快重点载体建设... 31

第五章 完善城乡一体化格局34

一、中心城区与港城建设... 34

二、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 35

三、现代化农村建设... 36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 37

第六章 健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体系40

一、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努力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40

二、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推动收入分配调整... 41

三、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县... 42

四、优化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43

五、积极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强化服务供给能力... 44

六、深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城乡统筹保障新机制... 45

七、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民政福利事业... 45

八、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46

第七章 构建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48

一、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推进人口均衡性社会建设... 48

二、大力推进防灾应急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49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民主法治意识... 50

四、着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1

第八章 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53

一、大力实施绿色发展... 53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4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6

第九章 培育和激活发展动力59

一、促进人才集聚... 59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0

三、推进信息化进程... 62

四、提高开放水平... 63

第十章 构筑以洋口港为龙头的支撑设施体系65

一、综合交通基础设建设... 65

二、水利设施建设... 67

三、电力设施建设... 68

第十一章 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70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0

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71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71

四、加快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 72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73

一、努力扩大消费... 73

二、引导合理投资... 73

三、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74

四、完善规划体系... 74

、强化组织保障... 75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如东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沿海开发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是实现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推动经济社会大跨越、建设新如东的关键期。《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定位、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如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纲领,是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

本《纲要》经如东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章 跨越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000元,均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按可比价计算),连续八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是南通地区唯一入选“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的县份。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50.38亿元、19.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74%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20.248.131.7调优为2010年的12.852.634.6,以工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更加突出。五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2%,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和轻工食品四大支柱产业。预计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了一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3亿元。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转型升级。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开放进程日渐加快。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1%。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预计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对外贸易自营出口累计超30.9亿美元,获得“江苏省海水产品出口基地”称号。

城乡建设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县城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预计2010年城市化率达45%,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0%。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省道334复线建成通车,海洋铁路、省道225复线、苴东线等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建制村通班车率占比达97.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日益改善

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沿海开发快速推进。洋口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实现了初步通航。黄海大桥、人工岛、10万吨级航道及万吨级码头建成使用,管线桥、LNG专用码头基本建成,疏港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东方大港形象初步建立。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如东经济开发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获得第二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最具产业特色奖”;沿海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江苏沿海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精细化工园区和省新型工业化重点培育基地;东安科技园区一期具备了项目落户的条件,已形成雏形;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民生质量显著提高。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基础教育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县、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 2008年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荣誉。200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县。民生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超过20500元和91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率都在96%以上。民政事业成效明显,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大调解”体系进一步健全,连续六年获省社会治安安全县。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预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工业污染减排连续四年保持全市第一;全县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顺利推进。掘港镇、袁庄镇率先建成了国家级生态镇。沿海防护林、通达工程绿化、河道整治绿化、小康示范村绿化和绿色富民等“五大”工程得到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偏粗放,综合实力仍需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偏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增长极的培育还较为缓慢,产业转型、项目集聚的步伐仍需加快;内外交通条件还相对滞后,重大载体的配套能力还不够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就业与民生改善压力较大;资源利用效率还不高,资源环境压力还较大。

1-1  如东县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评估

                                    指标                                     

2005

            

基础

            

            

            

2010

            

目标

            

            

            

2009

            

实绩

            

            

            

2010

            

预计

            

            

            

评估结果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6.4

            

            

            

362

            

            

            

297.5

            

            

            

365

            

            

            

完成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545

            

            

            

33200

            

            

            

30198

            

            

            

37000

            

            

            

完成

            

        


        

                         

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9.8

            

            

            

92

            

            

            

86.3

            

            

            

87.2

            

            

            

未完成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

            

            

            

4.45

            

            

            

22

            

            

            

15.3

            

            

            

19.04

            

            

            

未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242.8

            

            

            

1400

            

            

            

627.6

            

            

            

902

            

            

            

未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3.2

            

            

            

113

            

            

            

127.38

            

            

            

153

            

            

            

完成

            

        


        

                         

工业投入累计(亿元)

            

            

            

167.6

            

            

            

1150

            

            

            

541.5

            

            

            

764

            

            

            

未完成

            

        


        

                         

注册外资到帐累计(亿美元)

            

            

            

3.8

            

            

            

20

            

            

            

11.8

            

            

            

15

            

            

            

未完成

            

        


        

                         

自营出口总额累计(亿美元)

            

            

            

11.48

            

            

            

25

            

            

            

25

            

            

            

30.9

            

            

            

完成

            

        


        

                         

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23.1

            

            

            

25

            

            

            

29.82

            

            

            

31

            

            

            

完成

            

        


        

                         

城市化水平(%

            

            

            

33

            

            

            

45

            

            

            

45.03

            

            

            

45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3

            

            

            

4

            

            

            

3.2

            

            

            

3.4

            

            

            

完成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

            

            

            

 

            

            

            

全覆盖

            

            

            

98.7

            

            

            

99.7

            

            

            

基本完成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

            

            

            

90

            

            

            

97

            

            

            

96

            

            

            

基本完成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面(%

            

            

            

 

            

            

            

96.2

            

            

            

96.4

            

            

            

基本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

            

            

            

95

            

            

            

98.4

            

            

            

98.01

            

            

            

完成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8.6

            

            

            

95

            

            

            

98.2

            

            

            

98

            

            

            

完成

            

        


        

                         

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10.8

            

            

            

3.87

            

            

            

3.35

            

            

            

3.35

            

            

            

完成

            

        


        

                         

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3.38

            

            

            

1.22

            

            

            

1.28

            

            

            

1.22

            

            

            

完成

            

        


        

                         

烟尘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3.58

            

            

            

1.24

            

            

            

1.18

            

            

            

1.18

            

            

            

完成

            

        


        

                         

城市可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

            

            

            

21

            

            

            

40

            

            

            

>40

            

            

            

40

            

            

            

完成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5

            

            

            

80

            

            

            

80

            

            

            

80

            

            

            

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162

            

            

            

19650

            

            

            

18220

            

            

            

20500

            

            

            

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835

            

            

            

8000

            

            

            

8003

            

            

            

9100

            

            

            

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32.1

            

            

            

40

            

            

            

48.1

            

            

            

48

            

            

            

完成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m2

            

            

            

52.8

            

            

            

55

            

            

            

58.61

            

            

            

58

            

            

            

完成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既是如东县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机遇期、黄金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处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国际形势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发达国家正出现“再工业化”调整趋势,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政策构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向;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约束,我国发展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国内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将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也面临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扩大内需等重大课题。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更加明显。同时,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社会结构变动加剧,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增大,对社会保障体系和老龄服务体系的应对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从区域形势看,在长三角层面上,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市体系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更好地融入上海、服务上海成为长三角各个城市的战略重点。在江苏省层面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的倾斜将引致区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促进石化、船舶、新型装备、新医药、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并迎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崛起。《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南通作为中心建设城市之一,意味着南通更进一步兼具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如东作为江苏省海洋大县,滩涂和海岸线均占全省九分之一,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资源优势明显,战略地位显著。随着洋口港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东将加速融入到以上海为核心的上海组合港口体系,参与更大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更为快捷地承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辐射,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进而实现跨越发展。同时融入长三角发展的要求更高、压力更大:既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产业;又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还要通过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艺等措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三、发展阶段

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自身发展实际来看,如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大港引领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阶段。

——发展基础夯实向后发优势迸发转化的阶段。随着五大园区及镇级工业集中区载体设施的逐步完善,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将快速显现,这为如东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洋口港的建设改变了过去有海无港的局面,在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良好的深水岸线、充裕的土地资源等后发优势将同时迸发,如东必将迎来跨越发展新阶段。

——港口建设投入向港口引领发展转化的阶段。依托日渐改善的集疏运体系和日臻完善的港口功能,在“十二五”期间,洋口港将会有效发挥沿海大港的航运和临港产业集聚功能,与上海洋山港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港区。这一增长极将成为带动如东大产业、大企业集聚发展的新引擎,为如东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不可复制的发展优势。

——城乡统筹发展向城乡一体化转化的阶段。“十二五”期间,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转化的阶段。2009年如东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由此迈入了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创新与开放,产业与经济的跨越发展,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创建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目标要求,推动如东进入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基本现代化阶段。 


第二章 开启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战略实施的良好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如东”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港口引领、科技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勇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县,努力建设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如东。

为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在“十二五”期间的统领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把城乡区域发展转到以现代化滨海城市为核心、重点中心镇为基础、统筹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弘扬厚德笃行、扶海越江的如东精神和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以创新载体建设为基础,创新政策制定和创新环境营造为保障,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推进技术创新从企业层面向行业层面扩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提高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绿色发展。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引领,增加干部考核的绿色指标,强化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绿色社区建设、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增长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和谐发展。以民生幸福为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包容增长,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突出富民惠民安民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水平,促进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深度和广度,维护社会长安稳定,使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与经济发展、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十二五”期间努力将如东发展成江苏沿海地区科学开发的主阵地和重要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基地、海洋经济先导区、区域物流新枢纽和生态宜居滨海城市。

新型工业化新基地。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凭借土地资源丰富和环境空间容量较大等独特优势,依托洋口深水大港及洋口港开发区的建设,把握国际重化工产业转移及长三角内部产业北移的双重机遇,有选择地吸引和集聚发展石化、能源、冶金、船舶及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依托如东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等载体,重点吸引和集聚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产业;依托东安科技园促进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北翼新型工业化新基地。

海洋经济先导区。充分利用滨海优势及漫长的海岸线,加快海洋资源与海洋空间的综合利用,促进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海洋渔业、临港重化工业、海洋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涉海产业发展,突出如东海洋经济特色,打造江苏沿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区域物流新枢纽。以深水港口、便捷的集疏运条件及丰富的后方陆域土地资源为依托,以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为基础,面向整个长江流域,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成集运输中转、信息服务、仓储交易、流通加工、公铁水联运于一体的物流新枢纽和长三角北翼出海大通道。

生态宜居滨海城市。通过空间结构的大力度调整和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移,有效强化空间发展对于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发展区、居住休闲区、生态保育区的空间科学配置,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城镇与乡村协调共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共生共赢,把如东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生态宜居的新兴滨海城市。

为此,如东“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实施“港口引领、科技驱动、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港口引领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以江苏LNG、差别化化学纤维等临港大体量项目建设投产为突破,坚持港口开发与滨海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与临港产业发展的互动并进,不断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沿海经济带集聚,推动能源、石化、冶金、现代物流等临港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爆发性增长。

科技驱动战略。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等创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根本,高标准搭建创新载体,高效率实施产学研合作,高层次引进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实现创新资源、优秀人才、科技成果的高度集聚,为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

城乡一体战略。紧紧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把推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主城区和重点镇的辐射功能,促进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能耗水平,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提高城乡生态功能,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建设环境友好型、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三、发展目标

根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如东”,使全县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2015年达到850亿元,力争超1000亿元,人均GDP达到86000元以上(按常住人口统计),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升,2015年达到94%,其中服务业占比达到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2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亿元,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20亿美元。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期末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2%,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35%以上,授权专利数力争超过2800件,专业技术人员突破11万人,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15年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2万元工业增加值/人。

民生幸福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加快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4%以上,2015年分别达到4万元和1.8万元,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生活品质逐步提升,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期末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73%;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在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以上。全县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幼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36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5%以上,小学巩固率和初中巩固率均达到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8%66%。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基础上稳步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城乡建设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更趋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5%。覆盖全县、配套成网、功能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健全,交通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2015年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2平方米,客运班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镇和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期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50平方米和60平方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能源消耗率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率达到省里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争取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率、处置率达100%;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规定要求,大气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化、水系清污工程有效推进,期末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


2-1  如东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2010

            

预计

            

            

            

2015

            

目标

            

            

            

指标属性

            

        


        

                         

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65

            

            

            

85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7000

            

            

            

86000

            

            

            

预期性

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87.2

            

            

            

94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53

            

            

            

350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

            

            

            

19.04

            

            

            

7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902

            

            

            

2200

            

            

            

预期性

注册外资到帐累计(亿美元)

            

            

            

15

            

            

            

20

            

            

            

预期性

自营出口总额累计(亿美元)

            

            

            

30.9

            

            

            

60

            

            

            

预期性

创新提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2.2

            

            

            

预期性

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工业增加值/人)

            

            

            

19

            

            

            

32

            

            

            

预期性

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

            

            

            

31

            

            

            

35

            

            

            

预期性

授权专利数

            

            

            

964

            

            

            

2800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

            

            

            

8.1

            

            

            

11

            

            

            

预期性

民生幸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500

            

            

            

4000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100

            

            

            

18000

            

            

            

预期性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

            

            

            

70

            

            

            

7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3.5

            

            

            

预期性

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

            

            

            

>96

            

            

            

>96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91

            

            

            

>96

            

            

            

约束性

恩格尔系数%

            

            

            

36.9

            

            

            

<35

            

            

            

约束性

城乡建设

            

            

            

城市化率(%

            

            

            

45

            

            

            

55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48

            

            

            

50

            

            

            

预期性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平方米)

            

            

            

58

            

            

            

60

            

            

            

预期性

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20

            

            

            

22

            

            

            

预期性

生态环境

            

            

            

城镇绿化覆盖率(%

            

 

            

            

            

40

            

            

            

45

            

            

            

预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

            

            

            

6

            

            

            

达省要求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8

            

            

            

>99

            

            

            

约束性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约束性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

            

            

            

 

            

            

            

达省要求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达省要求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65

            

            

            

90

            

            

            

约束性

            

        


        

                         

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率、处置率(%

            

            

            

80

            

            

            

100

            

            

            

约束性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基础巩固与创新引领并重,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海洋经济为特色,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打造新型工业化基地,提升工业竞争力

继续凸现工业主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遵循“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空间集聚、合理布局;集群培育、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重点培育形成“3+3+ 3” 工业体系,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力争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

1、壮大三大扩张性主导产业

依托机械装备和精细化工良好的产业基础,多渠道争取基础化工项目布局,不断推动机械装备产业与化学工业做大做强;大力争取大型冶金项目落户,培育建设基础性重化工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以石油钻具成套设备、交通(修造船及汽车零部件)及海工装备、通用类机械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培育规模企业,鼓励研发与创新,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加快现有企业资源重组,提升石油钻具产业总体竞争力,优化组合通用机械、如石机械、新象公司等石油钻采工具生产及智能型遥控石油钻采工具,研制开发成套装备,做大具有如东特色、行业领先的石油装备产业以金牛岛建成大型船舶修造基地为目标,积极吸引外来大型船舶修造企业集聚,创建自主品牌,拓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江苏中天集团为龙头,积极吸引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强化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光电通信产业和电子电器元器件,重点研制、开发广电系统用“三网合一”复合通讯电缆、超导电缆、超导限流器等产品,扩产宽带网络用软光缆等特种光电通讯光缆,扩产低压复合电力电缆等电力宽带网通讯电缆及智能电网用特种系列导线。积极提升塑料机械、仪表车床、纺织机械、粮食机械、海洋食品加工机械等通用机械类传统优势产品,加快装备改造,以总成件、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完成黄海汽配公司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搬迁,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力争更多的企业与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系统。

化学工业。以沿海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巩固农药的特色和基础地位,在提升现有产品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及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完善等,不断提升行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走绿色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全县化工企业完成进区集聚,重点实施精华制药整体搬迁、快达农化公司光气和氯碱搬迁技改、九九久科技股份公司7ADCA扩产和六氟磷酸锂项目、众意化工搬迁等老企业的技改扩产;新上三美化工、天马化工、罗森、立洋、恒峰精细化工、南天农科化工、高盟新材料、瑞邦农药等重点项目。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积极谋求国家及省市支持,争取央企布点,推进如东临海基础化工基地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炼化一体化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同时推进利用其他能源发展基础化工产业,争取与乙烯和芳烃相配套的大型基础化工原料项目,同时积极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化工产品。

钢铁工业。结合国家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政策,依托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港口与土地保障优势,积极与大型冶金企业集团接洽,力争进入大型钢铁企业布局调整布点视野。借助海港之便,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积极发展矿石球团、海绵铁及各类装备用高强度钢、特殊钢等冶金产业项目,通过高起点建设与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等降低物耗能耗,促进产业结构提升。注重冶金下游产品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钢铁冶炼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吸引下游钢材加工企业集聚。

2、做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及发展前景,结合现有基础,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

新能源。进一步引进风电装备及其相关零部件生产、研发及销售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努力形成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维护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风电设备集群重点实施明阳风电年产500台(套)风电装备项目、杰灵风电公司塔筒,塔架生产、威斯塔斯和海装风电设备公司风电主机及零部件生产、海力风电塔筒生产。鼓励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的规模扩张,推动太阳能开发与利用,实施强生光电科技公司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三期工程,产能达到500MW

着力推进新能源应用项目,建成类型多样的新能源开发与示范基地,凸显“绿色能源之都”和“绿色能源县”的地位。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在空间布局上,重视与其他用地功能的协调,鼓励发展近海风电,控制潮间带风电;加快波浪、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依托LNG接收站,加快推进燃气电站建设进程;建成南通天楹环保能源公司垃圾发电项目和如东洋口环保热电公司热电联产项目;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和秸秆发电等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新材料。在现有精细化工基础上,不断提高产品加工层次和附加值水平,大力促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化工新材料的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依托中天科技,大力推进光电新材料研发;同时,积极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及高性能金属材料等,重点发展UV光固化新材料,加快实施利田科技公司光固化单体等感光新材料项目;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全力推进赛得利(江苏)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和40万吨溶解浆项目。

生物产业。依托优质农产品及海洋渔产品优势,以生物医药和功能性食品为主导方向,进一步突出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保健食品研发,积极引进海洋生物药物委托加工项目和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开发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品牌、品种和企业,尽快形成生产规模。

3、做优三大提升性传统产业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与节能减排有效结合,采用高新技术,对纺织服装、传统轻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升。 

纺织服装业。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着力形成集纺织、印染、面料、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机电一体化、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生产装备的可靠性,重点实施水星织造、锐阳纺织、明珠织造等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整体装备水平。推广纳米、生物酶、无化工自然液染色等特种染整技术,优化整合现有印染产业发展资源,在岔河镇建设一座高水准印染产业园,努力提高棉纺织加工及印染后整理水平,重点实施东升艾克科技公司整体搬迁,大东公司、长林印染、富强针织印染等企业技术改造。集中力量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高技术终端产品,形成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的产销基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做大水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果蔬菜加工、粮油加工等优势和特色食品行业;积极拓展品种,进一步扩大水产、畜禽饲料产品规模;充分发挥洋口港的优势,积极谋求发展大运量粮食及食用油相关加工项目。

传统轻工业。重点巩固和提高安全产品生产基地地位,拓展经编、毛绒产品应用领域,开发功能性玩具产品;在东安科技园区建立安全产品产业园,鼓励劳保生产企业向产业园集中。做大铁链、健身器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加强健身器械系列化开发,形成自主品牌,重点实施如东铁链厂高强度链条扩产,华亮健身器材公司等企业成套健身器材的开发、生产。

二、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服务业支撑力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推动服务业增长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休闲、商贸餐饮、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构建“3+3重点产业体系,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40亿元,在GDP中占比达到40%

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以洋口港为依托,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体系,重点建设洋口港综合现代物流园;在掘港镇、大豫镇、岔河镇、河口镇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完善周边地区生产资料、工业产成品及生活用品的即时配送;依托洋口渔港,建设海鲜海产品物流中心,依托沿海经济开发区,建设化学品物流中心。

发展商务服务与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县行政中心搬迁的带动作用,在政务新区高起点打造以商务商贸功能为主体,休闲娱乐、生活配套为补充的综合性商务集聚区,形成如东县中心商务区;结合洋口临港新城建设,大力发展以商务办公、研发、信息与科技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商务服务,建成洋口港商务中心。积极发展金融业,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来如设立分支机构。

推进科技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以如东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及如东科技城、软件园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量,积极谋求与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各类科研中心和设计中心,发展研发、创意及软件开发等高端服务业。积极打造服务外包平台,形成有特色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体系。重点推进如东科技城与软件园建设,引进创意设计、软件设计、直邮中心、电子商务、研发中心等服务外包企业。

打造黄海旅游胜地。以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南黄海风韵为核心,突出海鲜美食、海滨胜景及运动休闲三大亮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开发公司,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旅游景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建成立足苏中,辐射长三角及周边省份的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基地。重点建设掘港、洋口两大旅游接待集散中心,依托海岸带建设滨海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带,重点推进小洋口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刘埠生态休闲旅游区、洋口港旅游观光区、丰利文化旅游区及东凌平原水库风景区等五大节点建设。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引进、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入驻,着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品牌专卖店等新型商贸业态,不断扩大城镇与农村市场消费规模。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形成县级商业中心-重点中心镇商业副中心-一般镇村及社区商业网点构成的三级商业节点体系。县级中心商业区以新型业态引进、规模扩展、品质提升、辐射力增强为重点,建成集商贸、休闲、娱乐、商务等服务为一体的核心商圈。长沙镇、洋口镇、大豫镇、岔河镇及镇建设商业副中心,大力拓展消费市场,积极组织农产品“农超对接”,提高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加快规划建设区域性专业市场,在县城南环路南侧、223线东侧,建成以现代家居、建材、汽车城、大卖场为主的东港国际博览城;着力推动城区中心市场和各镇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结合新城建设,以城北城东新区、港口新城等为重点,引进一批品牌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新开发住宅的品位和档次。积极推进小区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吸引近郊农民和周边地区人群进城购房,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动商务载体建设,促进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三、打造高效农业基地,提升农业保障力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城郊型、外向型高效农业为发展方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的内涵式发展,建设面向长三角大中城市的蔬菜、畜禽、水产、粮食、瓜果、园艺基地。力争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发展粮、棉、油种植业,继续打造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高效油菜生产基地和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如泰现代农业园、南通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大宗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鼓励多种形式的农业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高效特色渔业。围绕形成高标准渔业基础设施、高水平渔业科技支撑、高效能渔业产业体系、高效益渔业综合产出,重点依靠资本和科技投入,以园区建设为突破,以项目渔业、设施渔业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抓手,巩固扩大紫菜、文蛤、河蟹苗种等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池塘特色产业、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产业及海参精品产业。加快池塘标准化建设和高效设施渔业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设施化装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渔业质量、生态、生产“三大安全”水平,实现水产品安全供应、渔农民持续增收、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引进国内外营养型、保健型新品种,发展面向上海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城郊型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快“菜篮子”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建设蔬菜、水果、苗猪、三元瘦肉型生猪和草三黄鸡基地。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拓展现代农业的生态、观光、休闲等多元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发展。

四、打造建筑强县,提升建筑市场影响力

以“促转型、调结构、谋创新、拓市场、多元化”为总体思路,努力促成建筑业的多元经营,大力提升建筑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如东建筑业。力争2015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建筑业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把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作为做大做强、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举措,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引进各类资源要素参与建筑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对部分股权过于分散的企业,加快股权向经营管理者流转。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培育优势企业集群提升综合实力。扶持企业资质晋级创品牌,开展工程创优树品牌。

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县外市场政府推介机制,组织优秀建筑业企业赴国内外新兴建筑市场宣传推介。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继续巩固阿尔及利亚、日本、澳门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等高端市场。加快向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契机,加快培育一批发展潜力较大、技术装备先进、市场急需的基础设施领域的专业企业。

提升科技水平。通过技术参股、产学研结合和组织技术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人才意识,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完善吸引、聚集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提高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施工能力。


第四章 引导空间整合优化

实施空间资源整合,全力推进“一心、两轴、三核”总体空间格局的形成;按照“特色明显、功能互补、优势集聚”的原则,加大重点载体建设力度。

一、进一步明晰空间总体格局

积极构建“一心、两轴、三核”的总体空间格局,进一步完善县域城镇等级体系。

“一心”:港城联动组团。重点推进港城联动组团核心区“一城两翼”城区建设,以现状城区为城市西翼,积极启动建设临港新城,形成未来城市东翼,以城市快速通道连接东西两翼,通过港城的联动与互促发展构筑如东县域城镇体系组织的核心。以“一城两翼”城区、洋口港和东安科技园区为经济极核,整合长沙镇、苴镇、大豫镇的优势资源,构建港口与城镇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小三角”格局。

“两轴”:沿海城镇产业轴与沿路(S334)城镇产业轴。沿海轴包括沿海各镇,通过海启高速、苴东线、海洋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S221线等交通干线连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东安科技园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点载体,是引领如东未来经济发展关键轴带;以沿海开发为契机,以海洋经济为重点,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在县域经济中的贡献度。沿路轴包括S334沿线各镇,通过省道S334、如泰运河等交通干线相互连接;依托现有基础,重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

“三核”:洋口组团、岔河组团和茶组团。洋口组团重点依托沿海经济开发区,以洋口镇为核心,整合丰利镇,以精细化工、新能源开发及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城镇发展组团。岔河组团依托S334线、S225线、苏通大桥等优势交通资源,以岔河镇为核心,整合马塘镇和双甸镇,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城镇发展组团,重点实现组团内部的功能优化和整合。组团镇为核心,整合河口镇,以高科技、光电制作、新材料、石油机械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镇发展组团。

4-1 总体开发格局

二、加快重点载体建设

实行政策引导,全力推进五大载体建设,引导镇级工业集中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差别化发展。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确立五大载体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打造千亿级园区,力争2015年五大载体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超过70%

如东经济开发区。加快开发区西进北扩步伐,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功能。通过五年的建设,基本建成风电、光电、石油机械成套设备和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园区,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开发区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发展,努力打造服务外包和科技孵化两大基地。以黄河路沿线地块为载体,积极发展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商务、信息、文体、科教、居住等配套功能,构筑开发区核心服务区,着力推进城市功能拓展,优化产业集聚环境。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推进太阳沙及金牛岛港区的规划研究,加快深水泊位、航道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完善,不断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坚持以基础化工、能源、冶金以及现代物流为主导,以大型项目为重点,建设具有显明特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体系。突出上级国有投资公司参与洋口港和开发区融资平台的建设,加快洋口港临港新城建设步伐,通过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等的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支撑与服务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临港新城。

沿海经济开发区。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配套建设,迅速壮大农药、医药、特色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规模;加强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级农药检测中心;完善园区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农药产业示范基地。

东安科技园区。以“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的建设为重点,突出循环经济特色,不断增强产业吸引力,提升园区经济总量。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环保型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核心产业园区达到8平方公里规模,使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依托洋口渔港的基础优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以生态循环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引领,以渔乐美食和温泉养生为核心,凸显如东独特的海洋文化,发展融合乡村休闲、湿地娱乐、时尚运动、生态野趣等多重体验,建成4A景区两个,打造成集“华夏绿色科技旅游示范基地”、“长三角滨海生态度假胜地”、“中国滩涂海岸旅游开发标杆领地”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低碳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区。力争2015年旅游接待人次达到2010年的三倍。

对各镇级工业集中区发展实行分类指导,鼓励镇级集中区进行空间整合重点引导掘港科技城、河口工业集中区、岔河工业集中区做大做强,其中掘港科技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动漫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河口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光电缆及陶瓷新材料产业;岔河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及铁链、文体器材等行业。

4-2 五大功能板块及其主要发展导向


第五章 完善城乡一体化格局

着力推进城市形态建设与功能完善,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一、中心城区与港城建设

改善中心城区格局。以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个性、提升形象为目标,积极引导城市空间与沿海发展轴线的衔接,使中心城区成为沿海开发经济带的后方基地和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居民向中心、城北、城南、城东北四大居住片区集中。加快老城区路网改造和新城路网建设,重点抓好电大路、东二环北延、草港路工程,基本形成“三纵五横一环”主干路系统和“七纵十横”次干路系统的城市道路框架,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县城基础设施。

推进港城开发以洋口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长沙镇区改造,全面拉开临港新城建设的主体框架,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环境设施、商贸商务设施建设,迅速形成功能初具的城市公共设施体系;建成综合商务大厦、口岸联检机构办公楼,加快商务中心、住宅小区、酒店公寓、广场绿化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引入商务服务、商贸流通企业,形成行政管理、商贸商务、现代物流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提升港口发展的城镇支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为基础,高素质城管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中心城区与港城高位协调管理机构,形成高位监管、齐抓共管,严格考核的大城管格局,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

强力实施重点镇建设。继续抓好岔河镇、茶镇、洋口镇等重点镇建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岔河镇启动新镇区建设,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同时,重点发展以纺织品、建材、小商品、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各类零售批发市场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建成工业强镇和商贸重镇。茶镇重点推进服务业发展,打造特色餐饮一条街、大型购物商业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以服务功能完善实现镇区人口集聚和规模扩张,建成工贸重镇。洋口镇以沿海经济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和中心渔港为支撑,推动渔港扩建,初步形成渔货交易区、水产品加工区和渔需物资供应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经济贡献率。

努力促进各镇协调发展。双甸、马塘、袁庄、曹埠、新店等镇主动融入以岔河为中心的沿路城镇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化农业、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产业;河口、丰利、苴镇、大豫等镇围绕以中心城区、洋口为核心的沿海城镇经济区,重点发展商贸、工业、现代物流、渔业和旅游等产业。同时加强一般镇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改善城镇面貌,完善城镇公用设施,提升城镇基础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拆迁安置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城镇化。

三、现代化农村建设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抓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民增收。依托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为主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坚持以项目农业为抓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建设高效农(渔)业规模化示范区切实抓好新型农机服务人员培训、农(渔)民创业培训、农民(水产)经纪人培训和农(渔)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力促进农村城镇化,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加大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扶持,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标准。

推进农村集居。根据村镇建设总体布局,有计划地实行“撤村并居”,深入开展“康居示范村”建设活动。重点加快沿海地区农民集居点建设,为港城项目招商、旅游开发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在县城规划区内推动农民居住实行社区化集聚,住宅向多层和小高层发展。

整治村容村貌。立足村容整洁,围绕六清六建,积极开展白色污染防治、秸杆禁烧、垃圾集中处理、畜禽污染防治、河道疏浚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处置率均达到100%4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生态村。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

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产业、城乡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外来人口管理创新,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交通干线在农村的通达深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实现农村班车行政村全覆盖。积极增加500KV电源点,完善220KV110KV及以下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的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的电网均衡发展。加快镇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建设,推广运用行政村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实现农村垃圾定时定点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扩大区域供水规模,完成所有镇村长江水替代工作,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确保饮水安全。

城乡产业一体化。着力构建开发区与镇工业集中区之间的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联结分散经营的农户,形成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重点引进集种养殖为一体的高效栽培循环生态项目。

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因地制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继续推进一般镇、中心村控制性规划编制,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实现建设规划城乡全覆盖。根据生态县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各示范村规划编制与完善,充分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围绕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福利救助、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措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模。

外来人口管理创新。整合县综治、公安、人社、计生、党团、教育等部门资源,全面建立集信息采集、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法律服务、社会救助、矛盾化解等职能于一体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在各镇、村(居)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全面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或工作站),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建设。推进外来人口管理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加快建立房屋出租社会化管理机制,开发应用房屋出租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落实房屋出租信息登记制度;进一步细化信息采集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外来人口信息化采集和管理机制,建立外来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在“五大载体”和外来人口分布密集的区域,加快推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的“三集中”管理模式。

 


第六章健全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就业与再就业,探索调整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升收入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民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和均等化,加快幸福如东建设进程。

一、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努力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强化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发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市场主导,健全城乡统筹就业再就业服务机制。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创业支持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对劳动力的创业培训力度,奠定创业者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理念,鼓励和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落实好国家对农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进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关注重点人群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着力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坚持将“体面劳动”纳入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工作网络,深入推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二、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推动收入分配调整

建立完善劳动者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有效缩小居民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将基尼系数控制在安全水平以内。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化工会在协调劳资双方利益中的主导作用,以民营企业、劳务派遣企业为重点,畅通劳资双方对话渠道,实施集体合同,推进工资分配、工时安排、劳动定额等集体协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合理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原则。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通过实施项目农业、鼓励农民创业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切实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扶持、提高工资性收入和通过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者收入等为重点,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三、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县

坚持教育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巩固和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强化育人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如东教育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初步建成体系完备、品牌彰显、全国知名的教育现代化强县。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稳步实施布局调整,整合优化资源,均衡提升办学条件,消除城乡差距;统筹管理师资资源,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和退出机制,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初步实现师资均衡服务,进一步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幼儿保教质量;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强化如东教育品牌;以服务港口经济建设为重点,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创新培训模式,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大力提高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水平;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打造优质师资力量。强化价值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制度,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强化自主研修,促进自主发展;创新名师培养机制,打造名优团队。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和德育工作新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打造具有如东特色的教育品牌。

四、优化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78张,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6人,新农合参合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比例达60%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设标准化县人民医院,完成外科住院大楼建设,争创三级乙等医院,发挥其医疗技术指导中心作用。结合县城新区建设,推进中医院整体迁建并增设一所二级专科医院。大力推进传染病院及老年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整合现有精神病救治医疗机构资源,建立如东县安康医院。结合洋口港开发与临港新城建设,新建一所二级甲等港口医院。继续深入开展县级医疗机构和镇级医疗机构合作活动,通过县级医疗机构的帮扶加强各镇一级中心医院服务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镇两级、镇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站建设,按每个行政村或3~5千人口标准配置村级卫生服务站,推广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不断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五、积极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强化服务供给能力

2015年,建成全省文化强县,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文体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竞技体育实力市内领军、省内先进,省级体育工作考核保持苏中先进。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推进城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城公共文化网络,重点建设县文化中心,包括县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杂技艺校等文化载体,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文物保护,巩固和完善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继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提供优质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运用政策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现代民间绘画、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创意设计、民间工艺等文化产业项目,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努力提高全民体质。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国民体质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公园和少体校为重点的体育中心建设,不断健全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积极承办国际国内赛事,力争打响如东赛事品牌,同步推动体育产业化。

六、深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城乡统筹保障新机制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社会保险进一步向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非公经济组织延伸;推进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基本全覆盖,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到2015年,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红十字事业,加大财政投入,按标准建成县救助管理站和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发挥如东慈善会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慈善救助活动,构建以基本服务为主,兼顾多层次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

提高保障水平2012年前完成县光荣院搬迁,进一步改善条件,提高优抚对象供养水平。建立可靠稳定的低保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努力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社会保障水平。

七、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民政福利事业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建立一所承担全县指导职能的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确保100%的城镇社区、50%的农村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率。加快县老年公寓建设力度,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老所、养老院等敬老助老机构,加强监管,规范社会养老机构的管理与运营,力争“十二五”期末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口的3%左右。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扩大尊老金覆盖面,提高尊老金标准,逐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改善殡葬优抚设施。推进殡葬设施建设,规范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加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和经营性公墓、骨灰堂的建设管理,加强殡仪馆建设管理,确保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水平。制订并落实殡葬设施布局计划。优化优抚安置设施,迁扩建县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散葬烈士,争创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八、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加快居住小区建设。结合城镇改造,大力推进房地产开发及社会事业配套功能建设,提高物业、交通、治安等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

推进城镇安居工程。以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居民住房困难。争取国家投资和贷款建立廉租房建设基金,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按照廉租房租赁、销售的制度和办法,将廉租房实行有条件的市场化,推进市场销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三结合,以新建、翻建、购置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十二五”期间,现有农村困难家庭危房全部改造到位;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定期对农村困难家庭新增危房进行改造。

加大社区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城镇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服务圈。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每个社区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加强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建设。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县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


第七章 构建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人口计生、防灾应急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推进人口均衡性社会建设

健全和创新人口管理体制。引导人口向城镇、农村集居区集中,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人口统筹发展。深化流动人口和新市民的服务管理,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建设,推进外来人口管理改革,努力实现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完善人口政策,保持人口规模与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相适应,努力建设生育适度、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型社会。

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围绕群众需求,拓展特色公共服务项目,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人口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出生缺陷发生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30%

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发挥人民团体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快建立如东县少年儿童保护中心,不断拓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等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重视社会关爱,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筹建省级以上安置帮教基地,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加强各镇社工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水平。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二、大力推进防灾应急工作,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高度重视防灾应急工作,不断提升社会防灾应急意识和干群自救互救能力,强化政府救灾责任,建成避灾中心和标准化救灾物资储运中心等防灾减灾设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立足如东主要灾害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普及工作,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特定人群的应急救助能力。

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县综合应急平台,加强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民主法治意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社会管理体系,“十二五”期间,确保在精神文明、法治意识、基层民主、依法行政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完善。

强化社会管理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推进互联网有效使用和管理。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切实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努力推进法治如东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自治型、服务型、管理型、安居型社区建设,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文明社区和民主法制社区建设。推进新型社区社会管理试点工作,强化社区工作人员配备,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一格多能、一格多员”新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范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工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着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政法综治新型专业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社会管理创新、驾驭和把控经济社会稳定能力有新提升,努力打造长安如东,确保连年获得“江苏省平安县(市区)”称号。

加快“大调解”机构与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工作体系,规范工作机制,确保经济发展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妥善化解。深入推进“大防控”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各镇巡防中队,构建专职巡防新体系;继续加大“天网工程”的建设力度,实现技防设施全覆盖;探索建立虚拟社会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政法综治“大基础”建设,强化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综合平台和村(居)“131”工作体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创新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社会管理功能。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工业企业、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和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加大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加大支持国防建设力度,切实促进地方国防事业建设。

大力开展“长安建设先进县、长安建设先进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创建和“社会管理创新奖”等评比表彰活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法、安“七位一体”考评体系。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八章 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环保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建设清洁、优美、安静和舒适的生态县。

一、大力实施绿色发展

通过构建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创造绿色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如东建设。

发展低碳产业。全面推进“低碳革命”,实施重点行业的低碳产业发展。开展工业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围绕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等行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实行绿色环保项目,重点提高高效机电、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培育现代服务业,支持低碳物流、低碳旅游服务、低碳餐饮服务的发展。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精准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的综合开发,走有机、生态和高效之路。

创建绿色社区。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到201550%的建制社区建成市级以上绿色社区。把生态文化建设同“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结合起来,举行经常性的环保节能活动,让社区居民切实体验生态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风尚的形成。

倡导绿色生活。传递低碳生活理念,号召公众自觉节俭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鼓励使用节能建筑、环保建材,选择适合的户型,科学装修;提倡使用绿色食品,适量消费和打包服务;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徒步出行,以减少废气、噪声污染;提倡植树养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完善绿色体制。强化政府在绿色经济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出台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扶持绿色经济发展。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干部考核中引入绿色GDP观念,强化生态县建设实绩考核,完善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正确处理用地、用水、耗能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谐共存局面。

节约集约土地(海域)利用。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衔接,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按照“计划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思路,保障全县发展用地需求。积极引导重大工业项目向县级载体和镇工业区集中,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将土地(海域)资源配置给技术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现代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有序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加大农村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整理力度,强势推进砖瓦窑拆除,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有序推进滩涂围垦与开发。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滩涂资源优势,有序推进新北凌闸至小洋口闸6万亩,小洋口闸至掘苴闸18万亩,掘苴闸至东凌港32万亩滩涂围垦,积极推动新北凌闸以西滩涂及新盐场外滩围垦的相关工作。科学推进围垦区土地综合利用,实现工业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类型的协调。

节约集约水资源利用。统一协调“进水—供水—用水—排水—治污”等过程,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节水补偿体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力度,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用水工艺,强制推行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提高循环水使用率。力争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到 15m3 /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80% 

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网,实现跨行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围绕“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建设,全面发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产业链。加大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加快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工程和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沿海经济开发区力争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各类垃圾物尽其用,扩充垃圾发电规模,逐步扩大垃圾回收覆盖面。实施秸杆资源化、畜禽粪便沼气化及综合利用工程,建立有机肥加工厂,综合处理农业废弃物。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秸杆资源化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以改善环境质量、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生态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工业企业全防全控的污染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水污染与海洋污染防治。开展河道疏浚、生态清淤,建设九圩港、茶运河、如泰运河、洋口化工园区等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茶运河、如泰运河沿线尾水通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掘港镇河道疏浚工程,加强河岸两侧绿化等工程,完成一、二级河道的生态修复。重点推进县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东安科技园、如东经济开发区、掘港镇工业园区以及镇级生活污水处理配套主干管网扩建工程,雨污分流率达到95%以上,做好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开发区两个10万吨深水排海管道的规划和建设;建设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强化农村污水整治。严格污染源头控制,防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扩张。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对河道的污染。跟踪监测内陆排海工程和涉海项目环境影响,实行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临海企业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到2015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COD排放强度小于 2.5 千克 ,农村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四大载体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机动车排气检测场站建设,全面建设全县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系统。到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酸雨发生频率控制在20%以内,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1.15千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烟尘排放强度小于1.18千克。

噪声污染防治。推行使用低噪声、低震动设备,加强工业企业噪声的污染防治工程建设。降低交通噪声源,扩大城市机动车禁区和禁鸣范围,严格并合理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和流量,限制机动船舶航行河道范围。推广多孔隙沥青道路建设、立体式绿化、利用地形高低等降噪措施。到2015年城镇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城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5dBA)。

固废污染防治。积极实施工业固废减量化技术,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焚烧处置、污泥规范处置、危险固废填埋场等工程建设,实现固废减量、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养殖污染物资源,探索与当地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100%

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工程、沿海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小城镇绿化美化工程、村庄环境整治、河道整治、农村改水改厕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建设。继续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完善生态绿地保护系统。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


第九章 培育和激活发展动力

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积极促进各类人才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筑自主创新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人才建设、信息化、创新开放等方面培育和激活发展动力。 

一、促进人才集聚

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使用,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明显提高人才投入占GDP比重。以企业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积极谋求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围绕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职校专业设置,稳步扩大职校招生规模,满足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技术工人需求。 

注重人才引进。在合理有效利用现有人才、挖掘资源潜力的同时,依托五大园区及如东科技城、软件园等载体,促使本籍人才回流和外来人才集聚,充实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如东创业,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留学人员,试行高级人才双聘制度加强人才合作。积极拓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猎头等服务领域,多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

优化人才环境。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网络,加强产业集中区域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水平。加强企业经管人才的竞争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与专业水平,形成人才输送的良性机制。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5%以上。支持探索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举措,鼓励率先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组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构建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十大服务系统,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县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加强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环境。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

建设实用型的研发转化基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建设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型、国际型、创新型研发转化基地。突出长三角科技合作,增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互动发展。

多渠道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新增投资向高科技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项目和自主创新领域倾斜。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投资社会化,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

三、推进信息化进程

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实施“数字如东”战略,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光纤宽带、下一代广电网、智能通信等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宽带提速,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结合广播电视标准化村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光节点建设;全力推进城区及用户相对集中较多的镇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提升用户带宽接入率,全面完成数据万兆以太城域环网的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平台,提升信息防护、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能力。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信息资源量与利用率。

推进产业发展与信息化融合。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广泛运用,抓好重点企业两化的对接示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推广应用,实现制造企业内部集成和协同,逐步实现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积极推进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影响力。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引入IPv6技术,在平安城市、港口监控、网吧监控等行业拓展,通过“翼支付”、“百事通商家联盟”等平台,构建刷手机消费商业网络。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整合各类政府网络资源,统筹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推动政府部门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系统,促进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在各部门建立网络值班制度,即时处理各类服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对象全覆盖,提升管理效能。大力实施智能民生工程建设计划,加强信息资源利用普及宣传与使用培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利用信息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四、提高开放水平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新引资方式,优化外资投向,全面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从重点为工业领域招商向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领域引资转变,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研发、运营中心等;从单一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集群项目招商、产业链项目招商转变。按照功能区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先进的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冶金、清洁能源、海洋生物产业、新材料、化工医药等项目;扩大金融、商贸、物流等行业的引资规模,努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以调整经济结构为突破口,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培育出口主体,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促进一般贸易业务发展。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南亚、俄罗斯等重点国别和地区市场,加快纺织服装、渔业、农业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如东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加快国际国内合作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便捷高效的境内支撑体系。建立健全中介咨询、信息发布、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大力推进对内合作。提高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连通苏北的合作水平,发挥区位、交通、土地和人才等综合优势,为长三角区域和我国东部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有效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积极推进一类口岸开放,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港口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快国际航线和业务的外向联系。


第十章 构筑以洋口港为龙头的支撑设施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重点突出、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基本要求,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支撑水平。

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快洋口港大开发为重点,围绕城镇及产业板块发展,着力推进港口及其集疏运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港口功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

洋口港建设。以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深水港区为目标,加快港区码头及进港航道建设。全面建成LNG接收站码头及港区北水道10万吨级进港航道;开展金牛岛挖入式港区及上岛铁路工程、东太阳沙开发及两侧30万吨级进港航道、30万吨级石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前期研究及建设;开展10万吨级石化码头、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10万吨级和两座20吨级散货码头、两座赛得利5万吨级通用散货码头建设。加快推进港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人工岛及临港工业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港区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到“十二五”期末,港口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不断凸显“东方深水大港”的品牌效应。


公路建设。建成通洋高速、海启高速(如东段)、临海高等级公路、苴东线、S225北延及南延、S334东延、港城中通道、223北延等干线公路项目建设,打造县域快进快出的主动脉;以县乡道路升级改造、通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危桥改造为抓手,优化区域内部各级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提升快速衔接、便捷畅通的内外交通体系,推动如东快速融入上海、苏南经济发展圈。

10-1 码头建设重点

                                                                                                项目名称                                                                        泊位吨级                        (万吨)                                                                        泊位数                        (个)                                                                        吞吐能力                        (万吨)                                                                        建设年限                                                                        总投资                        (亿元)                                            

                    

                                                 

LNG接收站码头工程

                        

                        

                        

10

                        

                        

                        

1

                        

                        

                        

450

                        

                        

                        

2009-2011

                        

                        

                        

3.7

                        

                    


                    

                                                 

10万吨级煤炭码头

                        

                        

                        

10

                        

                        

                        

1

                        

                        

                        

500

                        

                        

                        

2011-2012

                        

                        

                        

8

                        

                    


                    

                                                 

10万吨级石化码头

                        

                        

                        

10

                        

                        

                        

1

                        

                        

                        

300

                        

                        

                        

2011-2013

                        

                        

                        

6.5

                        

                    


                    

                                                 

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

                        

                        

                        

5

                        

                        

                        

1

                        

                        

                        

120

                        

                        

                        

2011-2013

                        

                        

                        

5

                        

                    


                    

                                                 

10万吨级散货码头

                        

                        

                        

10

                        

                        

                        

1

                        

                        

                        

750

                        

                        

                        

2011-2014

                        

                        

                        

6.8

                        

                    


                    

                                                 

赛得利5万吨级散货码头

                        

                        

                        

5

                        

                        

                        

2

                        

                        

                        

800

                        

                        

                        

2011-2014

                        

                        

                        

3

                        

                    


                    

                                                 

20万吨级散货码头

                        

                        

                        

20

                        

                        

                        

2

                        

                        

                        

2000

                        

                        

                        

2014-2014

                        

                        

                        

15

                        

                    


                    

                                                 

30万吨级矿石码头

                        

                        

                        

30

                        

                        

                        

1

                        

                        

                        

1500

                        

                        

                        

2011-2015

                        

                        

                        

15

                        

                    


                    

                                                 

30万吨级原油码头

                        

                        

                        

30

                        

                        

                        

1

                        

                        

                        

1500

                        

                        

                        

2014-2015

                        

                        

                        

12.5

                        

                    


                


            


            

 

            

10-2 进港航道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航道等级

                        

(万吨)

                        

                        

                        

航道长度

                        

(公里)

                        

                        

                        

建设年限

                        

                        

                        

总投资

                        

(亿元)

                        

                    


                    

                                                 

10万吨级北航道工程

                        

                        

                        

10

                        

                        

                        

10

                        

                        

                        

2010-2011

                        

                        

                        

0.14

                        

                    


                    

                                                 

30万吨级北航道工程

                        

                        

                        

30

                        

                        

                        

70

                        

                        

                        

2011-2013

                        

                        

                        

13

                        

                    


                


            


            

            

 

                        


        


    


铁路建设。全面完成海洋铁路一期工程,完善货运站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二期上岛铁路,积极开展如东至启东铁路前期工作。


航道建设。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洋口运河,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逐步将长洋河(长沙-洋口闸)疏浚改造为五级航道,疏浚沿海经济开发区和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之间的海运航道。按五级航道标准进一步拓宽改造草港河、友谊河连线,并向东延伸作为洋口港的疏港水运通道。

交通枢纽(站场)布局。铁路站场。围绕海洋铁路建设,推进如东火车站建设,完善客运服务功能,预留如东火车东站,为如东县城与洋口港区客货运输服务。公路客运枢纽。结合功能区划调整客货运输增长需求,按二级客运站标准,在城区内布设公路客运南站和北站;结合海洋铁路客运站建设,规划布局1处公路客运点,提升铁路客流集散。公路货运枢纽。综合考虑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和货源点分布,兼顾区域货物运输、中转,规划建设开发区和江海路两处生产性货运枢纽,以及南环路、洋口大道和东环路等生活性货运枢纽。

运输服务网络建设。围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服务网络,一方面围绕客运需求,推进城市公交汽车、出租汽车、农村客运班线为一体的城乡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围绕洋口港建设和区域物流发展,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二、水利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县城规划区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20年一遇;其他乡镇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10年一遇。重点整治茶运河、九圩港等骨干河道工程,实施洋口外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大非工程措施防洪建设,提升全县水情、雨情监测平台能力,基本达到报汛自动化。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完成县乡河道与村庄河塘疏浚,拆坝建桥,实施畅通工程。组织实施九洋灌区改造工程,加快江海灌区、如环灌区等改造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供给保障和维护力度,加快沿海开发中输水河道整治步伐,重点推进总库容2663万立方米的东凌水库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注重大耗水工业企业节水改造,推行中水回用技术,建设中水利用系统试点;提倡节水灌溉、绿色种植,推行城市节水。

三、电力设施建设

建设500千伏如东变电站;实施化工、双南和城南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110千伏恩民、城中、东安、大豫、洋南、新城等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宾山变扩建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72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容量82.6万千伏安,总投资10.5亿元。

完成龙源3万千瓦潮间带试验风电场、中水电凌洋10万千瓦潮间带风电场、华能、华润、龙源等一批5-10万千瓦陆上风电场项目等电源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洋口港临港热电厂、化工园区热电厂、岔河热电厂、东安热电厂、如东燃气电厂一期、华能(如东)电厂一期、如东垃圾发电厂等相关热电联产项目。在海上风电开发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进并完成中广核近海风电示范项目、龙源15万千瓦潮间带风电场示范项目和中广核15万千瓦潮间带风电场等项目的工程建设。继续加快其他已列入规划的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10-3 “十二五期间电力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工程名称

            



            

            

建设类型

            

            

            

线路工程

            

            

            

变电工程

            

            

            

投资

            

(万元)

            

            

            

投运年份

            

            

 
 

条数

            

            

            

长度(km)

            

            

            

变电站座数

            

            

            

台数

            

            

            

容量(MVA)

            

            

 
 

1

            

            

            

220千伏双南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20

            

            

            

1

            

            

            

2

            

            

            

240

            

            

            

22000 

            

            

            

2014

            

            

 

2

            

            

            

220千伏化工园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12

            

            

            

1

            

            

            

2

            

            

            

240

            

            

            

22000

            

            

            

2012

            

            

 

3

            

            

            

220千伏城南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35

            

            

            

1

            

            

            

2

            

            

            

240

            

            

            

22000

            

            

            

2013

            

            

 

4

            

            

            

110千伏恩民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18.2

            

            

            

1

            

            

            

2

            

            

            

200

            

            

            

6410

            

            

            

2011

            

            

 

5

            

            

            

110千伏城中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20.6

            

            

            

1

            

            

            

2

            

            

            

200

            

            

            

9210

            

            

            

2011

            

            

 

6

            

            

            

110千伏东安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43

            

            

            

1

            

            

            

2

            

            

            

63

            

            

            

7130

            

            

            

2011

            

            

 

7

            

            

            

110千伏潮间带风电场接入系统工程

            

            

            

新建

            

            

            

1

            

            

            

6.2

            

            

            

 

            

            

            

 

            

            

            

 

            

            

            

1080

            

            

            

2011

            

            

 

8

            

            

            

110千伏宾山变扩建工程

            

            

            

扩建

            

            

            

 

            

            

            

 

            

            

            

1

            

            

            

2

            

            

            

100

            

            

            

2000

            

            

            

2012

            

            

 

9

            

            

            

110千伏大豫输变电工程

            

            

            

新建

            

            

            

1

            

            

            

2

            

            

            

1

            

            

            

2

            

            

            

100

            

            

            

4200

            

            

            

2012

            

            

 

10

            

            

            

110千伏洋南输变电工程

            

            

            

新建

            

            

            

2

            

            

            

12

            

            

            

1

            

            

            

2

            

            

            

63

            

            

            

4040

            

            

            

2013

            

            

 

11

            

            

            

110千伏新城输变电工程

            

            

            

新建

            

            

            

1

            

            

            

10

            

            

            

1

            

            

            

2

            

            

            

100

            

            

            

5000

            

            

            

2014

            

            

 


第十一章 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为如东县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建立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核心,分阶段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制。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改革干部考核体制,对处于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的镇,重点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对处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镇,重点考核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指标。建立有利于推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健全科学决策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和政务处理。健全法规体系,推进依法行政。

推进以精简行政事业编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为主的镇机构改革,优化镇党政机关机构设置,统一镇事业单位设置,促进事业单位全员竞争上岗。强化公共服务,明晰县区镇事权划分,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争取有条件的镇进入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名单。

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为重点,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加快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吸纳就业者多的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税和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限制,建立市场准入、税收管理、规费标准、金融贷款、部门服务“五个平等”的新机制。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打破封闭式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核心,按照统一规划、依法管理、市场配置、政府调控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根据级差地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建设空间布局。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支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土地、房屋的权属,推动农民承包地的流转和宅基地换商品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产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市场监管体系,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保障集体土地收益权。完善土地价格形成和市场交易制度,合理确定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价格。规范土地收购储备,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能力。

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的滩涂围垦开发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按计划实施滩涂围垦。

四、加快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明确界定县、镇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审查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积极探求支持发展与做大财政的良性互动,努力拓展财源经济建设,进一步完善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促进做大做强、加强支农惠农、推动洋口港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价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健全、规范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规划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主决策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健全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在建设现代化新如东的征程中,开创新局面,建立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一、努力扩大消费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保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强化消费载体建设与规范管理,改善消费环境;引导居民由被动型消费向主动型消费、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转变,树立现代消费观念。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和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和信用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大力推进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升级,扩大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规模,着力提高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二、引导合理投资

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吸引央企、民企与外企资本进入,努力扩大政府与社会投资的合作渠道,拓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金融保险等领域。围绕城市、港口及五大载体建设,安排一批推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围绕改善民生和优化环境,安排一批重大社会事业与环保、生态项目,强化“十二五”发展的项目支撑。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流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科学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强化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和产出指标约束,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投入产出水平。

三、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按照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政策的要求,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投向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三农、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确保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期末达到73%以上,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预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防范财政风险。

四、完善规划体系

“十二五”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镇(区)规划组成。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落实。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镇(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

五、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镇(区)、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在投资安排、项目决策、财税金融、土地供应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综合协调,形成合力。

加强跟踪监测县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各部门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重大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必要时由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强化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增强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保障全体人民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权利。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