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季湘婷 陆和煦)“双十一”促销期间,每天数十条的促销短信,APP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县市场监管局、消费者协会和县公安局分别发布消费提示和电信反诈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按需选购理性消费,防范商家促销套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谨防购物骗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每年“双十一”,促销广告铺天盖地,各类“种草视频”“名优精选”防不胜防,直播带货更是花样众多,不少网友冲动消费。消费者在面对明星、达人主播带货时,不要因所谓“明星同款”“低价爆款”“拍一赠多”而盲目跟风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要以实际需求为准,不要盲目跟风冲动下单。特别是生鲜类商品大多有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规则,购买时更要保持理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购买商品前要仔细阅读促销规则,以免在购买时出现优惠券限制使用等情况,影响网购体验。
遇上先行支付“定金”的促销模式,如果消费者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或因自身原因不想购买此件商品了,“定金”不予退还。建议广大消费者切勿冲动支付定金,也不要忘记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平台和商家会推出“保价服务”,但个别商家为了不履行承诺以提前下架商品的方式使系统无法核算差价,从而导致未能取证的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专家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保价时间、保价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并及时咨询商家和平台客服,必要时留存聊天记录、广告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便于产生纠纷时进行维权。
在签收快递时,消费者若发现货物有损坏或货单不符时,要注意证据固定,贵重物品最好当面验货或录像留证。对于未收到货的要及时与商家进行联系,并在电商平台上发起维权保障自身的权益。注意及时保留页面交易信息、双方聊天记录、物流凭证等证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以通过平台客服发起维权投诉,也可以拨打网络交易平台所在地或者经营者所在地的12315、12345投诉电话予以维权。
在防范商家促销套路的同时,更要谨防电信网络诈骗。最近,冲业绩的不仅仅是商家,还有蠢蠢欲动的电诈分子。消费者要特别注意促销信息里的陌生链接,可能包含木马病毒,一旦点击有可能造成身份信息泄露、手机被控制等严重后果。在“双11”的抢购高峰时段,因为操作人数多,难免会出现网页打开慢、网银交易迟钝等情况,不法分子会趁机以支付系统出现问题为由,骗买家登录某钓鱼网站,利用激活订单或者退款等理由,骗取受害人打款。
若接到自称是客服的电话,不要盲目轻信,要联系卖家进行核实。骗子会冒充电商物流平台客服,谎称商品质量有问题或快递丢失等,诱导消费者在虚假的退款理赔网页,填入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在收到抽奖和免单类的信息后,要仔细甄别,详细了解活动规则,向官方客服联系求证。拒绝接收来路不明的快递,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贪小便宜,不轻信非正规渠道获得的彩票、刮刮乐。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要被高额报酬所迷惑,更不能抱侥幸心理相信骗子的退款承诺,以免遭遇连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