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县文广新局
【时间】
2018年7月20日 下午13:00
【地点】
雷迪森大酒店 梅鹤厅
【新闻发言人】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贺云翱
县文广新局局长 张杰
【主持人】
县文广新局副局长 顾亚军
【顾亚军】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如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
掘港国清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由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著名法师行满所建。 1960年7月,掘港国清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团渡海登陆的第一站便是掘港国清寺,并在国清寺中驻留15天。日本著名法师圆仁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唐代掘港、国清寺、运盐河、海防及盐业等均有记述,“掘港”和“国清寺”的名称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就是此书。
近年来,如东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随着掘港国清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埋藏在地下近1200年的古寺庙的部分建筑遗迹终于露出了真容。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是让大家共同来见证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先生、如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杰先生。下面我们请贺教授介绍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的相关成果,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贺云翱】
我现在为大家对遗址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江苏南通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北部40公里处,西距海安青墩遗址约100公里,东面距离黄海约22公里,北纬32°19′01.9″、东经121°11′20.6″,海拔约4.5米。
工作过程
国清寺遗址考古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6月,南京大学方面接受江苏省文物局课题委托,围绕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对全省重要遗产点进行调查。
根据此前已经掌握的资料,在南通会同南通市及如东县文化文物部门,重点调查国清寺遗址情况。掘港国清寺古建筑于1960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1968年被全部拆除,此后在地块上建造了机关和居民高层宿舍。近年楼房又被拆除。尽管有人认为地下不可能再有遗存,但是调查中根据地表保存的一口古井(县保单位)和少数古代瓷片判断,还是初步确认该遗址有潜在价值,并会同南通市及如东文化文物部门将名录上报省及国家文物局。
1991年,如东国清寺易址芳泉新建。
第二阶段:2017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南京大学方面再次强调该遗址可能的价值,后获知该遗址所在地块已经即将开发,施工许可证也已发放。在南通市和如东县文化文物部门委托下,南京大学对其进行紧急考古勘探,勘探工作从7月15日-10月15日,并将勘探情况报告省文物局。又专程去国家文物局汇报。
由于地块开发压力很大,南通市文化局会同如东县政府专门为考古工作召开多部门领导参加的协调会,省文物局派殷副局长出席会议。省文物局(文化厅)吴局长等也给予项目进展以关心。
通过勘探,初步认定掘港国清寺遗址的地下还有遗迹分布。遗迹分布范围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其核心遗迹位于地面清代古井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40米的范围内,;该区域地下分布有三组建筑遗迹,位于南北一中轴线上;遗址地下西、北、东三面保存有大约10米宽的古河道遗迹。
第三阶段:2017年10月底--目前,南京大学向省、国家文物局申报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并得到国家局批准。
发掘目的主要解决地下是否保存有古代遗存,遗址是否有重要价值,以便为下一步工作即:是允许开发还是予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考古发掘证明,国清寺遗址早期建筑区范围内都用纯净花土垫筑了基址,基址东西宽约60多米,南北长约80多米,厚约30厘米。
到目前为止,考古过程中已经发现数以千计的陶瓷片标本等,已经清洗的有500多件,晚唐遗物相对较少,以宋元时期为主。
具体分类有瓷器、建筑构件、紫砂陶器、石雕、铜钱等文物标本。从陶瓷器标本观察,它们来自浙江、江西、安徽、河北、江苏等地不同窑口。主要有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寿州窑、定窑、磁州窑、宜兴窑等产品。
陶瓷器标本中可以修复的器型有碗、盏、盘、罐、香炉、砚台等;建筑构件有陶制瓦当、筒瓦、板瓦、滴水、脊兽、正吻、石柱础、砖等;石雕有石佛像及建筑构件。还出土少量陶塑佛像残件。
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及对唐代晚期至宋代国清寺建筑遗迹的确认,对南通和如东地区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它为南通及如东提供了一处年代最早、价值最高的有关城市早期发展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贵遗产,是如东中心城市发生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地。
我们初步认为,国清寺遗址考古发现的最下层的土建筑台基遗迹是始建于1200年前唐代晚期元和年间的如东国清寺遗存,是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南通及江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性遗迹,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和遗产点,也是联系日本、东海、掘港(古串场河)、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乃至长安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
五个方面的价值
1、对地域开发史、如东城市史、江海交汇之地地理史等等的见证意义。
海安青墩遗址是5000年前长江入海口的人类聚落标志点;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是1000年前长江入海口的人类聚落标志点。对今人认识江海平原的变迁及江苏沿海尤其是南通地区的江海交汇地带的地理变迁、人类开发、文化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标性价值。
这方面尽管有些历史文献可以供研究,但实物性、地标性的考古遗迹更加具有科学认知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
1200多年前建造掘港国清寺时,今天的南通、如东等城市都还未出现,它是江海交汇之地1200多年前出现的第一座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圣殿,也是古扶海洲上发现的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历史遗迹,具有永久性的历史、科学价值。是如东城市之根。对如东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关键性作用。宋代瓷器墨书“东营”资料的出土对宋代掘港军事行政地位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唐宋国清寺遗址还是展现如东中心城市“掘港镇”与大运河支流西汉“运盐河”--隋代“掘沟”--宋代“串场河”和江苏早期沿海开发的重要历史景观。
通过考古发现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录相互印证,可知掘港起自隋开“掘沟”运河,唐设“掘港亭”、行满建“国清寺”、唐立“掘港镇”、遣唐使船上的新罗译使金申南提到“扬州掘港”、日本遣唐使到掘港国清寺休整待发并接受中国地方官员礼仪性欢迎、遣唐使一行从国清寺登船沿“掘沟”到如皋、海陵乃至扬州,都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唐宋国清寺遗址对有关如东掘港一系列早期历史的重新发现和实证性意义。
2、有关发现弥补了目前对中国南方唐代寺庙文化资料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
这是中国南方地区第一次基本全面保留和揭示的晚唐-宋代的中小型佛教寺庙建筑遗迹。它的中轴线上前中后三进式殿堂整体布局、四周带护庙河的做法,建筑本体遗迹以及建筑构件(如瓦、砖、瓦当、脊饰等)对认识晚唐-宋时代中国南方佛教寺庙布局和建筑形态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同时有助于认识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文化的相关性问题。
3、对中国佛教史尤其是天台宗文化历史的研究及展示有特殊的意义。
天台宗十祖行满在这里建国清寺,其名称与天台宗祖庭的名称完全一致。圆仁作为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最澄的学生和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他在如东国清寺住过15天而且还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多次写到掘港国清寺,让这座由中国天台宗第十代座主行满建造的天台宗寺庙与中国浙江天台宗祖庭、日本天台宗祖庭及开宗者最澄(行满弟子)等之间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联系;与圆仁同行的在如东国清寺也生活了多日的圆载完成了日本天台宗开宗者最澄大师及后来成为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的圆仁的重托,到达天台山国清寺,获得《天台宗未决》的解答文书并送回日本,也让如东国清寺获得更加珍贵的历史地位。
如东掘港国清寺这座天台宗寺庙在唐代之后的历史同样由此次考古获得更加丰满的资料,如出土的晚唐、宋代、明代(万历)、清代(乾隆)四个历史时期的初建和多次重建遗迹证据;
宋代“国清”寺、“方丈”“僧”“国”“库司”等一批瓷器墨书款, 以及钱币、造像、法物、茶具等佛寺宗教活动和生活用品,对认识如东国清寺的历史演变以及当时的佛教寺院生活方式史、佛教寺院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史等都有不可取代的科学价值。
4、对研究和见证日本遣唐使历史及古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史具有重大意义。
日本遣唐使活动是古代中日文化交往及东亚区域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对日本文化及文明发展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日本20次遣唐使历史中(其中成功的13次),第十九次(实际为第十六次,也是规模最大和最后一次)遣唐使从中国掘港一带登陆,其中多数成员都曾在国清寺做过停留(第二、第四舶),并得到海陵镇官员的欢迎和接待,也从这里登船由“掘沟”、运盐河经如皋镇、海陵县去扬州,再从大运河到首都长安。
在居住国清寺的日本遣唐使使节中有多位重要历史人物,即使在掘港登陆未到过国清寺的使者中(如第一舶)也会在彼此交谈中了解到国清寺。
为此,发现的晚唐-宋元国清寺遗迹是此次遣唐使到达中国后登陆和停留休整并保存到今天的近海唯一一处明确可指的历史遗产。遣唐使在如东国清寺及掘港活动的史实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也有具体记载,由此,国清寺遗址成为日本遣唐使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地。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作为世界东方游记三大名著,其中在中国涉及他到过的重要地点大约有10处以上,但是目前真正有唐代考古遗迹的只有掘港国清寺。可见其意义之重。
5、对如东、南通、江苏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见证、申遗的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过海上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通道,对世界上海洋国家和地区有过深远的历史影响。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调查、确认、保护、展示、利用等受到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南海线”和“东海线”,东海线主要涉及国家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 2012年以来,我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积极展开,江苏省也向国家文物局呈报了海丝遗产点,其中有如东国清寺遗址。当然2015年我们协助南通市向省文物局提交国清寺遗产点时,还并不了解遗址的地下埋藏情况,并且怀疑遗址可能已被完全破坏。
经今年的考古工作,意外发现地下还保存着丰富的唐宋时期国清寺的遗迹遗物,这为江苏省增加了一处极其重要的海丝遗产点,也是海丝“东海线”上目前最重要的遗产点之一,它与扬州东海线遗产点以及张家港黄泗浦海丝遗产点(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海丝遗产点(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海丝遗产点等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丝东海线遗产群及证据链,而为日僧圆仁落发出家的广智法师是鉴真的再传弟子(道忠弟子),与圆仁同行的圆载回国时即从上海青龙镇出海,并与皮日休、陆龟蒙、颜萱等在青龙镇有告别诗留存。
此外,国清寺遗址晚唐--宋元文化遗存也是认知由掘港经“掘沟”、运盐河、如皋、海陵(泰州)到达扬州的重要历史空间标志点,从而对认识海上丝路东海线从滨海经大运河支线到达海丝名城扬州的线路及当今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海上丝路申遗体系建构、中日关系史考察等都有着更加广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也可以说,如东掘港唐宋国清寺遗址及其相关遗产对如东城市的国际化名城建设和海洋文化建设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都具有最大的潜在价值。
工作建议
保护国清寺遗址,建议政府对遗址地块进行置换,并且扩大现有国清寺遗址周边的保护范围,使其囊括如东三号街区区域,使之成为文化特色街区。在现有发掘区域筹建国清寺遗址博物馆,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对掘港国清寺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工作。
以本次考古发现为基础,通过制定国清寺遗址考古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系统的揭示国清寺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逐步将其打造成集遗址保护、环境整治、文化展示、旅游及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国际性遗址博物馆;以考古研究、遗址保护和设施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做好将掘港国清寺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纳入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在制定考古工作发展规划时,结合国清寺位于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将公众考古纳入其中,使公众对考古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对国清寺遗址价值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
谢谢大家!
【顾亚军】
谢谢贺教授!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一下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如东电视台】
贺老师,你好,我是如东电视台的记者,请问唐宋如东国清寺遗址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海边罕见的寺庙遗址吗?
【贺云翱】
是,可以这么说,目前来说,在长江下游地区完全揭示的只有国清寺遗址,是罕见的,但不是唯一的,这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科学工作,这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研究唐宋时期寺庙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填补了我国在南方地区唐宋时期寺庙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我们还要对南通地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研究,要建立一个南方地区唐宋时期寺庙的谱系。
【新华社】
据历史记载,圆仁是随第十三批遣唐使来到如东、来到掘港,请问历史上还有到过如东的吗?
【贺云翱】
地方上的文史专家有过这方面的研究,但说真的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实物证据,从巡礼记上的一些记载,有可能到过,如船上的新罗使者在海上康达哦海水颜色的变化讲“难道到了扬州掘港?”这还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大公网】
据《巡礼记》中记载,掘沟是隋炀帝开凿的,您认为是隋炀帝开凿的吗?
【贺云翱】
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掘沟不是隋炀帝开凿的,我认为应该就是隋炀帝开凿的,从《巡礼记》中圆仁写实的记载,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有很高的可信度,唐代人记载隋代的事是符合历史逻辑,史料价值很高,吴王开凿邗沟到海陵盘溪,也就是今天的如皋,然后建盐仓,随着海岸线向东推移,盐业是当时主要的税收,隋代为了运盐开凿掘沟理所当然,掘沟也就是运盐河,记载这一事件的背后历史很重要。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遗产带的联系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谢谢大家。
【顾亚军】
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谢谢贺教授,张局长和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工作和相关研究、保护、展示的进展情况。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