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1838/2022-02921 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通知
发布机构: 如东县人民政府 文号: 东政发〔2022〕15号
成文日期: 2022-06-20 发布日期: 2022-06-20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县政府关于印发如东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县政府关于印发如东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 如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6-2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有关单位和部门:

《如东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如东县人民政府

2022年6月20日

如东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苏政发〔2021〕80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我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县以建设“强富美高”新如东为目标,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如东县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241个行政村室外篮球场提档升级。全县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的室外体育场地均实现对外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9平方米。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蓬勃开展。以“全民健身日”和“南通体育日”为契机,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如东县第十二届运动会。常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服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建成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3613人,全县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7人以上。县级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24个。

体教结合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新增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箭、击剑6个项目作为“县队校办”训练项目,布点至14所学校。认真实施《南通市校园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南通市(如东县)青少年校外足球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创新举办南通市青少年滩涂足球比赛。

全民健身服务业稳步发展。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异军突起,沿海体育休闲旅游逐步成型。健身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健身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区域城乡人群之间发展不够均衡、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不够充分、部分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动力不足、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全民健身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四个重要”的新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面建成与健康如东和体育强县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加强。加快形成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0平方米。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优质,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科学健身指导方式方法更丰富,形成线上线下指导互补。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人民群众体质更加强健,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3.8%。推动健身器材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产业总规模超5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增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在城市建设、河道整治、道路建设和老小区改造等规划建设过程中统筹建设休闲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体育部门要全程严格把关。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将体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推动乡村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水平。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定期开展室外健身设施器材检查及治理行动。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升县体育中心场馆服务智能化水平,优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加大对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到2025年,新建各类体育公园5个,新扩改各类健身步道100公里。〔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体局〕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规范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等节假日,动员和引导全县各界力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贯穿全年、覆盖城乡的各类体育比赛及活动。继续打造好“中国·如东风筝会”“省青少年足球赛”“省青少年击剑赛”“栟茶古镇龙舟赛”等传统品牌体育赛事,积极谋划打造“一镇(区、街道)一品牌”。办好四年一届的县、镇(区、街道)届运会和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普及发展工间操、广播操等系列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继续办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阳光体育节等活动。支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基地。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打造“百村千人万户系列赛”等特色赛事。〔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

(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完善以县镇两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延伸。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乡村、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发挥体育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助力社会和谐。重点发展群众广泛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社团,大力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有序推进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明确购买服务项目清单。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单项品牌赛事、俱乐部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和培训,激发体育组织活力。到2025年,每年由体育社会组织发起、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100项次,参与人数3万人次。〔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扩大健身指导覆盖范围。强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基地的体育健身科普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公益公众号在广泛传播方面的优势,针对不同人群健身特点,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专题发布各项体育健身图文、视频,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群众健身需求。定期开展送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系列活动。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年完成全县国民体质监测3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级机关党工委、县总工会、县卫健委、县教体局、县融媒体中心〕

(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质体育器材制造业,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潜力,壮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以加快转型升级和推进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实施“协同创新”为战略,着力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为关键,优化体育健身器材产品布局,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内生发展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全县体育健身器材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强新店健身器材产业园,促进政府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教体局〕

(六)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开齐开足体育课,全面推进“一校一品”和“一生一运动项目”建设。加强体育培训机构管理,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内外体育俱乐部,持续推进少儿体适能和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开展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和指导。〔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民政局、县教体局〕

促进体卫融合。健全体卫融合联席会议机制,推广运动促进健康新技术新方法,发挥运动健身在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打造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动促进健康机构的建设与运营,提供运动健身、慢病防治、保健康复等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或开设运动医学门诊。新建2个“健康小屋”,5个“健康驿站”和4个“健康主题公园”。〔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卫健委、县教体局〕

推进体旅融合。制定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发展户外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县城依托“三河六岸”、鹤鸣公园、特色游园和景观廊道等发展骑行、健步走等运动项目。依托栟茶古镇、小洋口省级旅游度假区、外农农渔小镇做优我县最美海岸线的骑行探幽、滩涂风筝、“海上迪斯科”、拓展训练等体育旅游项目,探索开发沉浸式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打造如东沿海体育旅游长廊。〔责任单位:各镇(区、街道),县文广旅局、县教体局〕

四、增强全民健身事业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政策保障

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在编制涉及建有全民健身设施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征求县体育主管部门意见。各级政府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股权融资、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建设、管理资金来源。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三)筑牢安全底线

加强监管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检查力度。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防疫指引。落实户外运动安全管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四)健全绩效评估

健全和规范健身信息统计,把全民健身内容纳入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分工。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着力加强基层工作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差距,努力推动工作的开展。定期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图解:点击查看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