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1838/2022-04494 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通知
发布机构: 如东县人民政府 文号: 东政发〔2022〕29号
成文日期: 2022-09-30 发布日期: 2022-09-30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县政府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县政府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如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9-30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有关单位和部门:

《如东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政府第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如东县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3日

如东县“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如东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加快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发展体育事业产业”的要求,结合国家、省、市关于体育强国、强省、强市的战略目标,以及健康中国目标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等文件,制定本规划,阐明“十四五”期间全县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作为今后五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第一部分 “十三五”期间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如东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区位优势、良好的体育基础和氛围,吸纳和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竞赛训练工作亮点纷呈,体育产业工作彰显特色。

一、公共体育服务迈上新台阶

如东作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中国风筝之乡(2015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群众体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先后6次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省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突出贡献奖,小洋口旅游度假区被命名为“江苏省风筝放飞基地”。

(一)全民健身设施显著改善。全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体育公园12个(市级命名6个,县级4个,镇级2个)。建成具有5个健身项目的全民健身中心14个,建成多功能运动场10个。各行政村均建成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完成了241个村居体育设施提档升级,每个行政村(社区)按照省定“二类标准”(1场2室1路径),实现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9平方米。

(二)全民健身赛事丰富多彩。相继举办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如东国际风筝会、江苏省风筝精英赛、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江苏省青少年击剑冠军赛、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等国家级、省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如东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组织举办滩涂足球、空竹、帆船、马拉松、骑行等区域精品赛事。自1989年以来如东举办了21届国际、国家和省级风筝大赛,“滩涂放风筝”成为全国知名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全县17个镇区街道均已形成1-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品牌项目。

(三)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全县不断强化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建设,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推动体育社团社会化发展。全县体育社团总数91个,其中县级20个,镇级71个。每个乡镇都成立了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覆盖率达100%。现有晨晚练健身点82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742人,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8个以上,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8人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建成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

二、业余训练工作呈现新格局

(一)抓“体教结合”,形成训练合力。形成以县少体校为龙头,以“县队校办”项目学校为主体,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一条龙”体教结合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箭、击剑6个项目作为“县队校办”项目,共布点10所学校。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7所。射箭项目县队校办校利群小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中国重点射箭运动学校”,输送的体校学生丁倚亮获世界射箭锦标赛冠军。

(二)抓发现培养,选送体育苗子。多年来,始终把体育人才输送列入各镇区年度社会事业重点考核任务,同时以体校业余训练为龙头,抓好各项目日常训练和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做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工作,在体育人才输送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十三五”时期,全县共向省运动队输送5人,向市体校输送69人。

(三)抓组织参赛,提高竞技水平。全县组队参加省县组田径比赛均取得不俗的成绩,2016年获全省第15名(市列第1名),2017年获全省第13名(市列第2名),2018年位列全省第15 名(市列第 1 名),2019年位列全省第17名(市列第1名),2020年位列全省第9名(市列第1名)。参加市三大球类比赛,足球、排球、篮球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三、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全县以体育彩票和体育健身器材制造业为重点,加强“体育+旅游”等市场质态培育、管理和服务。

(一)做好体育彩票业。全县体彩门店总店数85家,其中竞彩店19家。2018-2020年,全县体育彩票年销售额实现连续增长,体彩总销量连续三年突破1亿元。

(二)做大体育用品业。以“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新店镇为龙头,“十三五”末全县健身器材企业中一般纳税人企业共有332家,已形成家用健身器材、专业健身房器材、单位健身房器材三大门类产品,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做精体育旅游业。以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为轴心,打造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竞技竞赛、冒险体验、健康美食等五大类休闲体育旅游品牌。度假区内有27洞国际高尔夫球场;有江苏省第一风筝放飞基地,已成功举办21届国际风筝邀请赛;有自行车漫游道,贯穿整个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2019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称号,小洋口滩涂旅游景区入选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名单。

第二部分 “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从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看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有助于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活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体育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体育产业和地方经济、体育与医疗、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体育事业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的必然要求。

二、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新产业、新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以创新引领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体育开启了新一轮发展黄金期。新技术应用将持续改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的快速崛起,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与健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构建大健康的体育产业新生态。智慧体育将成为体育发展的新方向。

三、从县域体育事业存在问题看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还存在差距。体育健身设施布局不均衡,县城相对完善,乡镇健身设施相对单一,种类不够广泛,分布不均。目前基层特别是乡镇体育管理与服务力量薄弱,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有限,政府包办体育公共服务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回应社会需求。经费投入数量渠道较为局限,科学健身指导能力有待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不足。县级体育社团整体等级不高,3A及以上等级社团数量较少, 4A等级以上仅2个体育社团。人口老龄化严重,县域体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体育事业市场化程度低。体育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不能提供有效服务补充。

二是体育专业人才短缺。“十三五”期间,县体育部门没有进过体育专业人员,体育管理人才少;全县374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别只占0.7%、1.6%,所占比例低。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看,运动项目类占绝大多数,科学锻炼、健身指导型人才稀少,远远满足不了目前老百姓科学锻炼的迫切需要。

三是体教融合任重道远。根据《江苏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2025年实现体教融合的工作机制和模式要求,县域内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参加体育活动兴趣、自主锻炼习惯逐步养成、普遍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5621”计划、“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还需持续改进和发力。校园足球发展滞后,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较少,目前仅17所。

四是体育产业方面,受疫情影响,举办的全国性、国际性体育赛事较少,目前仅有国际风筝邀请赛一项赛事;体育产业规模小、业态单一、辐射能力弱、附加值偏低。全民健身消费发展速度慢、幅度小,缺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体育服务品牌。体育产业体系、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体育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智能化程度低。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核心的体育服务业占比小。

第三部分 “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促进县域体育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断增进体育民生福祉。积极探索符合县域发展的体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与高质量有特色的如东发展相匹配的体育样本。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突出体育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利国利民事业定位,着力解决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响应体育民生诉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以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全面发展和专业培养、项目普及和提高关系,完善体育发展路径,提升体育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制约当前全县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找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融合。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

三、规划思路

遵循群众体育普及规律、青少年体育成长规律、竞技体育竞争规律、体育产业市场规律,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要。在未来五年,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果,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充分,群众体育更加广泛,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以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为重点,以沿海体育休闲旅游带为主线,以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为中心的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产业框架。体育产业成为如东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四、重点工作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如东建设

1.注重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健身健康氛围

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及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着力宣传全民健身、科学锻炼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推广风筝、空竹等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打造风筝、龙舟、空竹、乒乓球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活动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认真落实“体育三下乡”要求,积极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乡镇(街道)一亮点,一村(社区)一特色。推进体医融合发展,扩大国民体质测试工作的便利性和覆盖面,逐步实现国民体质测试向常态化监测的转变。探索体质测试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不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实时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提高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逐步实现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常态化、科学化和实效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3.8%;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探索重点人群“三减三健”干预工作机制。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成为全民健身模范县、全国长寿之乡,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举办好如东县运动会、击剑、足球等常规赛事,打造“一县一品”竞技类品牌赛事,继续做好国际国内风筝比赛。力争体育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体育赛事“体育+”建设。

2.推进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推进智慧化场馆建设,提高场馆设施利用率,鼓励群众健身消费。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居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在城市建设、河道整治、道路建设和老小区改造过程中统筹考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让体育设施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安全、功能区隔前提下,合理利用公园、公共绿地、广场、河边、公路两侧绿化带等建设健身步道、小型球场等休闲健身设施,增加公共体育场地。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健身广场)、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和行政村(社区)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的镇区(街道)村全覆盖。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将“10 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所有镇区。如东县“三河六岸”河道整治及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如东县鹤鸣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各类健身步道超100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县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更加亲民。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面向社会开放。

3.因人因地制宜,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积极实施《江苏省在职人群健身指导纲要》《江苏省老年人科学健身纲要》,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人群体质健康干预,推进体育均等化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体育权益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健身方法和体育器材。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加强职工体育服务,在各行各业开展工间操活动。推动体育智慧云平台建设,探索体医融合、科学健身指导新模式。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供给。

(二)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1.探索学校体育专业化路径,为学生健康成长培根筑本

充分利用教育体育局合二为一的组织优势,实现体教融合。探索建立体校教练员进学校、中小学文化课教师进体校的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体教融合的实效性。开足开齐中小学体育课时,保证阳光大课间活动时间。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规范化水平,把统一化的体育课堂转变成有趣多元、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投身体育运动的兴趣课堂。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的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理利用体育进入中高考科目契机,激发每位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通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对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实施“精准干预”,青少年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优秀率基本达到25%。加强幼儿体育,引导幼儿园、家长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小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全面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覆盖率,基本实现每人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推动适合幼儿体能的快乐体操活动。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

2.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完善选拔竞赛体系

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扩展“县队校办”项目。以“三大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射箭等项目为重点,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继续推进“5621”工程,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一定比例创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园)10所,其中1所省级羽毛球特色学校、1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1和2所省级幼儿篮球幼儿园。发展青少年“三大球”运动。加强“三大球”项目特色学校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培训机构。深化教学训练改革,加大“三大球”体育课时。加快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县足球场地保有量超20片。县教育体育部门指导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统一竞赛标准,规范竞赛组织,建立参赛体校学生注册库,严格体校学生资格审查,合理安排竞赛计划,完善县级青少年竞赛体系。坚持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箭、田径等重点项目竞技水平,巩固传统项目优势,探索足球进校园发展路径,发展海上体育赛事。建立完善中小学生赛事体系,大力支持、开展各体育行业协会进校园活动,鼓励协会融入体教融合改革发展,支持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校园扩大赛事、承接赛事、举办赛事。

3.加大业余体校高标准建设,提高人才输送贡献度

进一步规范体校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拓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渠道,推动体校与市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体校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县队校办”模式在选材中的积极作用,完善青少年体育人才发现与选拔机制。把优秀的运动队办到学校去,充分利用基层学校训练资源,实行体教联手,县校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全县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调整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做好体育选材、招生、输送及业余训练等工作。业余注册体校学生保持80人以上,年向省市输送15人以上。加强体教深度融合,探索竞技体育转型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效益,加强体校学生文化教育的管理,严格执行体校学生文化教育相关制度,切实保障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加强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多途径、全方位提升体校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体校学生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改进体校学生评价制度,把体校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与体校学生评优和教练员、文化课教师的绩效评价、晋职晋升等挂钩。进一步加强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优化科学训练机制,积极输送优秀体校学生。长期密切跟踪本县输送至上级专业运动队青少年体校学生的训练、生活、比赛情况,实现出人才出成绩的完美统一。

(三)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器材生产提质增效、升级换代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融合落实机制,鼓励体育企业积极争取体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和旅游等相关行业政策支持。做好体育专项资金项目筛选、申报等工作,用好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鼓励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协助企业做好体育器材所处生命周期、技术变革对器材的影响、区域市场的需求特征、变化趋势、器材细分行业、替代器械、用户特征、关联企业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体育产业专项调查和全省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引进人才,开发新品,做好体育用品制造转型升级工作,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引导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装备、家庭小型健身器材的研发与制造,加速行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体育产业突破自身发展的新窗口。

2.特色赛事扩大效应、拉动消费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激发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体育消费。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积极申办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重大赛事。以小洋口国际风筝赛事、东湖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为基础,实施“体育+”行动。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打造推广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拓展体育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相结合的联动培训模式,扩大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引导体育消费发展,促进体育赛事活动与经济融合,不断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探索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开展体育赛事、展演等活动,鼓励健身场所延长营业时间。结合新农村建设,建成以开展水上运动、徒步、骑行等项目为主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健康运动产业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打造“最美的户外运动天堂”、全国领先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运动目的地”。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稳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3.彩票销售增点扩网、助力体育发展

进一步规范体彩发行和管理,做好增点扩容工作。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体育彩票制度体系。以扩大体育彩票市场规模为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核心目标,在超市、商圈、影院等人群聚集地,建设体育彩票售卖点,不断扩大体育彩票的销售渠道,力争到2025年体育彩票年均销售总值超亿元。在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规范化体育彩票市场运营的基础上,对体育彩票市场进行有效引导,继续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激发彩票行业活力,加速体育产业发展。

(四)挖掘如东体育特色,促进体育文化健康繁荣发展

1.设计具有如东体育文化的显著标识

以具有如东体育特色的物象,设计具有独特性、识别性、适用性和时代性,兼具使用和审美双重价值,并符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要求的如东体育标识,成为诠释如东体育文化的价值的标志,成为如东体育文化的缩影,以此繁荣体育文化建设、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并成为体育参与者人手喜欢的旅游产品,以此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和扩大自己品牌影响力。

2.挖掘如东体育文化的特有精神

加强传统体育保护发展,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拓宽体育文化宣传途径,营造良好体育文化氛围,大力保护和开发具有如东地方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举办风筝、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节日和运动会。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休闲文化融合。积极利用体育的人员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大力发展体育与旅游、会展、文化休闲等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体育产业创意文化基地。

3.大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

坚持体育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宣传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不断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休闲、养生、传统节庆和地域特色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非遗文化的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富有如东独特底蕴和文化气息、绿色和谐的体育健身中心和目的地。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宣传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每年组织体育文化大讲堂活动,让体育文化深入人心,不断丰富体育文化宣传的内容,提升体育文化宣传的质量。大力挖掘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培育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文化。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体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体育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赛事、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宣传力度,塑造新时期体育形象。

(五)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体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配足配齐体育管理人员

针对县级体育部门的现状,利用建设体育强省契机,在核心指标中增加基层体育服务管理力量配备要求,进一步明确乡镇体育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强化县级体育工作职能和人员配置,加强县级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过打通教育体育局内部管理人才,实现一体化管理,缓解体育管理人才短缺情况。

2.加大指导员队伍引进和培训力度

扩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的覆盖面,织密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管理负责制,加强注册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继续组织为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倡导各地为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必要的健身场地和装备,激励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形成体育惠民服务队伍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做到有人员、有经费、有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加强基层健身团队基本数据统计工作,建立健身团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交流群,通过建立积分奖励制度以及评选最美健身指导员等活动,调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长效性。2025年前,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4.3人。鼓励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进行体育产业相关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体育创新,实现体育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3.定点定向培养引进后备人才

瞄准高校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师、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和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南通大学体育学院以及上海高校的合作,充分利用体育院校人才、科研优势,提升区域体育管理和运动水平。

(六)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释放体育发展潜能,优化体育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性障碍,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发展。引导、示范、扶持体育社会力量通过投资体育设施、兴办实体、赞助活动、资助项目、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体育社会组织分类改革

加快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进程,指导其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综合监管配套体系,激发体育社团活力,促进社团依法规范运作。全力推进体育社团规范化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与群众健身指导。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审批和管理行为。

3.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拓展延伸

鼓励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团体、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协会,关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办好规范合理、覆盖全县、城乡贯通的赛事活动。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快建立创建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体育部门牵头、众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大保障力度,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把维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强化县级体育总会指导、服务、协调功能,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

2.营造良好环境。针对县级体育部门职能弱化的现状,借创建契机,在核心指标中增加基层体育服务管理力量配备要求,强化县级体育工作职能和人员配置,加强县级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3.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乡镇体育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形成体育服务队伍省、市、县、镇、村五级网络体系。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

图解:点击查看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