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1838/2024-02661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其他    通知
发布机构: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东政办发〔2024〕37号
成文日期: 2024-07-16 发布日期: 2024-07-16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16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全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如东县“十四五”向海发展先导区专项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如东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濒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长江,紧靠南通市通州区,与苏、锡、常、沪隔江为邻;北连亚欧大陆桥,处于我国沿海沿江“T”型经济带交汇处,是有名的“中国海鲜之乡”“中国绿色能源之都”“中国温泉之乡”。“十三五”期间,如东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全县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基础

海洋资源优越。如东是海洋资源大县,海域面积达455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8。境内海岸线全长近86千米,约占全省1/11,素有“黄金海岸”之称。零米等深线以上海涂面积达600平方公里。近海内有各种浅水贝壳50余种,常见鱼类100种以上,虾蟹类出名的有红虾、白虾、对虾、金钩虾、梭子蟹和大青蟹等。洋口港是江苏沿海优良的离岸型深水港,2020年,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吕四港作业区纳入一体化发展规划,共同构建江苏新出海口。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建有全国首个风电母港、亚洲最大海上风电群,开发前景广阔。20世纪80年代,如东开辟“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响乐两个特色旅游项目”。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以“海洋”“温泉”为两大特色主题,充分展现“海港、海鲜、海韵、温泉”的南黄海风情。

海洋产业发展特色显著。2020年,如东县海洋经济规模达430亿元左右。如东是海洋渔业大县,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和条斑紫菜生产和出口基地,建有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和刘埠国家一级渔港。洋口港区岸线总长7.1km,包括西太阳沙码头区、金牛码头区和环港码头区,主要为石化、能源运输和临港产业发展服务。2020年,洋口港货物吞吐量700万吨。在LNG能源岛、金光纸业、嘉通能源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带动作用下,洋口港持续推进港口工程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新能源产业项目集聚配套加快,风电产业链不断完善,大力发展LNG清洁能源产业,加快集聚LNG上下游配套产业,通威渔光一体、中天沿海、中天洋口港、华电如东等集中光伏项目均建成并网发电。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稳步发展风电装备制造、光伏配套产业。以港口物流、黄海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专栏1 “十三五”如东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渔业。全县海洋渔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2020年,全县海洋捕捞产量3.8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1.47万吨,养殖面积4.86万公顷。其中,文蛤产量约2.5万吨,占全国60%;文蛤出口4000吨左右,占全国文蛤出口量40%,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区。

海洋交通运输业。洋口港是江苏省沿海不可多得可建30万吨级码头的离岸型深水港,是我国东部地区“外引西进”的理想桥头堡。2018年,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2019年,洋口港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至2020年底,洋口港已建成LNG码头、液化品码头、通用码头、石化码头等6个泊位。

海洋新能源产业。截至2020年底,如东海上风电装机192.8万千瓦,占全县电力装机61.9%,占南通市海上风电装机87.6%,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在全国沿海各县区处于领先地位;光伏装机达25.1万千瓦,占全县装机总容量8.1%。“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首个渔光互补项目:通威渔光互补项目。同时,如东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大力发展LNG清洁能源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如东风电装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海力风电钢结构制造等本土企业产品占全国海上风电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光伏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2020年,中天科技集团如东电气有限公司、南通强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鹏能实业有限公司等光伏组件生产及配套产品制造企业全年实现应税销售2.45亿元。

海洋现代服务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业快速发展,洋口港现代物流园成功创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获评“中国温泉之乡”。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初步形成。2020年如东县涉海单位名录库认定涉海单位602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海洋旅游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涉海单位数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3.4%、22.4%、15%和7.5%。从空间分布来看,涉海单位覆盖全县各个行政区,其中,掘港街道、城中街道及如东经济开发区所在的中心城区,以及沿海的长沙镇、洋口镇、大豫镇、丰利镇数量较多,分别占21%、15%、13%、10%和7%。

涉海载体集聚效应凸显。2016年底,如东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包括风电技术研发、风电场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勘察设计、防腐材料、海洋环境保护、大型设备物流等在内的风电全产业体系。如东中天科技产业园初具规模,洋口港临港工业区重特大项目先后落户,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洋口化学工业园通过省政府化工园区认定,获批国家火炬高分子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深远海立体观测、监测、探测系统关键装备研发及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电气风电如东有限公司、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相继落户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在陆海风电运维培训基地及数据处理中心、海上风电运维中心、风机控制系统组装基地和海上风电资源开发等方面配套合作不断深入,风电产业链不断完善。

海洋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洋口港交通设施持续改善,接卸能力换挡提速。通洋高速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稳步挺进。如东县小洋口(洋口镇)综合下海通道与作业场地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东县小洋口(洋口镇)重装设备成套基地工程建成并投产。刘埠一级渔港建成并投入使用,相关配套设施陆续完善。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海之城项目立项开工。全县不断加强酒店、景区建设,提高海洋旅游接待能力,构建如东海洋旅游新格局。沿海滩涂围垦有序开展,完成滩涂蓄水养殖围垦5000多亩。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坚持陆海统筹、湾(滩)区统筹、整体联动、河海共治,为维护海洋健康、实现海洋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开展浒苔绿潮早期防控试验工作和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探索建立紫菜生态化养殖新工艺、新方法,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利用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完成修复海岸线17.8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35%。完成湿地修复1066亩,滨海湿地保护率60%。开展海洋增殖放流活动,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开展小洋口国家级海洋公园等生态红线区紫菜养殖清退工作,维护海洋生态整体向好发展。

(二)存在问题

如东县海洋经济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在“十四五”期间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间。一是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海洋渔业粗放低效。海洋捕捞以近海捕捞为主,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近海捕捞难以为继。传统的紫菜养殖业已不适应日益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要求,面临发展困境。海洋旅游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发展相对较慢。二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风电产业蓬勃发展,但大都集中在塔筒制造、叶片制造等相对低端的产业,大功率风机主机自主研发制造能力较弱,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三是海洋相关专业人才短缺。如东县现有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吸引高端海洋产业及高端海洋专业人才落户。人口外流严重,各产业人才断层严重,人才梯队难以为继。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承压。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传统渔业养殖行为和紫菜养殖、高耗能高污染的临海工业、高密度高强度的风电施工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海洋生物资源衰减状况未见大的改观。五是县级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尚未建立,各海洋产业经济核算研究有待开展。

(三)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充满崭新机遇,又伴随严峻挑战。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全球“蓝色经济”崛起迸发巨大能量,主要涉海国家对海洋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共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成为国际共识;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加速向亚太转移,以航运服务、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贸易为核心的海洋产业已成为中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海洋新材料、深海矿产等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全球海洋开发正加速由近岸浅水向深海大洋拓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国内看,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给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带来机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和消费方式加快转型,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改革的深入,为促进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不仅有助于提升海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空间;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从产业发展角度,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这些产业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海洋产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如东位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区,是江苏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点区域,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能级上参与和融入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塑造、创新链创建,拓展发展新空间。

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贸易成本持续升高,海洋经济外部输入型风险加剧,全球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全球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全球科技制高点和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海洋科技面临“卡脖子”风险。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重要阶段,对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协调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海洋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如东面临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困难和挑战。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增加海洋碳汇、减少碳排放等要求,给传统产业转型及承接国际及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溢出的企业落地带来空间、能耗、排放等指标的制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从国家层面提出要持续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蓝色海湾整治,严格控制陆域入海污染,海洋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逐渐增加,最严格的环境管控和治理手段及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成为如东海洋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发展新格局,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充分发挥如东“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港口引领优势、产业集群优势、空间承载优势,以海洋经济绿色集约发展为导向,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着力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具有如东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方位实现如东向海发展大跨越,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助推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兴海,着力推动本地特色海洋产业适用技术和海洋领域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坚持引企、引智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瞄准创新要素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让等关键环节集中发力,努力破解海洋技术应用瓶颈,助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陆海统筹,梯次推进,统筹海陆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海洋经济辐射带动力,提升陆地资源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实现陆海经济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牢守海洋生态红线,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近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修复。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继续推进海上风电建设,积极推动海上光伏应用,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重大机遇,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要素,加快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创新链、服务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坚持人海和谐,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充分调动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升海洋在改善居民就业与提高生活品质中的作用。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和优化海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实现全民共享海洋发展成果。

(三)发展定位

根据如东县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和形势任务,紧扣“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如东县海洋经济发展定位为: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

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按照江苏省、南通市在“十四五”期间实施“向海发展战略”的要求,依靠如东海洋大县的资源禀赋基础、雄厚的产业发展实力、坚实的载体平台优势,统筹海洋保护与开发,打造如东为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加强港口码头带动能力,打造向海发展功能保障先导区;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打造向海发展动能转换先导区;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打造向海发展创新驱动先导区;构建现代滨海城镇体系,打造向海发展宜居乐活先导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体系,打造向海发展蓝色文明先导区。

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风电产业园、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有序开发滩涂光伏、沿海渔光互补光伏。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依托风电、光伏发电资源发展新能源制氢,加速能源结构低碳化。以洋口港能源岛建设为抓手,打造天然气储输运销基地。逐步形成以液化天然气、风电为主,以光伏、氢能等为补充的多领域绿色能源产业格局。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海洋经济力求实现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海洋科技创新更趋活跃,海洋生态魅力更加彰显,全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海洋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涉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

海洋经济更具活力。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海洋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能,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持续增强。

海洋科技创新更具动力。海洋高新技术加快发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有所突破,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海洋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海洋科技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涉海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2%。

海洋生态建设更具魅力。全面践行海上“两山”理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管控,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标。海洋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碳汇能力大幅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海洋综合管理更具效力。全面推进智慧海洋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统计、核算、监测评估等机制,提升海洋经济调控与公共服务能力。将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一思想,协调联动,推进海洋经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望至203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域协同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整体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取得较大成果,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海洋经济治理能力全面提升,高水平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

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经济活力

海洋生产总值(亿元)

430

640

预期性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快于全县GDP增速1—2个百分点。

预期性

全县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

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20

2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涉海规上工业企业

研发经费占比(%)

/

≥2

预期性

绿色发展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192.8

600

预期性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

≥35

≥35

约束性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

78.3

达到南通市

下达指标

约束性

开放合作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700

1400

预期性

三、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根据海洋资源禀赋、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布局,有序发展”,调整优化全县海洋经济布局,聚力做大做强重点空间板块,不断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全力打造“一带驱动、两核引领、三区协同”的海洋经济空间总体发展格局。

(一)一带驱动

沿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是如东落实向海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按照“整体有序、东西联动、差异发展”的原则,依托G328、海洋铁路、洋吕铁路等沿海交通干线构成的综合交通廊道,串联长沙镇(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洋口镇(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等多个临海重要节点,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特色海洋渔业聚集区、滨海旅游胜地、沿海创新长廊,形成“一带串联、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强与通州湾及上海等地的互联互通,引导全县海洋重点产业项目向沿海集聚。

(二)两核引领

港产城联动主核:由如东县城、长沙镇构成。是实现港城联动,建成能源与海港门户,成为高质量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依托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发挥洋口港港口引领带动作用和资源配套优势,加强港口与县城及周边地区交通联系与产业互动,将港、城连为一体,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优化各板块的产业发展与功能配套,促进洋口港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海洋生态保护联动推进,形成“以港兴城”和“以城促港”的互动发力局面。

海洋现代服务次核:栟茶镇是如东县域西部的公共服务、旅游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地,洋口镇是西部次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西部沿海开发主阵地及重要旅游目的地。以栟茶镇、洋口镇为核心,带动丰利镇、河口镇,依托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栟茶古镇、洋口国家中心渔港、洋口镇(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刘埠一级渔港、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等,重点完善高端产业、文旅休闲等功能,重点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业、休闲海洋渔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建设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彰显、人文活力迸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片区,带动如东西部跨越发展,与县城实现协同发展。

(三)三区协同

近海海洋经济发展区:根据如东海域现状及相关规划,科学选划渔业用海区、海洋交通运输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等,使其发挥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沿海海洋经济发展区:包括洋口镇(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栟茶镇、丰利镇、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大豫镇、洋口港,是如东落实向海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

腹地海洋经济拓展区:坚持陆海统筹,强化全域海洋意识,发挥如东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海洋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

四、加快构建具有如东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结合如东县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如东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并进。海洋优势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发展不够充分的海洋产业要尽快强链补链,丰富产品门类,创新业态,做大产业规模;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力度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应用场景拓展,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相关产业迅速突破。

(一)着力发展特色凸显的现代海洋渔业

构建现代渔业发展体系。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和海洋渔业发展基础,聚焦文蛤、南美白对虾养殖,加快推进如东食品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园区承载能级,重点向冻品定制化、休闲食品品牌化、海洋生物高值化方向发展,推进滨海绿色养殖、现代装备养殖、高科技养殖、饲料及药物加工、冷链物流集散、海洋休闲渔业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海产品深加工产业水平。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加快开发海产品精深加工的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大幅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的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海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安全控制技术水平。

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聚焦海洋渔业装备化、绿色化、智能化、休闲化,引导发展绿色生态健康渔业,加快发展海洋碳汇渔业,建设以碳汇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利用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刘埠国家一级渔港经济区等载体,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工厂化、智能化水产养殖,充分结合海上风电与海水养殖,开展立体生态牧渔,推广海水健康养殖。

加快建设现代渔港。加强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和刘埠国家一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渔港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渔港产业多样化。同时,深入挖掘渔业文化,以人文渔港、景观渔港、主题渔港为核心,打造生产功能集成、资源要素集聚、产业链延伸的渔港经济区。

(二)大力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

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加快控制系统、成套装备、系统集成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发展,构建关键零部件、装备本体、集成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以资源带投资,以投资促产业,以产业推转型”的发展思路,通过风电场的有序开发建设,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条,积极推动海力风电、海装风电、上海电气、重通叶片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突破超长风电叶片、高强度齿轮箱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能力,增强运维能力建设。加快“能源岛”配套建设,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LNG接卸基地、供应基地、储备基地和销售中心。同时,依托能源岛培育与之相配套的LNG装备产业链(LNG储运装备、冷能利用与调峰电厂等)。推进高效电池片、大尺寸组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推动沿海光伏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

推进涉海材料制造业创新发展:依托如东高分子新材料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大力促进高分子材料多元化发展。构建高技术、高附加值、多层次的钢铁产业链,打造以特种钢铁为重点的沿海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造纸工业精品化、高端化发展,通州湾示范区和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特色化工新材料、合成橡胶、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产业,打造大通州湾石化新空间。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加快完善化纤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再生修复材料等领域产业链,建设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基地。谋划推进洋口港纳米新材料产业园等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锂电子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等。

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突破发展。瞄准国际前沿水平,以产品高端化、企业集聚化、产业链条化、区域特色化为主线,积极拓展海洋生物产业链。聚焦鱼油提炼、贝藻生物萃取、海洋生物基因技术突破等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海洋鱼贝、微藻类大宗低值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研发、试验及应用推广。积极探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模式,依托现有生物医药园区,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实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建设集科研、孵化中试、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聚力做强安全高效的海洋绿色能源产业

打造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示范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为抓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探索“新能源+储能”“新能源+制氢”等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园区试点规划建设,推动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综合运用,提高绿电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加快建设零碳园区。

打造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按照“近海为主、远海示范”的原则,全力推进近海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稳妥开展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建设。“十四五”末,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科学推进符合条件的风电机组延寿工作,对运行期满15年或补贴期满的老旧风机进行“以大换小”升级改造。加快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建设,实现覆盖全沿海地区和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维护、升压站维护、塔筒基础维护、海缆维护等“一站式”运维服务。建设风电科技研发、风电设备检测、风电智慧大数据三中心。

打造全球LNG重要集散地。以洋口港纳入《全国沿海和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为契机,稳步推进中石油、国信等重大LNG项目,延伸LNG产业链。建设国家级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市场(交易)中心,将阳光岛建成具备2000万-3000万吨LNG接卸、仓储、气化、保税、转运能力的LNG能源岛。加快推动全省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发展冷能利用、分布式能源、燃气发电、液氢生产、设备制造等产业,打造LNG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配合开展滩涂光伏摸排及规划工作,推动条件较好的项目纳入实施库。有序开发滩涂光伏、沿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整合资源实现光伏集约开发。优化推进“光伏+”基地化开发,建设“光伏+”综合利用基地,鼓励推广“光伏+”生态旅游、光伏特色小镇,促进光伏与农业、渔业等多种产业有机融合,扩展集中式光伏发电发展空间。

提升氢能供应能力。探索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依托海上风电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绿氢生产基地”与“氢能关键装备基地”,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耦合制氢、数字化智慧加氢站及油氢综合能源站、新能源与氢能综合能源碳中和服务等项目加大投入,探索将风电、光伏制氢项目与液氢产线纳入UNDP和APEC氢能示范项目。开展示范工程建设,稳慎论证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应用;积极培育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融入南通市氢能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依托洋口港地区丰富的绿氢资源和LNG冷能资源,建设规模不低于10吨/天的液氢工厂,通过洋口港便捷的交通物流,给长三角集中用能地区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氢能资源。

(四)大力发展江海联动的海洋交通运输业

提升港口功能布局。强化洋口作业区临港产业服务功能。全面建成4座LNG接收站,2025年提升LNG接卸规模至2000万吨以上,打造国家级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及销售交易集散中心。发展石化、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将洋口作业区打造成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海工业港。在发展临港工业、转运大宗散货杂货的基础上,发展LNG冷能发电、制冰、制氢、燃气发电等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分布式能源、LNG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延伸项目。远期发展重点主要是推进金融、保险、期货、商务咨询、贸易、法律、科研等生产服务业发展。加强洋口作业区物流服务功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三通”的交通条件和腹地纵深广阔的优势,加快完善洋口作业区与长江中上游腹地之间的集疏运系统,推进江海联动;加强洋口作业区与内河港口和物流场站合作,提升大宗物资、集装箱海运能力;以港口开发为基础,以物流链条为纽带,实现港口与工业、贸易、园区开发联动,带动航运、贸易、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洋口作业区LNG等液化品为主的物流体系,发展冷链、化工等专业物流,增强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到2025年,洋口作业区年吞吐能力力争达到3000万吨,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出海口和大宗散杂货转运港,不断凸显“东方深水大港”的品牌效应。

加快港口开发建设。积极融入全市沿海港口规划“一张图”,依托大通州湾港区,打造江海组合强港,洋口作业区包括西太阳沙码头区、金牛码头区和环港码头区,主要为石化、能源运输和临港产业服务。西太阳沙码头区以LNG、油品及液体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部分散杂货运输。金牛码头区将主要以服务后方临港产业所需各类物资运输为主,环港码头区主要发展中小型泊位。

完善港口设施配套。按照“强化通道、通海达港、优化网络、提升等级”的基本思路,加快内河航道、内河港区、航道末端设施等江海联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第二通道”建设,大力提升港口能级。开展洋口港铁路专支线规划研究,建设连接洋口港临港工业区的疏港铁路,形成以铁水联运为特色的铁路货运体系。深化智慧港口建设,完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规划建设港口岸电、安全、环保、救助等配套设施,健全港口支持保障系统。

深化港口协同发展。围绕全市打造“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最便捷经济出海口的目标定位,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力争5年内新增2~3条国内或国际航线,积极承接上海港大宗散货外溢效应,接纳大型船舶,承担LNG、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铁矿石、煤炭等大宗散杂货中转和内外贸集装箱运输任务,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出海口和大宗散杂货转运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补充、上海产业转移重要目的地。大力提升国际货物中转、集拼业务,谋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跨境贸易中心等平台。围绕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强港口定位衔接,错位发展。积极提升临近港口协同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洋口港“港口作业区+临港开发园区”前港后产配套水平。探索开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吸引跨国航运公司区域性经济总部落户如东,有效提升要素聚集和货源配置能力。

打造绿色港口。大力推进港口集疏运系统绿色升级,鼓励港口作业机械、港内车辆和拖轮等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港口清洁能源利用。推广洋口作业区节能环保技术,鼓励“散改集”等绿色运输方式,加强港口集装箱卡车清洁化改造工作。完善洋口作业区LNG储罐、安全设施等检测和日常管控制度。建立洋口作业区危货监管平台,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健全洋口作业区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体系,提升海上溢油等应急处置能力。

(五)大力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

发展江海特色旅游业。充分挖掘如东独特的滩涂资源与盐运文化资源,做足做好“海洋”文章,凸显海盐文化特色,传承盐垦文化底蕴,打造盐垦文化景观带。以原范公堤为纽带,结合滨海景观路建设串联栟茶镇、大豫镇等主要文化节点,展现沿海独特大地机理、盐垦文化,构建张謇盐垦文化体系和沿海盐运文化体系。聚焦“海之城”、金蛤岛片区、小洋口国际温泉度假城、栟茶古镇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文化、海鲜餐饮、科普教育、乡村休闲、湿地娱乐、生态野趣、拓展运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依托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充分利用风电、海堤等特色景观资源,发展滨海观光、农渔文化体验等农业休闲业态。依托抹香鲸海洋文化主题乐园、海洋水族馆等项目和如东海岸文化旅游风景廊道等载体,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创产品、海洋动漫衍生品产业链条,提升如东旅游品牌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海洋信息服务业。以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突破点,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航运、交易、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建设“数字海洋”,重点发展海洋信息获取、采集、加工、传输、处理和咨询服务为产业链的海洋信息服务业。着力推动海洋信息采集立体化、传输一体化、处理与呈现智能化、管控全过程可视化。积极发展智能船、海洋遥感等海上态势感知手段和关键技术。

探索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银行金融机构设立海洋金融事业部,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在建船舶抵押贷款等涉海抵押贷款业务,引导融资担保公司为涉海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风电装备、海洋节能环保等新兴融资租赁市场。引导保险机构探索开展船舶、渔业、航运、滨海旅游等保险业务。

专栏2 如东“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挥如东“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优势,推进港口功能提升、岸线利用优化、配套设施完善,强化港口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港口对城市的引领作用,提升新出海口现代航运和江海联运服务功能,为打造向海发展功能保障先导区和加快如东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提供重要支撑。

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全县沿海风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LNG 等清洁能源产业,高水平打造沿海综合能源保供基地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海洋绿色智造产业。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如东沿海丰富的生物资源,加快推进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产业化。

海洋现代服务业。深入挖掘文旅资源,重点发展彰显南通江海特色的滨海文化旅游业,打造南黄海最美海岸带,培育“踩文蛤、吃海鲜、泡温泉、游古镇”的海岸旅游休闲度假方式,打造滨海休闲游憩长廊。

现代海洋渔业。积极发展休闲海洋渔业,推动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刘埠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集海洋与渔业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渔港。做实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建设以碳汇渔业为主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发展工厂化、智能化水产养殖,充分结合海上风电与海水养殖,开展立体生态牧渔,推广海水健康养殖。

五、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筑海洋经济创新体系,打造向海发展创新驱动先导区,为如东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强劲创新动能。

(一)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国家级科创载体。推动如东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园核心区能级。着力引进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项目,创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展总部经济、电商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培育一批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机构,建成长三角沿海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打造省级科技产业园。支持如东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省级科技产业园。加强海上风电、生命安防用品和高分子材料三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气、电、热、冷、氢能联供产业基地,支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推进LNG装备产业园、纤维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支持如东经济开发区推进新宇科技创业园、江东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支持沿海经济开发区推进半导体电子化学品产业园、风电装备产业园建设;支持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推进如东食品科技产业园、刘埠渔港经济区等特色园区建设。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创业园区载体能级。

培育沿海创新长廊。充分利用洋口港、洋口镇、栟茶镇、大豫镇等沿海镇区特色产业优势,打造沿海创新长廊,营造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平台,汇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产业,连片构建如东沿海科创体系。以超常规举措塑造如东沿海地区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创新生态优势,为如东向海发展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强化海洋科技型企业主体作用。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大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现有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涉海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围绕海洋优势产业培育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创新中心。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贯通工程,引导各类要素向海洋经济领域企业集聚,支持本县企业牵头组建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

(二)加快海洋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聚焦“卡脖子”关键环节,大力引进海洋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研究院等创新资源,建立国际国内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浮式风电、高效光伏、LNG装备制造、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开展示范应用。围绕海洋传统产业能级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需求,重点突破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海洋资源与能源开发、海港与海洋工程、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关键技术,全面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支撑海洋强省建设。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建设,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包和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系统,组建科技成果交易服务超市,打造集聚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超市平台。大力实施海洋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高价值涉海专利培育行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针对行业共性个性难题和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建立“定向服务、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的研发转化机制。

(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推动海洋人才引育。充分了解所需海洋人才,发布海洋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需求目录,引进海洋高层次人才和海洋科技发展急需人才,培养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寻求建立开放的海洋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海洋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平台,与长三角地区优秀涉海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不同的创新力量进行深度学习与互惠互补。优化实施“扶海英才计划”,引进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推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创二代能力培养”“青年人才成长”“蓝领人才培育”“青年人才托举”等系列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培,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六、加快构建绿色集约的海洋生态文明新样板

牢固树立生态用海理念,大力构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格局,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加速海洋“碳汇”建设。充分利用如东沿海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发挥绿色能源、滩涂湿地和海洋生物资源在降碳固碳方面的功能作用,大力推进海洋碳汇建设,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和蓝色碳汇功能区。优化调整海洋产业能耗结构,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海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有效衔接,倒逼海洋传统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加强深海海域生态开发和利用,推动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转移,合理控制养殖规模。推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快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探索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明确各类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化情况,为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并规范海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各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制定有利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海洋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培育和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如海洋生态旅游、海洋环保产业、海洋渔业等,为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产业支撑。建立海洋生态产品项目库,引导优质、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发海洋生态物质产品、服务产品和文化产品,促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先试。

(二)统筹陆海污染综合防治

强化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按照“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严格控制入海河流排污总量。制定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基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基本实现沿海陆域、近岸海域、河口附近海域的污染排放控制,建立海洋环境容量“以海定陆”的保护模式,严格控制全县重点入海河流和重点排海企业入海污染物排海总量。

强化陆海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全面开展陆源入海污染物调查。巩固如泰运河、栟茶运河、掘苴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大对尚未达标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河口生态湿地,提升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县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污水处理达相应标准后排海。

完善海上污染源防治。持续推进船舶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船舶污染物的岸上监管。加强船舶修造厂和码头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工作,不断增强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能力。加大船舶使用岸电推广力度,提高全港岸电使用率,降低港口污染排放,推动港口绿色发展。提升渔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污染防控,科学规划海水养殖区域,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加强养殖废水排放监控、禁止养殖废水直接排放。扎实推进渔港综合管理,落实渔港防污措施,做好渔港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工作。

(三)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实施近海沿岸生态修复。开展岸线修复整治与生态建设,促进海岸线自然化、绿植化、生态化,拓展公众亲水岸线、改善海岸景观,提升海岸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2025年底,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加强对滨海侵蚀性岸线生态整治修复。逐步拆除近岸线养殖,严格禁止在受保护岸线区域进行生产活动,恢复部分人工岸线的自然生态功能。重点加快洋口作业区沿海亲海岸线建设。

加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加强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监测,通过修筑生态岸线、建设浅滩湿地、退渔(田)还湿、退养还滩、退围还海、种植耐盐植物等措施构建生态缓冲带,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推动小洋口段、洋口港-东凌段美丽海湾建设,推动小洋口、丰利-东凌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海岸带绿化、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水质污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重建、生物资源养护和景观提升等措施,推进美丽海湾综合治理。推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小洋口勺嘴鹬世界珍稀鸟类自然湿地保护区、如东文蛤、大竹蛏、西施舌等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小洋口国家级海洋自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继续坚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的碳汇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

七、加快构建开放融合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准确把握“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全方位拓展海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开放融合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高能级沿海园区

强化园区沿海发展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激活改革活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打造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轻工造纸及现代物流等产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学药、植保化工、化工新材料、海上风电等产业。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生态观光、运动休闲、会议会展等产业。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农渔业、食品科技产业、全域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全面对接服务上海大都市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融入上海产业链分工,积极推动“飞地经济”发展,积极引进上海港务企业参与如东港口建设,搭建港口基础设施对接平台,推进洋口港与上海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实现港口“建运管”全方位对接。

强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动。积极承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资源集聚和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与苏州、无锡、常州等内河港物流联系,拓展通州湾集装箱集疏运网络,更高水平融入长江经济带集装箱运输、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江海物资转运三大港航物流体系,形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最近、最快、最优的出海新通道。

(三)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效益

持续扩大招引力度,依托洋口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等载体,积极鼓励和吸引内外资投向海洋现代物流、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争取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等跨国公司设立战略投资项目、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建立生产制造基地、物流配送基地、财务结算中心等,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稳步提升外贸质量,充分利用洋口港一类口岸开放的有利契机,做好口岸开放的协调和服务。统筹海关、国检、海事等部门,促进通关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空间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战略机遇,积极开展海洋经济合作,推动一批海洋领域优势产能“抱团出海”。探索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开展海洋科技研发合作,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鼓励涉海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布局和投资,促进海洋加工制造、海洋资源利用等产业境外集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式走出去。

八、加快构建完善高效的海洋经济综合支撑体系

不断强化海洋公共服务保障,加强海洋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提供坚定支撑。

(一)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保障

深化“智慧海洋”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采集网、数据传输网与工作管理网,整合已建或在建的数据采集终端,扩建远程视频监控点、生态浮标、船载式海流测定仪等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设备。打造智慧海洋综合服务系统,建立一体化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打造海洋环境智慧监测与评价系统、海洋环境智慧预报系统、智慧经济监测评估系统、海洋资源一张图管理系统、海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对海洋安全、综合管理、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生态文明、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等的有效支撑。

完善海洋经济调查监测体系。完善全县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库,并定期维护更新,掌握海洋经济“家底”。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和核算制度,定期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积极推进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建立常态化海洋经济运行监测数据管理、发布、共享机制,提升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能力。

完善海洋经济配套政策体系。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性资金来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加大对重大海洋产业项目、涉海基础设施、海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海洋产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加强金融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业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机构,组建具有海洋产业特色的金融服务中心,提供创新型涉海金融服务产品,重点支持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以及智慧海洋工程建设。

完善海洋经济宣传教育体系。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海洋重大政策法规和规划、重要科技成果、重要会议活动、重点项目以及重要海洋活动,及时报道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依托中国航海日、世界海洋日、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要涉海节日,创新海洋活动类型,创建具有如东特色的海洋主题宣传品牌。持续推进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

(二)增强海洋基础设施保障

优化完善涉海集疏运网络。以融入南通新机场和大通州湾集疏运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洋通高速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如东联系新机场的专用快速通道。加快洋吕铁路建设,开展如通苏湖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启动快速干线规划和实施,重点推进S222如东段、启扬高速公路如东互通至如东城区连接线等线路。持续完善港口、公路、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等重要节点与干线路网的衔接,建设“江海互通、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防洪(潮)除涝体系建设。加快洋口外闸枢纽加固改造工程,实施掘苴河闸、东安闸除险工程和小洋口闸大修工程。开展栟茶运河入海口、如泰运河入海口综合整治,着力提升全县防洪除涝水平。推动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黄海堤防逐步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和刘埠国家一级渔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渔港整治维护、渔港配套设施完善、渔港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渔港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渔港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相关部门管理责任,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科学统筹渔港运营和维护管理,提升公共配套设施。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升级,强化远洋和深海生产作业能力。

强化海洋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完善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网,建设如东沿海岸基气象观测站、海上风电升压平台自动气象站、海洋站等为主要手段的海洋气象监测网,有效监测近海的灾害性天气。建立健全海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防范。加强对渔民、海上作业人员等的海洋气象灾害防御的培训和管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九、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统筹组织协调

加强党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引导全县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中重大决策的执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重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形成全县协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发挥政府的调控指导作用,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要求,进一步研究细化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重点谋划推动实施一批引领功能强、推动作用大的涉海项目,形成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优化项目结构,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项目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设立海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相关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创新能力平台建设等。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确保海洋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技术保障,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完善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在体制创新、政策措施、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更多支持。出台向海发展先导区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文件,支持各部门围绕海洋产业、科技、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制定相关专项政策。完善财政政策,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完善金融政策,推动涉海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发布相关信息和政策法规解读,定期公布规划实施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强化规划影响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和推广海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展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潜力,激发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附图:1.如东区位图

2.规划范围图

3.涉海企业分布图

4.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图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解:点击查看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