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1838/2022-05331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通知
发布机构: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东政办发〔2022〕102号
成文日期: 2022-12-08 发布日期: 2022-12-0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09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已经十八届县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8日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四五”时期是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重要性的凸显期,是如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加快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步伐,实现“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如东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1-2035)》、《国家“十四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和《如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如东县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十四五”如东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的重要依据。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如东粮食工作成效显著,现代化粮食仓储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调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粮食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为“十三五”如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如东县精心培育千亩优质粮示范种植基地、万亩优质粮产销示范基地,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8.03万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积极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进粮食购销。2020年,全县收购粮食35.46万吨,销售粮食33.78万吨,农民直接增收2800多万元。不断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对上级下达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全面落实。以县城大型超市、各镇区放心粮店和粮食储备库(站)点为依托设立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7个,“放心粮店”50家;以规模粮食加工企业为依托设立应急加工点5个(其中大米加工点3个,面粉加工点1个,食用油加工点1个),国家级放心粮油加工示范企业7家,可日加工大米1000吨、面粉200吨,食用油100吨,日供应面粉120吨,大米700吨。粮食监测与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粮食产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如东县粮食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持续提升。到2020年,拥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拥有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8家,民营粮食企业23家。粮油加工企业23家,其中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6家。全县纳入应税销售统计粮油加工企业28家,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5000吨,粮食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年销售额39.23亿元。

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从2017~2019年,如东连续三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投资总额10329万元。通过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项目,推进品种优质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增加了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推进优粮优价,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粮食产业品牌建设不断强化。“十三五”期间,积极培育国内知名的高端精品粮食产品品牌。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做大、品牌做响”为目标,充分发挥品牌的牵头作用,打造大米加工龙头载体,加大市场推介力度,使如东“好米”成为“名米”。大力推广“如东大米”、“金太阳”食用油、“江海”牌超级面粉等粮食品牌,“如东大米”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被授予江苏大米十大区域品牌。“江海”牌面粉荣获了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

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健全。“十三五”期间,如东县切实履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立体推进“粮安工程”建设,全县社会有效仓容38.5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仓容20.25万吨,已成为我县粮食储备体系的核心,形成以1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3个仓容2.5万吨以上的中心库、4个仓容1万吨以上的骨干库、5个仓容5000吨以上的收纳库、11个仓容5000吨以下的临时收购点为基本骨架的粮食流通仓储物流设施网络;大力实施“四合一”粮食仓储新技术,积极推广收储可视化信息系统,常态化开展“四无粮仓”活动,全县粮食“四散化率”达到100%。

“十三五”期间我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东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不足。一是仓储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库点分散、仓储能力体量小、陈仓破败、仓容紧缺的矛盾严重影响粮食储备、供求调控和市场稳定。二是粮食科技和服务能力还不高。在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信息化体系尤其是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物资储备设施有待建设完善。建设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设施,理顺物资储备管理职能,确保应急救灾物资“收得进、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建设。四是专业人才紧缺影响可持续发展。全县粮食系统人才结构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特征:年龄偏大的多,年轻人才偏少;学历程度低的多,高学历的偏少;技能等级低的多,技能等级高的少。尤其粮食专业人员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从业人员“青黄不接”现象突出,人才储备存在滞后和断层,已经威胁到如东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的可持续和现代化发展要求。

(二)基本形势

从国内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面临新挑战和新任务。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粮食刚性需求与资源缺乏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二是结构矛盾突出。从我国的粮食品种结构看,稻谷产大于需,仓储稻谷有待消化;小麦产需平衡有余,但专用优质小麦供给不足,每年均需进口;玉米产需长期趋紧,逐渐无法自给自足;大豆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80%,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产销区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生产压力持续向粮食主产区集中。从品质质量看,我国粮食生产始终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提高复种指数、使用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尽管提高了单产水平,但同时也造成粮食的品质不高的问题患。三是粮食比较效益不足,种粮积极性下降。三大主粮收购政策的调整,加上亩均成本缓慢上升,导致农民种粮收益明显下降。种粮比较优势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明确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从区域看,一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对如东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提出了新要求。随着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居民由生活消费向品质消费和品牌消费转变。目前长三角地区粮食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与不断扩张和升级的消费需求仍然不匹配,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品质总体不高,优质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偏少,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对长三角地区粮食供给和流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十四五”期间江苏对粮食储备和物质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江苏省《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围绕“循环链条”、“循环通道”、“循环保障”高标准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另外,“十四五”期间江苏粮食消费已由需求总量增加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已经进入提档升级阶段。在产品种类上,消费者更加偏好多样化、个性化;在质量要求上,消费者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在供给服务上,消费者更加追求便捷化、精细化。这要求如东粮食产业适应新要求、新目标进行调整升级。三是南通粮食转型进入新时期。“十四五”时期南通粮食和物资储备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南通要积极发挥江海门户、南北枢纽功能和沿海港口群优势,畅通粮食物流,在确保全市有效供给的同时,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为如东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提出新机遇。

从如东看,“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如东粮食产业面对着周边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全方位的竞争合作,亟待跨区域的再度分工。如东县是江苏省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亟需抓住“十四五”政策保障、战略叠加、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等多重优势,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品牌效应亟待凸显。如东粮食产业综合实力与苏南发达县市存在差距,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全域高铁网贯通导致流通效率大幅提升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整合如东粮食品牌资源,提出新的挑战。三是人员结构亟待优化。如东粮食系统存在人员队伍老化、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加之后续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经营人才缺乏、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十分突出,不利于如东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变化。如东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科学研判发展趋势特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在更高起点上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的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高质量”“双循环”两个关键,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充分发挥收储流通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创优创响粮油品牌,全面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为如东勇当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坚实的粮食和物资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安全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监管服务作用,健全粮食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时刻筑牢粮食产业与物资储备安全防线。聚焦粮食和物资领域的风险挑战,着力提升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与物资储备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

突出优势,错位发展。依托如东区位特点、粮食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做足如东粮食产品特色、放大如东粮食品牌优势,形成有特色、有品质、有竞争力的错位发展框架。用足用好“如东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资源优势,推动“多种粮”向“种好粮”转变,提升如东粮食品牌竞争力。

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以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为目标,更加突出资源节约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主动对接粮食和物资领域高新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推动仓储、加工、物流等环节绿色集约技术应用,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双向循环,开放发展。着眼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如东县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统筹用好区域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建设开放型粮食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产量储备足、加工能力强、流通效率高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如东县委县政府“十四五”发展决策部署,聚焦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稳粮保供,全面建成高水平收储供给体系、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高效率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国有粮食企业完好标准仓容达到24万吨,粮食储备规模落实率达到100%,“如东大米”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授权企业数达到10家,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高效率物资储备保障基本建立。

——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到2025年,粮食生产面积保持稳定,粮食安全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1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保持100万吨以上,国有粮食企业年粮食购销总量25万吨以上。粮食储备规模落实率达到100%。粮食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稻谷1500吨/天,小麦200吨/天;优化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应急供应网点达到20个,实现2小时应急响应全覆盖。

——粮食仓储物流效能大幅优化。推进仓储设施设备现代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精准化、物流网络智慧化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至2025年,全县新建国有粮食企业仓容11万吨。全社会完好仓容42万吨,其中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完好标准仓容达到24万吨。加强粮食收购网点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融合,到2025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达到9个。

——粮食产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2025年,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粮油加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销售流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超过45%。粮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大型龙头企业实现量质齐增,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级企业达到2家,超1亿级企业达到10家。“如东大米”品牌影响力大幅增加,新建“如东大米”区域品牌联营、直营店20家。

——物资储备体系科学完善。“十四五”期间,建设1个面积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化物资储备库。基本建成权责明确、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开放共享、集中调配的物资储备体系。强化物资储备科学调配体系建设,形成能力储备为主、协议储备为辅、实物储备为基的多元物资储备方式。物资储备规模落实率100%。

——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不断增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粮食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和在线监管全覆盖。

——粮食安全生产能力取得新突破。明晰安全生产和安全储存的责任体系,制定“两个安全”职责清单和考核事项清单,推进“清单制”建设。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好“两个安全”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三、聚焦安全高效,建设高水平收储保供体系

聚焦“十四五”期间如东县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落实粮食保障责任,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为底线,统筹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推进产销密切衔接,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高水平调控保供体系。

(一)增强粮食稳定供给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夯实粮食供给基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1万亩以上,确保粮食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90%。发挥收储流通环节对粮食生产的反馈激励作用,鼓励粮食企业优价收储优质品种粮油。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兴粮食生产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和扩大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组织签订优质品种订单,为“如东大米”、“江海”牌面粉、“葵王”、“金太阳”品牌建设奠定优质粮源基础。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六代”服务(代供种、代检测、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

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围绕2025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35%以上的建设目标,以“好吃好看优价”为目标,统一筛选优质品种,统一实行规模化集中培育供秧,开发“如东大米”的优质品种、主打品种、独特品种。充分发挥粮食龙头企业作用,以“优粮优价”行动持续提升优质粮食种植比例。强化科技支撑开发优质粮油,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借助“中国好粮油”行动以及江苏省在大米、面粉、饲料、油脂等行业推进科技创新联盟的建设机会,开展以提升粮油品质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完善和提升“如东大米”行业标准和科技含量,推动如东粮食供给从解决“吃得饱”问题到“吃得好”、“吃得健康”问题的转变。

(二)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发挥政策性收购“守底线、稳预期”作用,严格执行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探索推进订单粮食分品种定价、分品种奖励和分品种收储机制,提升收储优质率。将高质量要求贯穿到粮食产业全过程、各环节,遴选重点企业全程参加优质稻谷和小麦的“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加强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市场购销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和规范县域内外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竞争有序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政策性储备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实行分离。建立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促进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互补充、高效协同。完善超标粮食收购政策,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指标的粮食实行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向处置、闭环管理。完善粮食收购资金统贷统还模式,确保收购资金足额充分,探索建立新型全产业链信用贷款等融资支持机制,增强粮食收购资金保障能力。继续推广“满意苏粮”手机APP应用,协调组织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下的收购及服务工作。

(三)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

完善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设统筹协调、调配有力的应急保供体系,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的原则,加强粮食加工、供应和储运等应急网点的布局及建设。完善应急保供预案,细化应急应对措施,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落实省、市及如东县《粮食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现有17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个应急加工点布局,新增1个应急运输企业,打造以应急配送中心为核心,加工企业、应急储运企业、保供点、电商平台为支撑的应急供应链。到2025,粮食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稻谷1500吨/天,小麦200吨/天,应急供应网点达到20个以上,保证2小时应急响应全覆盖。制定年度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计划。推进粮食应急保供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全域粮油和重点物资价格实时监控,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切实保障应急供应安全。建立承储企业“诚信档案”,实行“黑名单”制度,科学开展轮换工作,管好、用好地方储备粮油和物资,保证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建设应急保障基础设施。整合优化粮食和应急物资仓储物流设施布局,确保如东各级部门应急保障责任落地落实。抓住南通区域应急保障分中心建设机遇,推动如东县应急保障分中心建设。按照“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基本要求,建设应急保障中心,统筹应急成品粮油和物资筹措、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改造或升级应急储备设施,配套信息化设施和相应现代化作业装备。

打造“1小时应急供应网”。加强粮食调控和监测预警,健全统一生产采购调配机制,整合物流与配送资源,健全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打造“1小时应急供应网”。注重发挥重点企业作用,遴选确定一批重点保供企业,实施动态管理,采取合同、协议等方式,制定平时和应急时各自生产、储备、供应、调运、激励等制度政策。完善应急物资保障预案,确保储备物资储得实,应急状态下调得出、用得上。优化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做到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布局更合理,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更充足,粮食应急配送更高效。

强化军粮供应保障。紧贴部队需求,丰富供应品种,坚持主副并进、以副补主、量质并重,努力提升军粮保障能力,拓宽经营范围,提高服务水平,确保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供应保障,打造优质军粮供应品牌。持续推进“粮油服务进军营”活动,进一步提高军粮配送体系组织化程度,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区域精准供应。

(四)提高粮食协同保障水平

策应江苏省“123粮食安全供应圈”,进一步提升如东粮食企业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跨区域粮食供应协同保障效率。推动金太阳、绿之蓝、东盛、晨希等粮食龙头企业与上海、浙江、苏南等长三角城市粮食保障合作,积极承担平时供应、突发状态应急责任,为区域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承担服务全县大局责任,增强应急情况下粮源供给保障能力。

四、聚焦科技引领,建设高效率仓储物流体系

提升仓储物流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建成“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提升仓储设施质量

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加快老旧仓容更新改造速度,继续加大仓储设施投资力度,科学规划国有粮食现代化仓储设施建设,淘汰一批,维修一批,新建一批,重点建设双甸镇(双甸镇伯元村10组)8.4万吨县级中心库、新店粮站1.8万吨扩建项目和环镇粮站10-12号仓翻建项目,确保仓容质量稳步向好发展,确保全县仓容满足粮食安全储备需求。至2025年,全县新建国有粮食企业仓容11万吨。国有粮食企业完好标准仓容达到24万吨以上。

整合仓储设施结构。加强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的保护和监管,对“小散旧”粮食仓储设施进行有序淘汰和资产置换,有序淘汰1万吨以下库点,整合淘汰袁庄、双甸、双南、新林、凌河、石屏、曹埠、孙窑、童店、九总、景安、丰利西库、凌民、新光、古坝、石甸等16个粮站,淘汰仓容共计6.5万吨。

提高仓储现代化水平。推进高标准示范粮仓建设,开展“仓储现代化、储粮绿色化、信息智慧化、管理精细化”的“四化粮库”创建。重点推进现代仓房建设、现代仓储技术、现代装卸技术的扩散应用。改造升级粮食仓储设施,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推广采用绿色生态储粮技术、高效出入库装备、信息化监测技术等。推广粮库精益管理,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采用高效、环保型、智能化组合装备实现收购全程自动化,有效防治粉尘、噪音,解决进出仓效率低、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在节能降耗环节上,重点推行“仓顶阳光工程”,助力低碳城市建设,落实碳排放达峰。

专栏1推进绿色仓储

加快仓储设施绿色现代化发展,新建和改造国有粮食企业高标准仓容11万吨,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的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

绿色建筑提升。选择节能减排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提升现代粮仓功能性仓型和功能性构造,包括自然通风双屋面平房仓、改进型拱板平房仓等仓型,自呼吸屋面、新型粮仓墙体等构造,新型填缝材料、新型防水隔热性材料等。

绿色储粮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集约环保和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包括粮食保质干燥技术、低温保鲜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浅层地能控温储粮技术等。

高效设施应用。加强高效设施设备应用,提升作业机械化水平和快速检测能力,包括平房仓环保高效清理技术、密闭输送与无尘装车装备、新型进出仓一体化装备、散粮进出仓作业环保输送技术、快速扦样检测装备等。

信息化建设应用。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和设施设备信息化应用,包括智能化仓库管理、多参数粮情检测、新型智能布仓装备、巡仓机器人等。

(二)加强仓储精准管理

加强仓储精准管理。建立“精、准、严、实”理念,强化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粮食企业“一符三专四落实”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储备粮轮换、损溢管理等规章制度,以数字化改革促进业务流程规范化、基础管理精细化、账表卡簿标准化,守住政府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运作合规”的底线。认真落实《江苏省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办法》,推进储备粮库存统筹动态平衡管理模式,确保全县地方储备粮库存量每月未不低于70%的储备规模。积极探索单仓储粮成本核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格承储企业内部管理,确保储备粮和政策性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强化日常管理。提升粮库管理水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夯实管理基础,提高执行力,强化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监管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任务分工,加强部门间、层级间协同联动,明确责任分工。推进管理现代化,优化仓储物流流程,精确成本核算,严格预算核算,实现降本增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仓储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促进管理规范、数据共享、监督高效,有效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三)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全面升级国有企业库点粮情监控设备,全部并入“一整两通”系统,建设粮食安全信息系统平台。推进仓储物流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包括智能化仓库管理、多参数粮情检测设备、新型智能分拣设备、巡仓机器人等。统筹不同运力物流资源,支持骨干粮油、医疗物资、快递电商等承储单位推进集装单元化、智能投递设施、无人配送车(机)等“无接触式”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和推广应用。

(四)畅通粮食物流体系

提升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散粮接发设施等物流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专业化设施运行与通用性物流设施运作的协同,大幅提升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重点推动粮食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广原粮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集装化、标准化,推动成品粮物流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加强覆盖基地、物流配送、批发等环节的粮食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进一步畅通粮食物流体系。依托如东通江达海且地处多重战略交汇区的独特地理优势,积极构建沿海、沿河、沿高速线多渠道一体化的粮食物流体系,推动形成由通洋高速、海启高速等构成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全面提升物流装备水平,推广集装单元化和散粮装卸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环节无缝化对接,提升整体物流效率,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五、聚焦龙头培育,建设高质量粮食产业体系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建设与如东新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粮食产业龙头、粮食知名品牌,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一)培育粮食产业领军企业

实施粮食行业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在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领军企业,聚力打造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现营销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粮食专家和企业家。促进资源要素、扶持政策向重点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粮食企业。提升粮食企业上下游联动能力,促进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业务整合、兼并重组。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联合成立如东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支持如东粮食企业立足长三角,通过内引外联、靠大联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融合,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粮食协作机制,壮大粮食企业规模和实力。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调优种植品种,稳定优质粮源,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企业发展增效。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级企业达到2家,超1亿级企业达到10家,粮油加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销售流通总产值超过20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超过45%。

(二)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做大做强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在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完成公司制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顺应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如东县储备粮管理公司,其他国有粮食企业全面开展粮食商业经营业务,并持续整合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推进改革,推动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转变运营模式,根据业务环节、业务绩效、资产质量、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进行人员、实物、财务、账务“四分开”。动态调整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建立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促进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存储、优胜劣汰原则合理布局承储库点,切实落实储备任务。推动国有粮食企业建立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企业开展合作,提升粮食产业经营能力和品牌化发展能力。

(三)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品牌提升为抓手,依托东和集团农业板块基础,推动粮食企业主动延伸产业链和开展上下游合作,积极融合良种培育、农机配套、订单农业、代储加工等环节,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打造品牌销售,推进“产购储销加”一体化发展,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粮源基地化、优质优价化、粮质可追溯化、加工规模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各环节融合的优质粮食供应链。推动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重点培植1~2个集粮食种植、收购、仓储、物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运行的示范企业,为如东粮食产业链融合发展探索可行路径。鼓励粮食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联合成立如东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制订标准、创建品牌、开发市场、攻关技术、扩大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主动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沿海岸、沿内河、沿铁路规划谋划建设粮食产业基地和粮食物流园区,推动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资金进入园区,打造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如东粮食产业集群和粮食物流园。

(四)提升如东粮油质量品牌

依托“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建设,大力提升如东粮油品质品牌。大力发展如东特色的富硒大米,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擦亮农业产业优质名片,加强数字赋能,逐步建立“品种可查询、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质量追溯体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做大、品牌做响”为目标,以如东强势品牌为引领,加大市场推介力度,将“如东大米”、“金太阳”食用油、“葵王”食用油、“江海”牌超级面粉等地方产品打造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拓宽宣传渠道,开发新品包装,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打造电商销售平台,扩大与天猫、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销售平台合作,增加销售品种,加大推介力度。在省内外进一步提升联营、直营店的数量,加大与大润发、苏果和农工商等大型超市合作,延伸门面量,扩大专柜规模。建立起品牌授受制度,引导商户提升经营品质,让市民更放心消费。

六、聚焦责任落实,建设高效能物资储备体系

(一)严格落实物资储备责任

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品种目录。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底线思维,逐步提高通用性物资储备规模、品种、质量。根据国家及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品种目录,提升物资储备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别的实际发生状况,建立政府储备为主、商业和企业产生能力储备为辅的多层次物资储备。

科学测算物资储备规模。以如东县经济社会安全保障需求为目标,会同宏观调控和突发事件应对情况,健全分级分类储备标准和目录,科学确定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专业队伍能力储备和社会化储备的比例及数量,并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建立生活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参照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按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保障1000人为基数测算各类物资储备规模。科学测算公共卫生、猪肉等物资的合理储备规模。

(二)创新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整合优化有关部门物资储备职能。全面梳理粮食、应急、卫生、住建等各个部门储备的调节性商品和专业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功能情况,根据如东应急救灾特点,进行管理和储备方面的优化,实现应急物资储备能力最大化、储备结构最佳化、财政绩效最优化。积极与财政、民政、应急、交通、工信、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建立跨部门物资储备数据信息平台,统一归口统计全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品种量、存储库点等,建立物资储备一个平台、一本账。建立物资储备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物资储备清单确定、市场采购、资金拨结、登记入库、在库保管、日常轮换、出库调用、物流配送、现场发放、循环回收、报废处理等全流程管理与监督水平。借助物资储备联席会议以及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智慧化开放信息平台,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如东粮食、猪肉、应急食品等大宗生活通用物资的储备规模。加快建立政府综合性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商业周转储备、城乡居民家庭储备互为补充、有机融合的物资储备新格局。加大产能储备、技术储备、信息储备等新型物资储备方式的探索和应用。

专栏2分类管理物资储备体系

物资

储备

管理

体系

实物储备

帐篷、棉衣、棉被等类物资

协议储备

方便面、各种瓶装饮用水、即开即食包装食品

肉类

能力储备

救灾物资、防控物资、运输

社会责任储备

公共安全、社会民生类储备、原粮

家庭储备

常备应急物资

优化储备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储备物资配送保障、轮换回补等动态运行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储备物资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根据应急指令,遵循应急预案程序,第一时间配送所属储备物资。规范储备物资采购机制和采购流程,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和功能。规范物资征调轮换机制,依据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储备时间、品质状况等拟定轮换计划。实施储备物资回收机制,各级储备物资主管部门应对物资使用维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应急物资储备动用后应按期回补,保证数量充足。加强专业、行业和属地监管的统筹协调,发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专门机构作用,加强储备数量质量监管,定期组织对各级各类物资储备开展数量质量大清查。

加强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平台对接。强化与上级部门应急联动协作,共享物资管理信息。完善应急状态下储备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坚持资源信息共享、设施共用、联动协作,确保各级各部门根据应急指令,按照应急预案程序,第一时间配送所属储备物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反应能力。

(三)补齐物资储备设施短板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要求,建设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绿色环保、平灾结合的现代化物资储备设施。应用现代仓储技术、装卸技术,按照国家相关物资储备标准,重点建设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如东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配套货架、托盘、叉车、信息化监控、数字化平台等辅助设备,力争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技术、功能、信息化等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化要求。到2025年,物资储备规模落实率100%。建立物资储备综合管理智慧化信息平台,系统集成各部门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和地点等基本信息,主动对接省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云平台,强化信息平台中智能算法在物资储备相关数据比对、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信息平台对物资储备科学管理与决策的支撑能力。

(四)强化物资储备精准管理

筹建物资储备信息平台。构建如东县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资储备跨部门、全过程信息管理,逐步实现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全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和标准化。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共享,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加强信息维护、数据归集和应用创新,在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和智能决策、应急物流等方面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融合发展。

规范物资储备质量管理。按照“用旧存新、用零存整”的原则,明确储备物资更新周期、轮换原则、调整标准,同时做好物资回收和报废工作。加快制定完善与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规章,修编完善各类物资储备管理规章制度,对物资的收、储、轮、用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不断提升物资储备管理水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进存储物资监测预警,实现物资轮换、库位管理更加精细和科学。强化应急值守,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形成演练评估报告,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供得上、保障好。

七、聚焦能力提升,建设高层次保障管理体系

(一)持续推进依法治粮管储

依法管粮管储。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流通条例》和《江苏省地方政府储备粮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加快修订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依法规范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与经营。发挥强制性标准守底线、推荐性标准保基本、企业标准强质量作用,建立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强化粮食作业、物资储备、储粮储物化学药品、防汛消防等关键环节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提高监管水平。完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监管执法制度方式,采取专项检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多方式精准监管。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共同监管及信息互认。强化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完善监管大数据采集和分析预警方式。建立健全激励守信和惩戒失信评价机制。

(二)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田间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关口前移监测,严格执行粮食入库质量检测制度,杜绝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粮食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积极开展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实现监督检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加强对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出库及地方储备粮运作等过程监管,探索利用“互联网+”监管手段,依托“智慧粮食”云平台推行远程在线监管。加强粮食质量监管,提升全县粮食质检机构检测服务能力,紧跟粮食质检任务要求和技术装备发展,实施推动快检设备充实加强和升级换代,提升快速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发,结合智慧粮食平台建设和数字化粮食管理,建立完善从“入库”到“出库”全过程粮食质量追溯体系。

(三)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

坚持节约优先。瞄准粮食储备流通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加强生产源头管控,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提升加工利用水平。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大幅度降低粮食损耗,推进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的粮食产后“减损”,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重点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强化科技支撑基础上的综合利用,推广米糠炼油、稻壳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教育,发起保障粮食安全倡议、设立节粮爱粮签名承诺墙、发放宣传册、举办粮食问答等活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专栏3推进节粮减损

强化忧患意识,着力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节约机制,切实做到精耕细作、颗粒归仓,精打细算、惜粮如金。健全粮食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抓好粮食生产和收购,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光荣传统,改善基础设施,推进科学储粮,开启以“6S”为引领的仓储规范化管理;倡导适度加工,推广高效低耗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利用率,提高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粮食经营主体和用粮单位应当积极应用先进储粮技术节粮减损。分批培育“粮食安全宣教基地”,不断增强爱粮节粮意识。利用粮食科技周、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重要节日,举办粮食科普活动,印发粮食消费知识手册,推动爱粮节粮、勤俭节约传统美德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营造全社会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良好氛围。

(四)强化粮食科技人才支撑

针对粮食系统“青黄不接”的人才队伍断层、断档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定期组织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老员工或高技能人才与年轻员工结对,形成师徒传帮带效应。按照分层、分类抓好人才教育培训的原则,持续加强人才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培育一批“懂粮爱粮”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培育一批仓储物流、粮油加工、质量监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粮食人才队伍。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加强粮食专业物流人才、管理人才与队伍建设。优化本地粮食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科学储粮培训班、粮食科技专家讲座、职业技能比赛等形式,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提升粮食人才能力素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行业深入开展“粮工巧匠”活动,增强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建设起一支富有特色的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人才队伍。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等重要论述,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在粮食工作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建设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收储工作,以“大粮食”“大流通”“大安全”视野来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环节各重点工作,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机制,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相关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相关部门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坚持组织推进

落实“米袋子”县长负责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本规划实施,定期研究审议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县发改(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负责总牵头,推动规划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县财政部门要强化对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事业;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推广,在稳定产能产量的同时增加优质粮源供应,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评定。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优先安排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成品粮油质量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科技部门要加强科技支撑;人力资源部门要强化对粮食人才的重视和发展;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支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政策扶持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落实地方财政配套。充分运用中央、省有关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产品提档升级。加大对粮食新技术投资规模,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符合条件的粮食购销企业,依法享受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由政府统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现代化物流建设,并给予相应政策资金支持,在用地上给予倾斜。将粮食、物资储备监督检查和粮食安全监管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于“如东大米”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资金奖补。粮食储备承储企业因国家储备政策调整后增加的保管费用、轮换费用和利息补贴要结合市场变化和储备成本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补贴标准。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加大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对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项目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加强信息沟通、标准制订、专业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推进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动态、提出发展建议。研究制定“如东好粮油”名录以及推选、评价、退出等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和服务。支持国有粮食企业依法依规将划拨用地转为出让用地,依法处置土地资产,土地出让净收益原则上安排用于企业发展。将粮食初加工企业生产用电全部纳入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政策。加大“放管服”力度,简化粮食物流企业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手续,最大程度减少对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环节,压缩审查时间,实行“一站式”服务保障。对粮食运输车辆、船只通行费用给予优惠支持,争取将散粮运输纳入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

(四)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多层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整合优化现有融资担保服务资源,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适当放宽粮油企业担保条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有市场前景和经营效益优良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企业转型升级、粮油收购、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应用、拓展市场份额等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利用资本市场、信贷杠杆,支持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上市融资或在新三板挂牌,以及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融资,通过奖补科研项目、集中授信等支持粮油机械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财政性资金注入等多渠道筹措的粮食收购共同担保基金,建立健全粮油产业融资担保机制。开展优质粮食工程重点示范企业信贷支持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粮油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提升信贷额度,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鼓励社会资金以PPP等方式投资粮食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

(五)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务环境,建立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加强责任考核,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保障如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推进有力、发展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每年从产粮大县奖补资金中拿出不低于50%的资金用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烘干设施、信息化等项目建设。

附件:1.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2.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重点规划项目

附件1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粮食

安全

保障

粮食种植面积(万亩)

211

≥211

约束性

粮食产量(万吨)

98

≥100

约束性

储备规模落实率(%)

100

100

约束性

稻谷日应急加工能力(吨)

1000

1500

预期性

小麦日应急加工能力(吨)

200

≥200

预期性

应急供应网点(个)

17

20

约束性

仓储

设施

水平

全社会完好仓容(万吨)

36.8

42

预期性

国有企业完好标准仓容(万吨)

22.8

24

预期性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个)

7

9

预期性

粮食

产业

发展

粮油加工业增加值(亿)

57

60

预期性

销售流通总产值(亿)

15

20

预期性

粮食加工转化率(%)

30

45

预期性

主营业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个)

1

≥2

预期性

主营业超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个)

8

≥10

预期性

物资

储备

保障

物资储备规模落实率(%)

-

100

约束性

物资储备库建设规模(平方米)

0

2000

预期性

附件2

如东县“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规划项目计划表

序号

项目

所在地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体

项目类型

总投资

(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

双甸镇

新建8万吨粮食仓储设施(县级中心粮库)项目(★)

如东县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现代化粮食仓储基础设施

16000

在双甸镇新征土地86.07亩,新建高大平房仓7栋,总仓容8.4万吨,配套烘干中心、一站式服务楼、器材库、机修间、一体化消防泵房、粮食专用码头等辅助设施及道路、地坪、围墙、绿化等室外工程。

2

苴镇街道

新建如东县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

如东县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应急保障中心

1080

在新光粮站库区内新建一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物资储备仓库,配套货架、托盘、叉车、仓库管理信息化系统等设备设施

3

掘港街道

环镇粮站10-12#仓翻建及配套设施维修(★)

如东县军粮供应有限公司

小散旧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整合拆建项目

630

拆旧翻建10-12#仓,建成40米*27米*6.5米的高大平房仓1栋,配备相应的储粮设备,净增3000吨仓容;维修改造烘干房前大棚、库区中心路等辅助设施。

4

新店镇

新店粮站扩建项目(★)

如东县岔河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小散旧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整合拆建项目

1800

原库区10-15#仓拆除后翻建8000吨,另新征库区南侧土地约10亩,新建平房仓10000吨,整个库区达到2.6万吨仓容规模

5

掘港街道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

如东县军粮供应有限公司

产后服务中心

260

在原有产后服务中心基础上,新增烘干机组2台、烘干前套工序清理筛、固定式扦样机、分级清理筛、吸粮机、输送机、卸粮机等设备21台套

6

如东县

国有粮库仓房维修、信息化提升

如东县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现代化粮食仓储基础设施

400

对所属国有粮食企业重点粮库仓房及辅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提升和完善储备政策性粮食的粮库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

7

河口镇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

如东县栟茶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产后服务中心

650

新增30吨/组的烘干机组10台、吸粮机、清理筛、防尘输送机、微型冷谷机等设备。

8

苴镇街道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

如东县苴镇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产后服务中心

240

在原有产后服务中心基础上,新增移动式吸粮机及配套、环保卸粮输送机、环保清扫机、电子流量秤、升降操作检修平台、智能清理筛及配套、比重清理筛及配套、汽车卸粮机及配套、谷糙分离筛及配套、环保脉冲除尘及风网系统

9

新店镇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

如东县岔河东和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产后服务中心

220

在原有烘干机组的基础上,新增6台12T型烘干机及粗糠炉等相关配套设施,使日烘干能力增加240吨。

10

新店镇

粮食深度清理烘干中心示范项目

如东永洋家庭农场

产后服务中心

800

在原厂区现有的产后服务中心基础上,新增地坑刮板机、进筛提升机、提升机塔架、双筒筛、清理筛、下粮栅格、烘干塔、螺旋钢板仓、钢锥斗及其他设备共计98台(套、座),配套土建、电控系统及其他安装工程

备注:★为县重点规划粮食仓储物流项目

图解:点击查看

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