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中开新局 奋进中谱新篇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02 字体:[ ]

7月2日 星期四 (一版) 把握新时代赋予机遇,助推高质量再上台阶。.jpg

吴振华 摄

(全媒体记者 徐书影 冯益军)“上海——如东,一个半小时!”这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之于如东的意义,这座推动长三角加速融通的大动脉,正以卓然勃发之姿,书写着大变革时代的到来。

乘长风而奋起,应大势而作为。如东,是长三角北翼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中的璀璨“明珠”,连续1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19年居于第41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交叠的风口下,如东正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迎着千载难逢之大机遇,全力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这一发展主线、战略定位,如东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一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相继“落地开花”;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LNG能源岛10年内访客遍及七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LNG资源集散地之一;努力谱写向海发展新篇章,483万千瓦近海风电容量“兑尽”,13个总投资686亿元海上风电场项目“抢装”正酣,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大格局初具雏形。

“大迁徙”时代:

大项目拉动经济新增长

由于距离上海位置适中,有大量建设用地可用,如东正成为众多产业项目转移的重要承载地。盛夏七月,洋口港经济开发区4.5万亩的临港产业区内,项目建设之“火”烧得正旺。

6月30日,随着8台打桩机陆续进场,总投资超200亿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工。该项目以生产PTA及新型功能纤维为主,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石化——聚酯——长丝全流程一体化生产,预计于明年四季度首套聚纺装置投产,2022年从PTA到聚纺全流程打通,2023年底前全面建成达产。

在此之前,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高档生活用纸产业基地项目1号线和4号线已分别完成工程量的12.77%和8.79%,有望年底竣工投产4台3万吨产能纸机。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威名石化热电联产、尼龙6、环己酮3个项目相继完成设备调试,即将于近期投入试生产。

勇立潮头,奋楫者先。今年以来,如东已累计开工产业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138.86亿元,其中,金光、桐昆、如东海上风电场3个项目列入省发改委重大项目计划,中化植保项目列入省重点储备项目计划;计划总投资136亿元的富展科技复合材料生产、国宏中创碳化硅生产、优嘉植保三期等5个项目列入省工信厅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计划总投资178亿元的深安玻璃材料、同方电子新材料、新能海力海上风电场等5个工业项目入选南通市2020年市级重大产业项目。

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重大项目的“磁石效应”更是撬动区域产业更新的“杠杆”。“桐昆高端纤维配套安防产业,有利加速本土纺织行业洗牌;富展科技、同方电子等项目主攻5G新材料,乘着新基建的‘东风’,必将成为未来的强力增长点;海上风电的‘抢装’潮,将成就500亿级新能源产业……”县发改委主任于海杰介绍,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如东着重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安全防护、食品、生命健康六大特色产业,从“引资”向“选资”转变,主攻链式发展的优质项目招引,为经济转型发展集聚起强劲动能。

“大环保”时代:

冰与火演绎绿色赞歌

跨越12.6公里的黄海大桥,只见中国首座外海无遮拦人工岛——阳光岛上,伫立着江苏LNG接收站的6只储气罐。从2011年5月建成投运以来,这个屹立于古长江入海口的“能源高地”吞吐世界天然气,至今,已完成第一个十年开发周期,累计为如东本地贡献财税收入超30亿元。

LNG,又称液化天然气,是天然气经压缩、冷却至零下162摄氏度后形成的液体,作为一种优质高效和经济的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调整的大背景下,它正逐步替代“煤炭和石油”,成为造福美丽中国的主体能源。

发展LNG产业,可谓新发展理念赋予如东的最大机遇。“江苏既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近年来,随着不断推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油煤改气进程加快,全省对LNG的需求量激增。”副县长、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蔡东表示,对经济大省江苏来说,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LNG,无疑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最佳能源选择。加之,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江苏如东LNG接收站扩建等,更为如东带来国家级战略利好。当此“窗口期”,如东正加速推进江苏LNG三期扩建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9%,预计明年6月底可实现投运,届时,接收站年周转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在‘十四五’期末达成整岛2000万吨的规模,最终建成‘三基地一中心’,即全国LNG的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销售中心。”蔡东表示,为筑成全国最大的能源岛,如东正同步推进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项目、协鑫汇东江苏如东LNG接收站项目以及江苏LNG接收站四期规划,其中,进展较快的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核准,有望于年内开工。

“大航海”时代:

无限未来在“深蓝”

刚刚在如东闭幕的2020中国(南通)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大会吹来“劲风”——南通市政府发布《南通市打造风电产业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风电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将南通打造成为风电产业之都,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底,累计装机容量达近800万千瓦,风电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大会现场签约24个总投资超750亿元项目。

与此同时,如东106公里绵长的海岸线上更是喜讯连连:三峡新能源如东800MW(H6、H10)、国电投如东800MW(H4、H7)两个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工;苏交控H5#海上风电场首台风机一次吊装完成;盛东如东H3#海上风电场、九思3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发电……13个总装机规模3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开工,今年有望完成投资超300亿元。

尽管国内风电产业“无补贴时代”近在眼前,但未来3至5年全球风电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也是业内共识。如东,则当是“捕风者”中的佼佼者。

数据表明,目前,南通规划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610万千瓦,建成投产145万千瓦,占全国1/4。这其中,如东规划份额占79.2%,建成占比为71%。“如东已具备成为中国的‘埃斯比约’的诸多条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丹麦埃斯比约成功的基础,在于它依托的产业生态体系——港口内聚集了装备制造、投资开发、施工总包、运行维护、物流运输、设计、工程咨询、检测认证等200多家企业入驻,员工超1万人。

“如东有上海电气、中国海装等制造企业,有三峡新能源等最大的开发商,还有安装总包、运行维护、设计检验、物流运输等第三方服务企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恰恰具备了这个条件。”秦海岩表示,小洋口投资超20亿元、历时4年建设的全国首座风电母港打通了风电重型设备的出海通道。“规划建设中的500千伏通海变工程,能够为如东地区海上风电提供约200万千瓦的送出容量,足以应对明年底前的海上风电‘并网潮’。”国网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周建勇说,从前道叶片、主机、塔筒等装备配套,到中段船舶海工“梦之队”,再到尾声基础配套工程,如东海上风电产业已基本完成上下游各环节的布局,形成产业链闭环效应。

“未来2到3年内,如东所有海上风电场项目在设备采购、工程施工等环节将贡献税收超30亿元;待规划的所有海上风电场全部建成投产后,仅风电场运营每年就可贡献税收19亿元,加上已建成投运的80万千瓦陆上风电,如东在运行风电场这块,每年即可贡献税收约22亿元,经济效益极其显著。”县发改委副主任张俊表示,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如东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将实现应税销售突破600亿元,成为全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