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献礼国庆点赞如东
“献礼国庆·点赞如东”特别报道之生态环境篇
碧海清波万鸟来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0 字体:[ ]

10月10日 星期四 (一版) 碧海清波万鸟来。.jpg

摄影 李燕生

(全媒体记者 徐小禾 贾兆亮)秋日蓝空,如东沿海又迎来了特殊的客人——勺嘴鹬。作为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每年秋天都会飞抵这里,就像完成一个约定。在如东的滨海湿地停歇期间,它们会完成换羽这个重要的生命过程,为下一阶段长距离的迁徙做准备。

缘何每年长途跋涉来到此地?这里的天然滩涂是水鸟迁徙过程中的重要停歇地,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一地区的开发与环境变化对整个勺嘴鹬种群的存亡起到关键的作用。每年秋天,超过全球种群数量40%的勺嘴鹬过境如东,备受国内外关注。

“近几年这里的鸟类明显增多,在滨海湿地拍到的野生鸟类有307种。”如东拍鸟爱好者李燕生和他的团队再次来到沿海地区的一处湿地,拍摄记录候鸟们的生存情况。作为黑嘴鸥和燕鸥的繁殖基地,今年已有上万只的雏鸟在这块湿地繁衍出巣。

湿地是如东最大的自然生态之一。我县拥有108公里黄金海岸线,滩涂湿地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爱护滨海湿地,保护自然环境,我县抓住全县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上,探索“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发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全县沿海滩涂湿地总面积16万公顷,滨海湿地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是全国五个重点湿地保护地区之一。全县目前共设有小洋口滩涂自然湿地勺嘴鹬保护小区、洋口港自然湿地保护小区、东凌外滩涂自然湿地保护小区等3个湿地保护小区,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45%。滨海湿地有着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吸引了300多种野生鸟类来此栖息繁殖,除勺嘴鹬外,还有黑天鹅、白天鹅、黑翅鸢、黑嘴鸥、黑脸皮鹭等。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滨海湿地生态平衡,我县对鸟类觅食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或者大米草等外来物种侵蚀的地段进行有计划的修复,今年组织实施小洋口滩涂自然湿地勺嘴鹬保护区高潮栖息地建设700余亩,优化湿地生物群落结构,发挥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温泉是自然生态赋予如东的又一宝贵资源。在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15公里的海岸线上,4座不同温度、不同矿物质成分的温泉依次排开,形成国内罕见的“一地四泉”自然奇观,“海洋+温泉”,让人们尽情畅享在“水”的怀抱。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来江苏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泡温泉、品海鲜、看大海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度假区依托海印寺、小洋口乐园、风电长廊、海上迪斯科、江北大营等景点,精心打造温泉娱乐、海鲜餐饮、自驾游露营、滩涂体育赛事、水上游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海洋、温泉、滩涂交相辉映的南黄海风情精品旅游景观。

秋意渐渐浓,眼下,如东沿海防护林一带种植的水杉正变换着黄绿相交的油画般美妙风景。“这里的自然风光实在是太迷人了。”摄影爱好者马慧说。这些天,她带着外地来的好友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不少“精彩大片”。

我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起始于1981年,数十年来,围绕海防林总体设计目标,强势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拥有防护林34.5万亩,速生丰产林10多万亩,桑果、银杏等经济林4万亩,林木蓄积150万立方米,四旁植树2450多万株,先后营造了两条总长200多公里的海堤基干林带,两条由高耸婆娑的刺槐、雄伟挺拔的水杉、四季常绿的柳杉,以及翠绿欲滴的芦竹、遍地黄绿嫩草等组成的宽80至200米的绿色长城,雄踞在南黄海之滨。

作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我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绿化造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特别是在小康绿化和现代社会林业的建设进程中,他们加大行政推进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管理考核力度,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截至目前,全县成片林面积已达4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4.78%,活立木蓄积达到230万立方米,建成农田林网143万亩,林网化率达到97%,沟、渠、路绿化率达到98%,全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风景如画的省道绿化全面建成,农村水泥路绿化宛如“绿色游龙”,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农田林网、河道绿化完善配套,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

近十年来,我县积极呼应绿色南通建设,先后实施了“海防公路”等7条省道绿化,总长度380公里,总投入近4亿元,新增造林面积8万多亩。尤其是最近6年来,全县在交通干线两侧80米宽的范围内,创新推进租地造林,鼓励集体、企业、个人投资绿化,坚持大苗、优级苗的标准,做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

农村水泥路绿化造林工程面广量大投入多,我县大胆探索和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吸引非公有制经济投入营林。目前,如东已全面绿化农村水泥路2500公里,绿化率达98%。全县沟、渠、路绿化率达98%,建成农田林网143万亩,林网化率达97%以上。在内地宜林地资源极其紧张、潜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东林业向重盐碱地绿化造林发展,拓开了如东林业发展的空间,县水务局、外向型农业园区等单位在如东新围垦区重盐碱地引种耐盐树种中山杉、榉树、旱柳、红花刺槐等造林2.6万亩,为我县净增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

水环境问题也是百姓颇为关注的方面。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为落脚点,明确了“开源串活、沿河截污、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的治理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化思维,加强源头管控、水陆统筹、上下游联动、跨部门协作,科学破解城市黑臭河道整治难题。

“现在河水清澈多了,我时常会来这里散步。”家住县城中央广场小区的俞露对家边上的龙王河经过治理重现碧水清波连连点赞。这是我县持续加大城市黑臭河道整治,还居民水清岸绿惬意美景的一个缩影。

县水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介绍,“开源串活”就是将城市水体通过工程等相互贯通,特别是与周边大水体的贯通;“沿河截污”就是通过沿河铺设污水管网,将居民生活污水收集送至城市污水系统;“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串活水体、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景观打造”就是通过河坡、河道蓝线范围内绿化、亲水平台的建设以及沿河慢行系统的建设打造水景观。

从2014年开始,我县先后投入3.77亿元,对王彭河、建材河、串场河、南康河、龙王河等14条段城市黑臭河流和与城市河道连通的5条“黑臭”水体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长度共18970米。经过5年的治理,共消除城市黑臭河道9条段、消除城市黑臭水体5条,消除黑臭河道、水体共计13620米。目前,县城规划区内的河道水质大幅度改善,水生态系统正在逐年恢复和重建。

“清走河床上的全部垃圾污泥后,两边采用堆石护坡,坡上种植草皮,河肩移栽风景树,水面种植挺水类水生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实现河道生态修复、植物净化水质、水面净化美化的景观河道功能。”县水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介绍,整治黑臭河治标也治本,对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全部分流到各自的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打通后的河道直通如泰运河,让死水变成活水。

水环境整治是否到位,群众最有切身体会。“前几年,我们走路经过这里都要捂鼻子。”66岁的刘伯明在宾石河边生活了一辈子,见证了这条河从清澈到浑浊到黑臭,再回归清澈的过程。宾石河向南通往如泰运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下水摸鱼,后来居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在岸边,河道多年难得疏浚一次。而现在,县委、县政府实施了水系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宾石河重新焕发出生机。80多岁的邱安新也激动地告诉记者:“整治以后,水变活了,和外河通了,下大雨的话,水很快就流掉了,早晚还有人在这儿钓鱼呢!”

在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足生活、呼吸的空间,这是我县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学开发资源条件的一项根本遵循。如东拥有丰富的湿地、滩涂、海港、海岸线、海域、绿堤长廊等生态资源,滩涂、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均为全省最高。这既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丰厚资本,更是百姓生活富足最大的生态保障,关系到民生大计。

9月17日是如东高新区天星村一组村民陈甫连108周岁的生日,晚辈们欢聚一堂为她祝寿。老人生于1911年,育有三子一女,五世同堂,嫡系子孙后代共有87人。前年,老人因为摔倒导致手脚不灵活,但口辞清晰,性情开朗,体检各项指标都还正常。陈甫连的幸福晚年生活是全县众多百岁老人的一个缩影。

我县是著名长寿之乡,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有百岁老人193人,95至99周岁的达1686人,高龄老人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国前列。长寿现象虽归因于诸多因素,但宜人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是最不可忽视的。绿色的生态环境为老百姓健康长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走进如东的乡村田野,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仍在从事劳动的“活神仙”。

碧海清波万鸟来,天蓝气畅人长寿。九月的如东,秋高气爽、生机盎然,公路两旁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城乡处处生机盎然。从高空鸟瞰大地,但见河渠纵横,田园平整,辽阔的“巨掌”上堆金砌银,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