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东县出台了《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东政办发〔2024〕37号)(以下简称《规划》),现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您做如下解读:
一、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的明确战略部署。近期,如东县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江苏省海洋强省建设等战略部署,编制《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如东县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阐明如东县“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为全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二、发展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强化科技兴海,着力推动本地特色海洋产业适用技术和海洋领域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破解海洋技术应用瓶颈,助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陆海统筹,统筹海陆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联动发展,提升陆地资源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实现陆海经济融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牢守海洋生态红线,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近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修复。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重大机遇,全方位联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创新链、服务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坚持人海和谐,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海洋在改善居民就业与提高生活品质中的作用,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和优化海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实现全民共享海洋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海洋经济力求实现基本建成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
“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为:力争2025年全县海洋生产总值达640亿元;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涉海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2%;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南通市下达指标;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00万吨。
四、重点任务
结合如东县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如东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优势产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不够充分的海洋产业要尽快强链补链,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力度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相关产业迅速突破。
一是着力发展特色凸显的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推进如东食品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实现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加强洋口国家中心渔港和刘埠国家一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渔港经济区。
二是大力打造陆海统筹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加快“能源岛”配套建设,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LNG接卸基地、供应基地、储备基地和销售中心。推进高效电池片、大尺寸组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推动沿海光伏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
三是聚力做强安全高效的海洋绿色能源产业。打造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示范区。探索“新能源+储能”“新能源+制氢”等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园区试点规划建设,打造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打造全球LNG重要集散地,打造LNG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应用。促进光伏与农业、渔业等多种产业有机融合,扩展集中式光伏发电发展空间,提升氢能供应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江海联动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化洋口作业区临港产业服务功能,将洋口作业区打造成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海工业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进江海联动,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完善港口设施配套,深化港口协同发展,打造绿色港口。
五是大力培育向海发展的海洋现代服务业。聚焦“海之城”、金蛤岛片区、小洋口国际温泉度假城、栟茶古镇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综合旅游度假区。依托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滨海观光、农渔文化体验等农业休闲业态。
五、保障措施
通过统筹组织协调、强化项目支撑、加强要素保障、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引导等具体措施,加快形成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