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益飞(中)与县蚕桑指导站工作人员一同查看人工饲料蚕的生长情况。
(全媒体记者 李旭琴 张仁斌)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如东作为省蚕桑重点县,蚕桑生产水平一直处在全省前列。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蚕桑生产出现了滑坡,养蚕人明显减少,却有一位蚕桑技术人员至今在这个领域耕耘不息,他就是56岁的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韩益飞。一只小小的蚕,对很多人来说只是简单的昆虫。对韩益飞来说,寄托着他39年来,振兴蚕桑产业的梦想;更凝聚了他作为有着24年党龄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缘起:蚕桑产业式微 人工饲料有望成破题关键
1981年,18岁的韩益飞考入苏州蚕桑专科学校,3年专科毕业后,韩益飞被分配到淮安市金湖县从事蚕桑工作,4年半后他调回县蚕桑指导站。因业务需要,韩益飞考取了专升本,并于1999年进入苏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自从踏入蚕桑专业以来,教授们频繁提及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引起了他的好奇:“有位老师从日本留学回来,介绍了当时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进展,给我们许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景。”
韩益飞暗下决心,如果将来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一定要尝试这种养蚕技术。“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在蚕桑行业坚持下来的初心吧。”2002年,韩益飞读完硕士研究生回到如东,人口老龄化、小蚕共育“后继无人”等诸多因素导致全县蚕桑产业开始萎缩。在韩益飞看来,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传统的桑叶养蚕,一年能养4期,春天2期,秋天2期。蚕儿娇贵,不仅生长环境要通风、干净、整洁,对食物——桑叶的要求也高,容不得一丝污染。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蚕农也必须及时出去采摘新鲜的桑叶,否则蚕就没有吃食。而对小蚕共育户来说,情况或许更为残酷。就在韩益飞学成回来的那一年,河口镇有一个叫徐希元的共育户,共育了200多张秋蚕种,因为采摘农户打了农药的桑叶,蚕儿中毒了,对几十家农户造成损失。县蚕桑指导站前去做事故鉴定,徐希元的一句话,让17年后的韩益飞至今想起来,仍神情低落:“他说,‘什么时候我们的蚕儿要是不中毒就好了’。我回答说可以用人工饲料共育。他问蚕还能吃饲料吗?我隐约觉得,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有种使命,要把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实用化,给蚕农以希望和信心。”
逐梦:“我是名党员,就该为蚕农做点事情”
2010年春天,如东正式开始探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回忆当时的心态,韩益飞用“如履薄冰”来形容,“用饲料喂蚕,蚕农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一旦出问题的话,就会给蚕农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当时县蚕桑指导站7位技术人员全员出动一心扑在这件事情上。消毒、准备、蚕种订购、饲料蒸煮等工序,都由技术人员操作熟练了,再手把手地教给蚕农,甚至亲自帮他们养蚕。当时刚毕业加入这支团队的农技人员李长铭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全县有28个共育室,每个共育室我们每天至少去一次。单是养蚕的人工饲料配方,韩站长就带领我们,在河口、栟茶等蚕室试验了数十次,最终形成了由桑叶粉、豆粕粉、微量元素等30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配方”。
得益于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鼎力帮助,经过集成创新,2013年,县蚕桑指导站实现了家蚕1至4龄人工饲料饲育标准化,1至4龄人工饲料饲育发育整齐度为95.9%,成功解决了人工饲料养蚕蚕体发育不齐的难题,在全国首次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延伸到大眠期。经过测算,人工饲料与普通桑叶共育相比,1至2龄期省工73%,1至3龄期省工75%。
从2014年开始,县蚕桑指导站每年组织农户实施5次以上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然而,在组织河口镇小澪村、关口村,如东经济开发区九阳村,栟茶镇陈湾村等多地蚕农开展技术攻关时,整个团队遭遇一次致命性的打击。栟茶镇竹园村蚕农马建忠清晰地记得,当时是5龄第5天,洒在蚕座上的人工饲料全部霉变,从来没有碰到这种情况的老马慌张了:“我马上打电话给韩站长,他冒着雨,一个小时就到了我家,教我消毒、洒防僵粉、加网实施隔离,把蚕粪排掉了,最终蚕顺利地上山结茧”。“后来分析,应该是我们从外地买的饲料里,少添加了一种物质,饲料的酸碱度不对了,容易发霉。”危机过后,韩益飞吸取教训,专门针对蚕座霉变问题,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药剂,分发给蚕农,帮助蚕农减少损失。马建忠告诉记者:“养蚕以来,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一个电话,韩站长总是及时来到现场,帮我们排忧解难。”
2014至2015年,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组织开展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试验共13批次,蚁蚕结茧率达80—90%,达到了全县桑叶养蚕的平均水平;张种产茧量30kg以上;与桑叶育相比省工72%。在此基础上,《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程》制定出台,实现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从不可能到成熟稳定的飞跃。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饲料养蚕的茧丝质量存在疑虑,因此,韩益飞在蚕农示范养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对比试验和专业检测。2013年,经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首次证实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所生产的茧丝在强力等方面与普通桑叶育没有明显差异,颠覆了传统认知。2018年,县蚕桑指导站与苏州市一家丝绸公司合作,将人工饲料饲喂的蚕茧制成细纤度桑蚕丝,成功试织出“三经绞”提花“凤穿牡丹”和“云气纹”罗巾新产品。
展望:让“副业”转正 工厂化养蚕成为新梦想
多年前,韩益飞就获得农技系统里最高级别的职称——推广研究员,但他依然坚守在蚕桑生产一线。从小蚕人工饲料饲育到全龄人工饲料饲育,韩益飞带领整个团队坚持不懈,步履不停,历经近10年的探索、开发,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示范平台,形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可复制模式。近年来,南通市新丝路蚕业有限公司、浙江盛泰集团等单位采用县蚕桑指导站提供的标准技术,实施人工饲料养蚕都取得了成功。
墙里开花墙外香,由于经常参加展会交流和探讨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技术,各地蚕桑产业行家慕名前来观摩。7月下旬,来自绸都盛泽的一家丝绸生产加工企业——华佳集团和来自北京的一家设计机构——北京三维时尚设计研究院,特意前往栟茶镇观摩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华佳集团董事长王春花这样评价道:“蚕桑业要革新,要与时俱进,需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参观后,我感觉人工饲料的养蚕法是有市场前景的,韩站长30多年坚持在蚕桑生产一线,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工匠精神”。北京三维时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鸿斌则认为,这次参观,打消了过去业内人士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卫生、抗病方面的部分疑虑。“在普通的农户家,在这么简陋的环境里,蚕都可以全龄吃饲料。后期我们准备和如东合作,做些对比实验,取得一手数据,为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做一些研究准备。”
2018年4月13日,全国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观摩研讨会在我县举行,国家蚕桑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鲁成以及来自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江苏等地的7位蚕桑专家来到如东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基地——栟茶镇养蚕大户季彬的养蚕室,参观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看到10张用人工饲料喂养的原蚕陆续结茧,鲁成教授激动地说:“人工饲料养蚕是蚕桑产业的颠覆性发展,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如东为全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一辈子和蚕打交道的韩益飞提起业务来滔滔不绝,他能记得清全县各镇区的养蚕能手,他说,正是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无私奉献的蚕农成就了他的梦想,而他的愿望是通过努力,让养蚕这个“副业”转“正”。近年来,韩益飞挖掘有意将养蚕当做职业的农民,马建忠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0岁的马建忠已有42年的养蚕经验,5年前开始从事人工饲料养蚕,逐步掌握从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到全龄人工饲料饲育的一整套技术,目前他全年能养10至11期蚕,约20张纸,打破了桑叶养蚕一年只能养4期蚕的陈规,养蚕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希望将来实现家庭工厂式养蚕,比如说夫妻俩,或者一家几口人,在家里建一个养蚕工厂,通过规模养殖取得效益,比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要好一点。”韩益飞这样憧憬道。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如同春蚕吐丝,韩益飞把青春和精力献给了蚕桑事业。他总说:“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为农民服务就是我的使命,我尽到自己的努力,把这项事业做好,就是为党争光。这就是我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