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乡村振兴百村行
产业兴 农民富 农村美
凹桥村走出乡村振兴“蝶变”之路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9-03-11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周雨霁 陈秀斌 徐海波)在丰利镇凹桥村,见到南通元冠食品原料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缪银山的时候,他刚接下一单运往山东的糕粉订单。由于产品需求旺盛,新春伊始,企业就进入了紧张生产期。“今年,我们正月初八就正式复工了,这比往年提前了一周左右。”缪银山告诉记者,目前每天的出货量至少8吨,前期库存已经全部发完,为满足客户需求,甚至需要连夜备货。

元冠食品的主打产品糕粉是一种加工粉,主要由糯米粉炒熟后磨成的细粉,大多用于制作广东式点心、月饼和水糕皮等。据了解,全省获得糕粉行业国家食品生产许可的粮食深加工企业仅有4家,而包括元冠食品在内的其中3家均位于丰利镇凹桥村。得益于3家企业的蓬勃发展,凹桥村成为全省最大的糯米面生产基地,每年,近万吨糕粉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占有率超过90%。

粮食深加工企业销售供不应求,为村里、甚至周边镇区的种粮大户带来利好。“村里的粮食种植基本上都是为3家粮食加工企业供货,不愁销路。”丰利镇凹桥村党总支书记马本泉告诉记者,村里积极动员农户种植糯米和优质大米,通过本村企业进行收购,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1角,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创收渠道。仅靠村里的原料还远远不够,企业还和双甸、岔河、曹埠等周边镇区的米厂合作,目前,全县超过80%的米厂都是凹桥村粮食加工企业的合作厂商。以3家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村里的传统产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每年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

粮食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日益完善,但马本泉仍然为一熟稻一熟麦的传统模式发愁:“产销是不愁了,但给老百姓增加收入的空间不大,还是想寻找和发展一些特色农业,增加就业率。”去年3月,村里引进了20亩大棚草菇培育项目和火龙果种植基地,目前已经形成销售。“草菇四季都能长,一年能销售七、八期,主要销往上海等地,价格高,销路供不应求。”马本泉说,今年,村里的草菇种植面积还要扩大,预计扩充40亩左右。

去年,通过省国土的土地整理项目和上级资金配套,凹桥村中心路建设施工完成,建成后的中心路宽5.5米,全长3.8公里。家住中心路西侧的35组村民刘先泉对此深有体会:“原来的泥路又小又窄,一到下雨天,走在路上全是泥水,双脚走不进家门。现在真是大变样了,路修得好、修得宽,泥水没有了,来往的车辆也不怕会车了,两辆大客车都能过。”

2017年开始,省、市高标准农田项目接连落户凹桥村,投入约3500万元,村里的道路、桥梁、泵站、硬质渠等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去年,村里实施道路建设45公里,渠道建设28公里,泵站、桥梁全部更新到位,形成了“三纵、十二横、四小环”的村道路总体规划,水泥路覆盖率达到98%,为老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全村9500亩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是全镇唯一、全县少有的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