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乡村振兴百村行
人工繁育取得新突破
如东小黄鱼再添“保护盾”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29 字体:[ ]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朱海城 冯益军)“现在幼苗规格已经达到五六厘米,再过几天我们就可以放到室外了。这回二次催产特别成功,得到了1万多粒鱼卵……”这两天,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内正在分批次开展室内人工繁育的小黄鱼苗室外投放工作,目前室外已累计投放了4万尾鱼苗,平均规格8厘米,室内还有3000多尾幼苗长势良好。

小黄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的近海海域,我县因处于江海交汇处,特殊的地理条件让小黄鱼的锌、硒等营养含量比其他海域要高。如东小黄鱼年产量近2万吨,年销售额近5亿元。近年来,因过度捕捞,小黄鱼面临着个体越来越小、资源越来越少的种群危机。如东积极采取保护性捕捞、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等多种措施保护该物种种群。眼下,利用野生小黄鱼进行的人工繁育取得重大突破,为这一地方海洋特色产品再添了一道保护屏障。

野生小黄鱼的驯养不同于大黄鱼,它生长周期短、驯化成鱼难度高,对光和水温高度敏感。从2017年至今,基地小黄鱼人工繁育项目已经走过了漫长的4年,这期间,团队在与浙江农科院的合作中,先后攻克了野生亲本驯化、催产、控制成活率等多个技术难题。为了充分模拟野生小黄鱼原生环境,室外采取池塘和网箱投放两种方式,同时在网箱内进行小黄鱼和小白虾混养的试验,积累高品质混养经验,寻找适合江苏沿海地区池塘养殖的模式。基地助理研究员祝斐告诉记者:“本地种群放到原来的环境相当于回家,可以通过人工方式诱导它产卵,投喂饵料减少相互残杀。而且人工培育没有敌害生物捕杀,成活率肯定比野生环境下高很多。”

别看现在基地已经成功催产了几万尾幼苗,但在项目起始阶段,成功捕捞一条成活的亲本都费尽周折。祝斐说,在已有人工繁育小黄鱼经验的浙江农科院的指导下,他们起初尝试从舟山海域捕捞亲本,但未经驯化的小黄鱼野性大,离水即会死亡。辗转多次后,还是本土的如东小黄鱼给了他们希望,“小黄鱼比较适合当地的养殖水文条件,这是人工驯养成功的关键,今年人工培育的鱼苗可达6万尾左右。”

“我们希望在保护种群的基础上指导渔民进行小黄鱼人工养殖,在禁捕期丰富市民的餐桌,鼓起养殖户的钱袋子。同时,我们还将大规模人工繁育的苗种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