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乡村振兴百村行
春风十里入农家
—— 喜看大豫镇周墩村贫困户全脱贫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02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曹雯雯 曹磊 包玉龙)正月初八,年味未淡,大豫镇周墩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3年前,村里有41户66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迎接新生,3年间,村里遵循精准扶贫原则,不仅为他们“量身定制”帮扶“菜单”,还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严守返贫线,到去年8月,这41户66人全部脱贫“摘帽”。牛年新春,记者走进村子,实地感受脱贫群众的喜人变化,听他们讲述脱贫路上的感人故事。

“脱贫了更要加油干”

“快来看,我家的母羊又怀上小羊了,再过几个月我又有进账了。”见记者到访,正在清理羊舍的6组村民周文强忙不迭地介绍,“没用上3年时间,3头羊就变成了10头羊,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我得扩建羊舍了。”周文强盘算起新一年扩大养殖规模的计划,脸上笑开了花。

周文强今年70岁出头,过去村民们见到他,或低头走过,或只言片语,背后总会叹一口气:“这个懒家伙!”这也难怪,老周虽然早年当过兵,但退伍后既不成家、也不立业,整天啥活儿也不干,靠吃低保过日子。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多次要给他安排工作,他都不为所动,“这是妇女干的活,我可不干。”“这个活重,我吃不消。”村党总支书记桑新华气不打一处来,“你再这样,一辈子可就毁了!”

虽然吃了不少“下马威”,但桑新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经过多次走访,他找出了老周陷入贫困的“症结”,“‘心病’治不好,‘穷病’就治不愈。老周要想真正脱贫,还得先‘治心病’。”

为了治好老周的“心病”,桑新华专门带他到致富能手家看看“新生活”,去贫困户家听听“勤劳经”,去村委会宣传栏数数“好政策”。周文强终于被打动,“以前总感觉大家生活都差不多,但看到很多以前生活不如我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党的好政策多得数不过来后,我就想,我有手有脚的,凭什么比别人差?”

有了脱贫意愿,再多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老周从前养过羊,而且养得不错,但由于缺钱,再加上物价上涨,就搁置了。村里按图索骥,给他送来3只母羊,鼓励他重操旧业。在他的精心饲养下,一头又一头小羊顺利生产,短短3年,通过勤劳的双手,老周年均收入23000多元,实现了“懒汉”到“羊倌”的华丽转身。

“养羊可得勤快点儿,过年也不能闲着。早起打扫羊舍、上午及时放养、下午准备草料,像这种怀孕的母羊,更要注意保暖,确保它安全健康地度过孕期。”说起今后的打算,老周笑着说,“脱贫了我更要加油干,让生活越来越好!”

“遇上好政策,还得有志气!”

再过半个月,村民桑胜华养殖的扣蟹就要上市了,想到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老桑越干越有劲。

今年62岁的桑胜华家有三口人,他自己腿有残疾,老伴儿和女儿还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常年服药,加上粮食经管不力,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多一些收入,桑胜华四处奔波打零工,但因为行动不便,生活仍未见起色,每年的收入,除了给妻女看病吃药,所剩无几,这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这个无底洞,什么时候能填平啊?”

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里帮桑胜华家申请了精神病用药特困帮扶,不仅定期有药可领,还大大减轻了吃药花销,“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有病也不用拖了。”桑胜华感慨地说。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鼓起钱袋子。2018年,村党总支书记桑新华找到桑胜华:“政府搞扶贫,你想干点什么,我们来想办法。”老桑一合计:“我家门前有块池塘空着,就搞点蟹苗养养吧。”桑新华二话没说联系到村里的养蟹大户,免费资助了扣蟹苗,老桑十分感动,当即立下“军令状”:“一定干得漂漂亮亮!”

因为扣蟹苗幼小,投喂的食物都要软乎一点,桑胜华就将玉米煮烂投放到池塘里,还将池塘四周围拢起来,并放置了两个地笼,让蟹苗可以藏身……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向渔技员求助。政策好,人努力,3年下来,老桑家的养殖面积扩大到了6亩,养殖收入稳定在1.5万元左右,再加上粮食收入和低保金兜底,一家人一年收入三四万,成功越过了贫困线。

如今,桑胜华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他没有停滞不前,下一步,他想养点草三黄鸡。老桑坚信:“赶上好时代,遇上好政策,还得有志气。只要立下脱贫志、铆足精气神,依靠双手开创新生活,再难的关都能闯过去。”

“让幸福的日子更幸福”

“给我的帮扶一样都不少。”村民张松平感慨地说,脱贫后的这半年,妻子看病、孩子吃药,帮扶政策丝毫没打折扣,后来,他想搞点小活计,但是缺少本金,村里又帮他申请了贴息贷款,他这才搞起了喜帐出租,一家人生活有了依靠。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源于村里“摘帽不摘责任”的初心和决心。

去年8月,周墩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全村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6人全部脱贫摘帽。“但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还不轻。”桑新华有着清醒的认识:扶贫产业整体上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市场渠道比较窄,价格波动比较大。

为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村里动足脑筋。

拓宽增收渠道。“去年村里‘逆结构调整’种植水稻,稳产增收效果明显,我们准备再发动大户,优先带动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桑新华说,这样大家能有一笔土地流转费,打工还能增加一笔收入。

“通过资金奖补,帮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自食其力。”桑新华介绍,通过排查和设置公益岗位,尽量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户安置到公益岗位上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在后头。”这是桑新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说,在短时间内,脱贫群众的底子仍然薄弱,凭一己之力很难有大起色,扶上了马还需要再送一程,他们将继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危房改造政策,加强综合保障性脱贫,同时引导脱贫群众把脱贫作为奋斗的新起点,抖擞精神向前进,苦干实干不松劲,让幸福的日子更幸福。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张松平满是皱纹的脸上荡开了笑容,“现在政策这么好,更要好好干,多种地多挣钱,争取给女儿找个好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