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 如东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佐证价值的圩塘、盐灶、垦牧区、水利设施,名人故居、著名纪念地、古宗教场所、古戏台、古墓园、古桥梁、古河道、古树名木,农林牧副渔、工农兵学商的处所和工具等,因天灾人祸、自然朽损、人为破坏、城市改造、文物贩子收购等因素,存世(不包括遗址和碎片性遗物)量不多。
2017年如东县部分存世的典型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名 称 | 形成年代 | 存世地址 | 历史价值 |
双甸镇东岳庙主殿 | 唐元和年间建,民国初年大修 | 双甸镇东岳庙村 | 皋东乡村宗教和建筑文化 |
串场河 | 宋代前 | 掘港至马塘 | 制盐久远,盐场鼎盛,重视水运 |
何家灶墩 | 宋代 | 长沙镇西北侧原海滨 | 古代盐业生产基地,中国人民海军发祥地 |
范公堤 | 宋天圣三年(1025年) | 县北疆海滨 | 见证皋东防潮泄涝 |
“盐垣镇”(部分) | 明代初成,清乾嘉铺石板街 | 掘港东街 | 见证城市建筑古老和科学 |
掘港城隍庙娘娘殿 (部分) |
始建明代,清代重修 | 掘港镇群庙巷 | 古镇及宗教兴盛 |
束公馆(部分) | 明代建,民国初翻修 | 掘港镇服装厂巷 | 大豫垦殖公司和新四军东进部队的业绩,中国人民海军发源地 |
掘港镇德井 | 明永乐年间构筑 | 掘港镇东营中巷北 | 近海水质偏咸,筑井取水,亦表现封建时代清官爱民举措 |
三石涵(小洋口处石涵洞) | 明万历年间建 | 县西北小洋口处 | 历史上比较重视水利建设 |
三元池 | 明万历八年(1580年)开挖 | 掘港镇中部,原县府南侧 |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规划 |
文苑小楼 | 清雍正重修张氏小园林而成 | 丰利老街侧 | 著名园林文园及其广交文坛画苑巨掣史实 |
管家牌坊 |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 掘港南街西首 | 旧时建筑工艺及守贞民风 |
萍香堂义学小楼 | 清嘉庆元年(1796年) | 掘港镇原北街关帝庙东侧 | 江东宿贤、诗人江片石崇文重教 |
枣儿红井 | 清同治年间 | 马塘镇仁和北路枣儿红巷内 | 皋东名特优产品枣儿红酒用料考究 |
勇洛楼 | 民国初建(季家小楼) | 丰利镇虹桥南踣37号 | 新四军东进部队深入基层,军爱民,民拥军,苏中海防纵队成立典礼 |
耙齿凌战役烈士陵园 | 民国35年(1946年)初建, 1994年、2004年重修、再修 |
河口镇内原景安乡西北部 | 新四军东进部队浴血奋战 |
如东县烈士陵园 | 1959年建 | 掘港镇陵园路42号 | 如东干群为翻身解放、建设祖国的壮烈奉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东挖掘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有138个,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学、音乐、民俗等多方面。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分别是:2007年3月,传统舞蹈《钟馗嬉蝠》《跳马伕》《浒澪花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3月,传统舞蹈《钟馗嬉蝠》《跳马伕》《浒澪花鼓》《泼花篮》,传统音乐《马塘锣鼓》《新店山歌》,民间文学《曹瘦脸儿打官司》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5月,《红木雕刻》《如东面塑》《提线木偶制作工艺》被列入南通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跳马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9月,民间文学《曹瘦脸儿的故事》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传统音乐《渔民号子》、传统技艺《栟茶煨竹蛏》《烙画》被列入南通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如东有省级传承人2人,分别是《跳马伕》传承人江振林、任乃贵;市级传承人11人,分别是《马塘锣鼓》传承人邓雄,《新店山歌》传承人秦竹林、邵乐标,《浒澪花鼓》传承人张德君,《钟馗嬉蝠》传承人吴克明,《曹瘦脸儿的故事》传承人沈阳,《如东面塑》传承人罗彬,《红木雕刻》传承人房明建、许忠泉、刘承林,《烙画》传承人张争光。加强传承人培养工作,建立《跳马伕》《马塘锣鼓》《如东硬木雕刻》《新店山歌》4个培训基地。2014年,获批市级传承基地5个,分别为如东硬木雕刻传承基地3个,渔民号子传承基地1个,柞榛家具制作传承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