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徐书影)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如东县作物栽培站的农业专家们心情都有些沉重。“去年当面向袁隆平院士汇报喜讯时,我们还与团队专家商量,在院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今年是不是可以请他来如东进行实地指导,未曾想,一别竟成永别。”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如东栟茶方凌垦区作为东部滨海盐碱地类型,成功入选袁隆平团队“海水稻”试种项目的基地,为省内唯一示范基地,试种品种为“超优千号”“叁优一号”“双优2088”“万胜优1263”,总面积为128.9亩。经实地测产,“超优千号”当季亩均产量达到802.9公斤,创下了盐碱地耐盐水稻高产新纪录。为传达消息以及技术应用效果,去年10月,全程参与试种项目的县作物栽培站副站长於永杰于前往湖南,专门汇报了耐盐水稻生长、栽培技术应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全过程情况。
“袁老的想法是希望能在未来5到6年内,以示范基地为样本实现耐盐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於永杰说,“今年如东将在栟茶镇方凌垦区继续试种约90亩的耐盐水稻新品种,将袁老未竟的梦想延续下去。”眼下,如东各地均进入水稻育秧高峰期,栟茶方凌垦区耐盐水稻种植基地也不例外,袁隆平院士团队委托试种的“袁两优1000”“创丰优丝苗”等耐盐水稻育秧工作已全面铺开,“希望的苗种”抽出嫩芽,即将于5月底进行移栽,向着更高产、更高质量目标发起冲击。
袁隆平“海水稻”团队研究员、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马国辉此前曾表示,“海水稻”研究由来已久,本身并非新事物,培育出高产高耐盐的“海水稻”才是创新之举。去年如东基地虽然仅试种了一百多亩,但它背后的意义却很深远,“验证了结合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而培育的耐盐水稻品种,能够具有很强的高产潜力,这为加快耐盐水稻商业化、产业化推广提供了现实样本数据。”
今年,县作物栽培站将在去年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继续结合盐碱地土壤理化特点,推广应用“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与创新应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等高产栽培技术,同时,吸取去年在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教训,灵活科学地调整应用盐碱地水稻壮苗早发栽培技术、超高产肥水高效运筹技术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为今年夺取高产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