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必春 摄)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冯志明 贾兆亮 李晨逸)“父亲,我们找了77年,终于找到您了,女儿我今天和您的外孙一起带您回家!”9月27日,在山东省兰陵县鲁南革命烈士陵园无名英雄烈士墓前,80岁的花秀芳大娘手捧鲜花数度哽咽,望着英烈墙上刚刚镌刻上的父亲的名字,老人轻声呼唤。当天,牺牲在鲁南战役战场上的99名如东籍英烈的后人们,第一次来到先辈战斗过的地方,祭扫他们长眠于此的亲人。
鲁南战役
99名如东儿女长眠齐鲁大地
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打响,在19天的战斗中,共歼国民党军5.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各种火炮200余门、汽车474辆,首创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一次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的纪录,挫败了国民党军进攻临沂的计划。这次战役中,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伤亡8000余人,其中99名如东儿女壮烈牺牲,长眠于鲁南大地。
当年年仅23岁的徐三富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离家时,儿子徐强还在襁褓之中。“听母亲讲,1946年夏天,新四军在如东发起‘大参军’运动,号召有志青年加入部队。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父亲报名参军,被编入新四军一师一旅29团,在陶勇的带领下一路北上。”徐强记得,后来复员回乡的老兵们跟他的家人讲,当时,部队从出发就开始打仗,在岔河打了第一场仗,随后又经历了海安、东台、盐城等地大大小小的战斗,最终汇入了鲁南战役的大部队,父亲就是在那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
家住马塘镇长路村31组的王国富是一名遗腹子,“父亲响应‘大参军’当兵出去的时候,娘怀着我才3个月,我是他牺牲后才出生的,从来没见过我父亲,家中也没有一件父亲的遗物。”78岁的王国富从如东临出发前,从母亲的墓前取了一小抷土,他将家乡的土轻轻地撒在无名英烈墓前的松柏丛中,又拨开松柏取了一捧土小心地放进衣袋。
在新刻有如东籍烈士姓名的英烈墙前,陪着妈妈来看外公的郭云举起相机。余妙生,是外公的名字,尽管母亲无数次与她说起外公,但墓碑上的三个字才是她对外公唯一的印象。“妈妈两岁时,外公就去当兵,从此杳无音信,外婆也在敌人追杀白桐本的时候被杀害了,妈妈是由她的奶奶和大伯带大的。”郭云说着就红了眼眶,“心疼我妈,这么多年终于找到她父亲埋葬的地方了,她也是一个有父亲的孩子了。”
77年寻觅
家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亲人
“父亲花明如参军时,我还不满周岁。喜得女儿,家里条件也不错,对于父亲要去当兵的决定,家人是不赞成的,都知道去了就很难回来,我父亲当时几乎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的。”花秀芳回忆道,“父亲这一走,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他也成了一家人的牵挂。后来,一纸烈士证书,家里人知道,第二年我父亲就牺牲在鲁南战场上了。”
20世纪80年代,花秀芳所在化工厂的厂长曾经带回花明如的消息,花明如一位在河南的战友知道一些当时的细节。花秀芳一连去了几封信,寻找父亲的线索,对方告诉她,那时战斗惨烈,牺牲的战士都是群葬的,要找到原来埋葬的地方很难。数十年过去了,花秀芳一直没有忘记寻找父亲安葬地的事情。儿子朱海忠在查找了鲁南战役的史料后,利用出差间隙到枣庄周边寻找,又多次自驾去山东查找外公的下落,但都没有获得确切的消息。只能从枣庄烈士陵园带回来一根树枝,给母亲作个念想。
每一个英烈的背后,都有无数个魂牵梦绕的家庭。97岁的宋庆英老人是烈士徐三富的结发妻子,自从丈夫当兵后,她便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每次听到同乡的人说起当时惨烈的战斗,她总是止不住的流泪。“有朝一日能到他牺牲的地方去看看,我就心满意足了。”但由于身体欠佳,她未能随团前往山东。儿子徐强临行前,她反复叮嘱,带一捧父亲墓前的泥土回来,将来她要与丈夫在一起。
王国富的哥哥在外当兵时,也曾通过关系寻找父亲身前的战友,追寻父亲的下落,直到去世也没能找到父亲的埋葬地。“母亲去世后,我们将一块刻有父亲名字的砖块埋在母亲身边,这次二老终于可以团聚了!”王国富说,“这次到山东兰陵,看到这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感到非常的欣慰,相信父亲九泉之下也会很开心。”
文峰山下、纪念碑前,聆听先烈的英雄故事,每一个人都被先烈们奋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外公和战友们的名字或许将逐渐被淡忘,但先烈精神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们将继承先烈遗志,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用实际行动教育后代,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朱海忠说。
寻亲圆梦
让3000多无名烈士早日回家
因烈士保护工作需要,兰陵县在重建鲁南革命烈士陵园时,对在鲁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及当地户籍的烈士陆续进行迁葬,不知姓名的客籍烈士被统一安葬在无名英烈墓中。
“鲁南革命烈士陵园的英烈墙上,正好空了能刻下100个名字的位置,真的是注定的机缘。”说起为鲁南战役如东籍烈士寻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红芳直言“很不容易”。
如东有近5000名烈士,但埋葬在如东烈士陵园和乡镇慰烈园的只有1300多人,3000多名英烈都是随部队在异地牺牲的,而这些烈士在异地可能都是无名英烈。去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部署“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后,如东先后在平台发出了十几条寻亲信息,但回应寥寥。为烈士寻亲圆梦,让无名烈士“有名”、让有名烈士“回家”。上半年,得到鲁南战役有如东籍烈士的信息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派人赶往山东,走访当地党史专家、老同志,在临沂、枣庄多个战役地反复求证,最终确认了鲁南战役发生地兰陵境内有不少无名英烈,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客籍烈士并没有记载在当地烈士英名录中。
“如东的烈士英名录中,清楚地记录着烈士的牺牲时间、地点等信息。”陈红芳说,“我们请专家结合如东革命史交叉考证,最终确定有99名如东籍烈士牺牲在鲁南战役中。”在山东省、临沂市和如东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共同推动下,鲁南革命烈士陵园的英烈墙最后一块碑上,镌刻上了99名来自如东的英雄姓名,无名烈士终成有名英雄。
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烈士纪念日之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部分烈士遗属来到烈士安葬地祭扫。从如东到兰陵,500公里的重逢路,他们走了77年。“如东还有3000多名烈士在外,时间久远、线索很少、难度很大,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们,我们也不会放弃,让英烈早日‘回家’。”陈红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