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兴农梦”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18 累计次数: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周雨霁 朱南州 通讯员 陈名蔚 康昊文)过去,农村产业振兴长期面临缺资金、缺配套、缺技术等难题,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以及相关政策推动,“新农人”发挥了“纽带”作用,把专业技术、现代经营理念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有效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助推了人才与政策的“双向奔赴”,激活了沉睡的资源,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

好配套、好政策把人留住

如果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情怀是“新农人”返乡的最初动力,那么好配套、好政策、好产业就是促使他们成长的催化剂。

去年,陈佳慧的瑞康家庭农场引进了侧深施肥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施肥成本和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几年,党和国家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也给大胆创业的陈佳慧兜了底——除了侧深施肥项目、稻米加工生产线项目等多项农场建设扶持项目,农场还享受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项目的实施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农人”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为了让年轻人的乡村创业梦想照进现实,我县完善基础配套,强化政策集成,搭建服务平台,为他们保驾护航。

坚持用高标准农田“托底”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器”,持续稳步推进,有力夯实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截至去年底,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8.35万亩,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29万亩,提质改造5.6万亩,总投资约2.28亿元。经过多年建设,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已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82%以上。

我县每年出台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办法,制定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内容,主要用于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耕种、收获、植保、烘干等智能化、绿色化机械设备,引进新品种新模式、实施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营销,绿色优质农产品及其基地的创建、培育品牌商标等以及家庭农场规范化和示范化建设。实施标准为每个培育项目财政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50%,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10万元。

为激发返乡下乡青年创业创新激情,选拔推荐优秀创业创新项目和人才,我县已连续3年举办如东县农村创业创新大赛,让新农民唱主角、展风采,并对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1万元、8000元、5000元奖励。同时每年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和推荐评选工作,全县现有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22家,对当年建成省级、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的奖励。

带动了农户,变化了格局

“我女儿回来以后,坚持要签订正式合同,今年周边农户来我这儿拿蚕豆、南瓜种子,都是签了合同的。”农村是讲究人情的地方,崔建辉从没想过要和乡里乡亲签“白纸黑字”的合同,但崔媛媛的想法不一样。蚕豆收获季来临,往年买种子、卖豆子的价格矛盾没了,父亲发现女儿的合同模式确实挺好:“价格在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农户卖得也开开心心。”

规范的订单模式不止公平,还能保底。劝说农户种植新的大米品种,对郑彪来说是个难题,“目前我们合作的农户有30多户,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种了多年的品种,贸然更换新品种,大多农户是不愿意的。”这时候,订单农业就带来了保障。种植产量不高怎么办?遇上恶劣天气减产了怎么算?“签订合同的时候设置了保底价,农户会放心很多。”郑彪说。

“新农人”的新理念、新思路,带动的不只有农户,还有产品。

去年5月开始,李阳阳的直播间里陆续上新了不少如东土特产,马塘镇许楼村一种名为“焦屑”的小吃卖得不错。“我原来也不太懂,根本不知道如东还有这种土特产。”李阳阳告诉记者,“焦屑”是元麦炒熟后,磨成粉状的一种小吃,用糖水或者蜂蜜调和后食用,质地和芝麻糊差不多,谷香味浓郁。经过推广,现在“焦屑”成了直播间的“爆品”,吸引了不少外地消费者。

从家庭农场到土特产“代言人”的转变,是李阳阳没有想到的。一年来,他定期进行“我为家乡代言”青春助农直播,如东大米、仙缘水产、阳光玫瑰、狼山鸡……如今,一个个本地特产出现在李阳阳的视频里,从直播间走向了全国各地,每场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万人,能卖掉2万多元的土特产。

目前,我县进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的主体有4578家,经营面积超49万亩,其中有不少90后、95后甚至00后的经营者。

与父辈相比,他们善于把新的生产模式、销售方式注入传统农业,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等新业态引入乡村,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规范化。这群年轻人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环境和格局。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不久前,康海建刚刚完成了和海南芒果种植户的对接,新建的500平方米厂房也在抓紧施工,芒果干的生产加工即将提上日程。“现代人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健康,市面上的芒果干大多都有一些添加物。”康海建想用加工无花果干的技术,做无添加的芒果干,“再过一两个月,厂房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我就去海南拉芒果回来做,再进一步拓宽现有的销售渠道。”

“草莓季节结束后,我主要做农产品配送,西瓜、玉米、水蜜桃……只要是我们河口镇本地好吃的农产品,我都想把它销售出去。提前预订、当天采摘、当天配送,消费者也喜欢。”时旭东说。

“未来发展吗?我想着,相对而言比较偏僻、蹩脚的田地,耗时比较多,可能会舍弃不种了,我更倾向于通过承包,把周围的‘小田块’聚拢合并成‘大田地’,田越大越方便,这是未来的趋势。”薛定宇说。

“去年大米加工量达到6万吨,销售额2.6亿元。农业是国之根本,做传统农业不光鲜亮丽,但确实受益匪浅。接下来,我还是坚持只做新粮,我们会研发出口感更好、形状更漂亮的大米,去提供给客户。”郑彪说。

“今年引进了新品种板栗南瓜,已经种下去了,还有现在流行的黑糯玉米,我们会在6月初开始播种,如果板栗南瓜和黑糯玉米试种成功的话,我们会扩大面积,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崔媛媛说。

农业不是一个岗位的选择,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你今天犹豫要不要抢收麦子,后面遇上连续大雨,几个月的辛劳就要泡汤。”“农业得慢慢来,贪心不足、投机取巧种不出好地。”采访中,这些深耕农村的“新农人”所见略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论农场规模多大,无论用上多少先进农具、智能设施,农场主从不敢远离田间地头。

推进土地复垦复耕、加大政策补贴、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眼下,不少“新农人”都感到,农业很有可能迎来最大的红利期。行走田间,一片片绿色的希望正在茁壮成长,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