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耕热土 新农执笔绘丰年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30 累计次数: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朱南州 通讯员 蔡文婷)在如东广袤的乡野上,麦田的翠浪与瓜棚的绿意交织,咖啡的香气与艺术的墙绘相映成趣。这片土地上,一群“不寻常”的农民正用科技与创新打破传统农业的边界,他们用科技提升亩产效益,靠韧劲突破产业困局,以美学激活乡土资源。当“新农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农业将逐渐告别汗水与艰辛,农村将成为智慧与梦想的试验场。

科技赋能

书写新农故事

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农人,蒋伟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和许多半路出家的“新农人”不同,蒋伟伟是科班出身,专业就是农业种植,2009年毕业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投身小麦和水稻的种植事业。

敦山家庭农场种植了一千多亩小麦,现在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蒋伟伟正使用无人机给小麦防治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自投身农业生产以来,他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田间实践中。小麦播种前,他会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预防病虫害、促进发芽;冬季做好镇压控旺促根,为小麦生长打下坚实基础;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快速补充营养、改善小麦品质。此外,针对本地多雨的气候特点,他创新采用“深沟高畦”排水模式,有效降低了渍害风险,保障了小麦的正常生长。

从耕地到收获,蒋伟伟的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引入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关键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真正做到了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他还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试种优质新品种南粳5055水稻和镇麦15,从源头上保障稳产高产优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他将秸秆粉碎还田,培肥地力,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这种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父亲的农谚和土壤检测仪同样重要。”蒋伟伟的种田经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清明时节的播种口诀与智能灌溉系统相辅相成,“干湿交替”的灌溉经验与传感器数据相互印证,让他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更加从容。去年汛期,他根据气象预警提前部署,结合父辈连夜排水的应急经验,成功保住整片麦田。这位90后“农二代”用十多年的光阴,在故乡的土地上书写出新时代职业农民的精彩篇章。

三次跨界

解锁甜蜜密码

在马塘镇亚苏村美都家庭农场的大棚里,一垄垄翠绿的藤蔓肆意舒展,绿叶下浑圆饱满的西瓜沐浴着晨光,徐杨正带领工人们忙着采摘早瓜。40亩西瓜迎来销售旺季,虽然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徐杨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累是累点,但看着自己种的西瓜这么受欢迎,值了!”

翻开徐杨的履历,写满了新时代青年的探索精神。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高尔夫球场、宠物店工作过。机缘巧合下,他认识了一位东台的朋友,这次相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去东台考察后,我发现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徐杨回忆道。2019年,这个从未下过地的外行人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130亩土地,开始了他的“种瓜人生”。

作为种植新人,徐杨没少吃亏。早期种植8424西瓜,谁知客商不喜欢,只能亏本销售。随后经过市场调研,他改种嘉年华5号,这个品种大红瓤、特早熟,深受市场欢迎。以前的夏瓜常用品种是美都,可是夏季高温会导致西瓜内部果肉水渍化,无法销售。于是,徐杨将美都改为秋季种植,不仅产量提高了,销售价也更高。夏瓜品种改用京嘉108,这个品种即使遇到大雨、超高温都不会引起内部果肉水渍化,而且产量有保障。这些都是徐杨在交了好多次“学费”后总结出的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适合自己的种瓜技巧。

随着经验的积累,徐杨越来越得心应手,亩产达到了7000斤。2021年4月,他迎来了西瓜大丰收,棚内的西瓜全部预定出去了,就等着第二天装车发货。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卷跑了所有的大棚,西瓜也基本被毁,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困难,徐杨不仅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大不了从头再来!”收拾好心情,徐杨再次出发,他注册了美都家庭农场,不断精进技术、细致入微地培管,通过错峰种植实现了西瓜从暮春到深秋的持续供应,年产量达到120万斤。积极尝试新品种,强者711、战神4k等品种在他的大棚里茁壮成长。随着农场规模扩大,徐杨每年雇佣周边村民1500余人次,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农旅融合

绘就诗意田园

“欢迎大家来喝咖啡!”屏幕前,天星农场野许咖啡屋的负责人季伟东向大家发出热情的邀请。季伟东的父亲是一位种植大户,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他,深知种地的辛苦与不易,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大城市闯荡。在室内设计行业深耕多年后,曾经想要远离的家乡变得令人魂牵梦绕。怀揣乡愁,他决定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以创意赋能乡村,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刚刚回到家乡的季伟东干劲十足,可是做什么?怎么做?在多次外出学习后,他决定打破传统农场模式,将咖啡屋搬进农场。稻田旁搭建艺术栈道,老墙上绘满乡土风情,废旧农具变身创意装饰……季伟东将天星农场野许咖啡屋打造成兼具田园野趣与现代美学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城市客群返乡体验。“很多游客说,这里像都市人的心灵港湾。”季伟东笑道。的确,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外,人们渴望一方宁静的田园,而野许咖啡屋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体验。

咖啡屋只是起点,季伟东的愿景是让农村真正“热”起来,努力向“以农促旅、以农兴旅”道路上靠拢。去年天星农场举办了首届乡村画展,邀请孩子们画出他们心中的“村里的夕阳”。活动现场,一幅幅画作满溢童趣和对家乡的热爱,金黄与橙红交织,绘出夕阳下麦浪翻涌,田边老牛悠然吃草,尽显乡村暮归的宁静。最近,天星农场在着手策划举办露营季摄影大赛,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独特的魅力。

季伟东计划整合村民种植资源,以“天星农场”统一品牌形象推动农产品标准化、IP化,融入非遗手作、节气文化等元素提升附加值,同步布局线上营销与文旅场景销售,为品牌赋能。如今,他的农场不仅成为当地农旅融合的典型,更让周边农户看到了农业的新可能。

从校园到田间,从球场到瓜棚,从职场到阡陌,如东“新农人”的多元探索,在土地与市场的碰撞中开辟出一条“既留得住乡愁、又装得下未来”的发展新路。现代农业的沃野,终将属于这些既懂低头耕耘、更会仰望星空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