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陈顾)说起蓝莓,很多人脑海中闪过的是进口货架上的精致果盒,或是云南高原的连片莓田。但如今,从云南“远嫁”而来的小浆果,已经在如东曹埠镇应泉村的智能大棚里“安家落户”。这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甜蜜迁徙”,正是科技赋能农业、农旅融合富民的生动注脚。
大棚里的“莓”好亲子时光
“妈妈快看!这颗蓝莓多像五角星!”二年级学生刘季橙踮着脚,将一枚紫黑透亮的果实轻轻地放入篮子。
4月的晨光里,36亩蓝莓大棚内生机盎然。一盆盆蓝莓枝叶舒展,紫黑色的果实如繁星般缀满枝头,圆润饱满,在阳光下惹人喜爱。周末的大棚里热闹非凡,20多个家庭慕名前来,沉浸在采摘的乐趣中。孩子们提着小篮子在植株间穿梭,家长们忙着用镜头记录这些“莓”好瞬间。
“我昨晚就开始期待了,今早6点就起床啦!”刘季橙捧着篮子笑着说,“这是我自己摘的,酸酸甜甜的,自己动手采摘很有意思。”
“平常孩子上学没空,所以周末我们带他们来亲近自然。”家长钱佳恬带着两个孩子前来采摘,她笑容满面地说:“之前我们吃的蓝莓都是网购或水果店购买,跟在现场采摘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孩子们在家门口体验采摘,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以后还会邀请朋友来。”
“采摘期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周末亲子家庭来的比较多。”蓝莓园负责人朱逢兵为大人、孩子们讲解采摘的注意事项。只见他轻轻捏住蓝莓蒂部旋转,一颗饱满的果实便落入掌心。“我们这里有两个品种,看起来差不多,但口感不同。L25吃起来有花香,F6酸甜适口。外面的这层白霜是天然的‘保鲜剂’,越多就说明越新鲜。”
从手套老板到蓝莓“新农人”的跨界
谁能想到,这片“星星果园”的主人曾是一位手套厂老板。其实,朱逢兵的转型,源于一段“蓝莓姻缘”。
朱逢兵的儿媳是云南人,亲家从事蓝莓、花卉种植多年。2023年,亲家来如东探亲时,发现当地有闲置大棚资源,便提出了“盆栽蓝莓”设想。“当时我还在做手套生意,对种地一窍不通。”朱逢兵一开始心里直打鼓,一方面自己是个“门外汉”,不懂种植,另一方面,如东当地是否适合种植蓝莓,还值得商榷。
为了验证可行性,朱逢兵专程考察如皋500亩蓝莓基地,当看到成串的果实压弯枝头时,他决定放手一搏,于当年7月份从云南引种蓝莓苗进行试种。
不同于传统地栽方式,朱逢兵采用基质盆栽技术,使用进口基质土,搭配悬空盆栽架,通风透光好,当年就能挂果,相比地栽两三年才能挂果的情况,优势明显。
朱逢兵表示,虽然在种植技术上有亲家手把手传授经验,但是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蓝莓适宜温度是15℃到25℃,云南的气候最为适宜,而我们这里气候复杂,冬季低温容易冻苗,夏季高湿会让L25品种易患灰霉病。”
2023年冬季的一场寒潮,冻伤了一部分蓝莓,朱逢兵不得不紧急加装二层膜来控制温度,将棚内温度提高了5℃。“云南产的蓝莓生长周期只需90天,我们这边要延长至150天,虽然生长时间变长了,但能填补5到6月的市场空白,“现在云南本地蓝莓接近尾声,我们这边蓝莓刚开始大量上市,主打错峰销售。”
如今,通过基质土、盆栽种植、设施大棚等技术手段,喜温暖气候的蓝莓,在如东克服了气候带来的“水土不服”,实现了“落地生根”。“这一季采摘结束后,我们要对蓝莓进行修枝。只有修剪得当,才能让它们重新发出新芽。”朱逢兵说。
小浆果撬动“三产融合”大产业
“这片大棚曾经盐碱化严重,不适合种植传统作物。”曹埠镇应泉村党总支书记唐鹏飞介绍,“我们村引进盆栽式蓝莓后,不需要依赖原有的土壤,盘活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空间,还带动了村民就业。”
这种“基质栽培+设施农业”的模式,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聚宝盆”。“一开始销售挺难的,没人知道我们这儿!”在销售端,朱逢兵的妹妹徐娟当起了“推销员”:线下带着蓝莓跑遍如东、南通市区做得比较好的水果店,和他们谈团购合作。线上依托团购应用、地图App、小视频App、朋友圈等平台分级销售,一点一点打开销路。目前已经形成分级销售体系:大果直供高端商超,中果主攻采摘,小果加工成果酱、果干。
“现在我们的蓝莓不愁卖!有的客户自己带工人来采购,剪下带枝叶的果串,这样可以保鲜更久。”在徐娟手机里,记录果实饱满、亲子笑脸的照片视频,成了他们最好的“带货素材”。
近年来,休闲采摘农业迅速发展,追求健康、自然的消费趋势愈发明显。作为“采摘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蓝莓园串联起了周边其他的特色种植基地,形成了“春天摘蓝莓、夏天采葡萄、秋天品鲜果、冬天有鲜蔬”的“四季采摘”农旅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