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姚陈)小区里、楼道间的杂物、小广告不见了;商圈内、店铺门前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马路上,行人走斑马线,非机动车不逆向行驶,机动车礼让行人……在多年来文明城市创建的“精雕细琢”下,我县市容市貌、环境秩序更新升级,城市文化、人文精神凝练升华,文明之风激荡着这座滨海小城的每一个角落。
见缝插针 文明多“入眼”
傍晚,在县城东环路,养护工人正在给“绿雕”洒水降温。这处绿雕以海鸥、海浪、风帆等为元素,配合“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标语,立体而又简洁。“原来这里光秃秃的,这么一装扮确实挺好看,路边的配电箱上都画了画,很美观,也有创意。”居民陈爱华连连称赞。
近年来,我县着力消除城市文明创建的死角和盲区,在细节上下“绣花功夫”,小区周边、街头巷尾、道路拐角都被利用起来。公厕文化主题园、主打廉政元素的文化园、沿街图画精美的公益广告、装饰一新的变电箱、居民楼道里的手绘墙……让人眼前一亮。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在扮靓城市的同时,也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理念的熏陶和文明精神的引领,让城市在文明的点缀中熠熠生辉。
培育新风尚 文明更“入脑”
“文明上网不传谣,红白喜事不奢办,公筷公勺要推广,饮酒劝酒要适量……”2020年,我县推出了《如东市民文明行为20条》,涉及邻里和谐、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道传承等方面,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每桌必须配备公筷公勺、湿巾、消毒巾已经作为制度性规定实施。”作为全县餐饮业首家试行公筷公勺的单位,中天黄海大酒店率先实现一人双筷制,并形成常态管理。酒店在大厅张贴公筷公勺倡议书和文明用餐标语,引导客人使用公筷公勺。
现如今在我县,文明“清新”风已经悄然吹进了千家万户:曹埠镇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引导村民共护美丽环境;洋口镇洋口村花费300多万元建起逝者安息堂,将殡葬改革引向深入……“过去觉得大操大办才有体面,现在觉得并不是如此。”城中街道八总村党总支书记张巧华介绍,在他们村,大家不再讲排场,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小事不办,成为文明新风尚。
全民齐参与 文明更“入心”
走进县城的商业街区,随处可见宽敞整洁的路面,道路两旁车辆按箭头停放,非机动车排列有序,占道经营的现象也消失了。“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了!”县城居民顾爱萍由衷感慨。三元世纪城内有各种小餐饮店上百家,无论走进哪一家,都能看到“门前三包”责任书。“如果地面有垃圾,我们都会清理。如果有电动车乱停放,我们也会提醒。周边的店主都这么做。”餐饮店工作人员沈海辉说。
过去,汽车和行人抢着通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今,汽车驾驶员看到斑马线上的行人,早早地便踩下刹车,礼让行人已经成为一种驾驶习惯。“我们老年人行动缓慢,从来没有按喇叭催我们的,都停下来等我们通过。”县城居民潘素珍感叹,这样的举动让人很温暖。居民的交通文明素质大大提升。
近年来,伴随着扎实有效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百姓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滨海小城正阔步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