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院士”优质品种“牵手”栽培良法 助力我县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6 字体:[ ]

1.jpg

(万建民(中)正在查看水稻长势。)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单佳凯)“我们希望后期能够得到更高效的管理,尽可能减少氮肥使用量,把大米蛋白质含量控制在7%以下,品质会更好。”11日下午,新店镇海青家庭农场 “宁香粳9号”田块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在听取“宁香粳9号”生长情况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也提出了后期管理建议。在他看来,“宁香粳9号”目前在如东的长势较好,有效分蘖数适宜,表现出了高产潜力。

据了解,“宁香粳9号”由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集合了早熟、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是一种优质的氮高效品种。从2019年试种到如今规模化种植,优质品种与栽培良法的“牵手”,丰富了我县优质稻米的品种资源,对于促进我县粮农增收、农业增产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利用了氮高效基因,在实现目标亩产800公斤的前提下,减少氮肥20%的使用量。”万建民表示,提高水稻品种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在降低氮肥用量的同时,实现水稻不减产,这就是氮高效。“宁香粳9号”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不仅可以减少氮肥投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友好;还可以降本增效,显著提高水稻农户的经济效益。

作为高效型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实施应用的主体,如东海青家庭农场今年种植了200亩“宁香粳9号”。从2019年试种,到今年大规模种植,农场主王海青在院士专家团队及县作物栽培站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经济适用的栽培方法。

“我们使用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插秧的时候把肥料从插秧机上施进去,省工省时还节省肥料,大约只用常规肥的80%。原来要四次肥,现在一次性就完成了,从肥料上来说每亩成本大概能节约七八十块钱。”如东海青家庭农场主王海青表示,近年来,海青家庭农场“宁香粳9号”的亩产基本稳定在700公斤以上,最高产时接近800公斤。这个品种的稻米米香浓郁,韧性好,线上销售普遍反馈口感不比五常大米差。有此好评,这既得益于专家团队提供的“良种、良法”,也离不开我县配套的“良田、良机”。双方共同发力,助推科研成果“落地开花”、惠及一方。

“在如东能够大面积推广的话,可以提升如东大米的食味品质,减少全县县域内氮肥使用量,有效保护环境,绿色生产,减少劳动成本。像'宁香粳'1号、3号、5号、7号、8号都在如东进行过示范。”万建民介绍,选择我县作为示范点之一,是因为如东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居于全省领先水平,并且当地的合作社与农户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试验的基础条件优越,更有利于达到示范效果。

“宁香粳9号”的推广,丰富了我县优质稻米的品种资源。“我们引进推广了“宁香粳”系列优质品种,同时推广了机插侧深施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在全县接近20万亩都使用这一技术,给大户带来省工省肥、高产高效的效益。”县作物栽培站副站长於永杰说,优质品种与栽培良法双向联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提供了优质范例。多年来,得益于与万建民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如东不仅引进了宁香粳系列的多种优质稻米,还加快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大户实现省工省肥、高产高效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