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民俗专家话中秋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27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吴莎莎)又是一年中秋时。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据如东民俗专家沈阳介绍,“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根据我国古代历法,每一个季节有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即“仲秋”。而八月十五在秋季中间,故而叫“中秋”“八月节”“八月会”。帝王祭月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当时,中秋祭月对于帝王来说是很庄重严肃的大事,直至后来随着上层贵族仿照皇家进行祭月活动的流行,这才逐渐流传到民间。直到唐初,才有了“中秋节”这个叫法,并慢慢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中秋这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满月,即是“圆满”,这就象征了人间的团圆。说到中秋,提到团圆,那就不得不讲到“月饼”。作为中秋最必不可少的美食,月饼的起源要追溯到唐朝。唐高祖时期,大将军李靖和突厥人打仗,靠月饼暗中传递信息打了胜仗,八月十五凯旋,从此往后,吃月饼就成为八月半的习俗。

八月半还有“偷瓜摸秋”的习俗,就在这一天的晚上,想要孩子的女子到别人家田里去偷瓜偷豆儿。因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是南瓜,就生男娃,若摸到扁豆就生女娃。瓜里头有籽,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意思,也是寄托美好的愿望。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中,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中秋节也是许多地方戏曲、曲艺表演的重要题材,还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那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传播得更加广泛。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秋节承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让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永葆生机与活力。”沈阳说,“现在的娱乐方式多样,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古代旧有的庆祝方式了,但是中秋节家庭团圆等人伦亲情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中秋节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