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瑾敏 朱南州 通讯员 陈名蔚)近年来,我县以“科技赋能、全链升级、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从高标准农田的连片沃野到“绿色食品”认证的全产业链布局,我县正以崭新的姿态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模式,走出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向土地要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土地的蜕变,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过去一年,我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引领,掀起了一场“土地革命”。全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47万亩,耕地保护水平跃居全市第一。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店镇将零散的“巴掌田”整合为连片“高产田”,为智慧化种田奠定基础。在栟茶镇新庄村,40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麦苗青翠,得益于科学种植管理,冬小麦长势喜人,亩产较往年提升200斤。
秉持“建管用养结合”的理念,我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量质并举打造“十百千”示范工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顾高桥村,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的经济薄弱村,如今正借着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冬日里,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村好多年没做项目了,现在到处都是机械,可热闹了,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场变革不仅让土地“长高”了产量,更激活了乡村经济。丰利镇通过土地流转打造千亩稻虾共作示范区,农民变身“职业田管家”;新店镇建设智慧农业综合体,昔日的荒滩地成了集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生态田园。土壤墒情监测站、智能水闸等数字化设备的加持,让农田从“会呼吸”变为“会思考”,我县正用科技赋能土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向科技要发展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台无人机,就能完成整片农田的农事作业,这样“科技感”满满的耕作方式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丰利镇铁山家庭农场,每到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植保无人机就会出现在田间,喷洒出的农药均匀包裹住作物叶片,防治效果大大提高。“传统种植过程中,人工喷洒15亩作物农药需要两个人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就可以轻松完成,农药喷洒也更加细致全面。”农场主陈诺说。
当物联网遇上田埂,当大数据融入耕作,我县农业发展正在书写“机器换人、智控增产”的新篇章。洋口镇家庭农场采用自动化流水线,10小时育秧8000盘,效率是人工的40倍;海青家庭农场运用北斗导航实现无人插秧,每亩节约成本300元;无人机穿梭田间喷洒农药,AI识别系统让病虫害无处遁形。我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已累计建成省市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1家,“无人化”农场19家,农机农艺融合点3家,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14家。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的加持还让“老把式”有了新本领。60岁的种植大户陈福明戴上VR眼镜,学习如何操控智能灌溉系统:“过去凭经验浇水,现在看数据说话,节水又增产。”全县“数字农人”培训班场场爆满,千余名农民拿到县农业农村局颁发的“绿色证书”。
向品牌要融合
“如意东方”品牌自2021年7月创建以来,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构建“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推广机制,助力全县名特优产品“组团出海”。目前,品牌授权主体已达78家,授权产品超120个,累计销售额突破3亿元,切实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东蘘荷”“如东大米”“如东文蛤”等多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如意东方”品牌的带动下正逐步走出如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作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我县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10万亩。2024年,全县获“绿色食品”认证的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69家企业、124个产品通过认证,覆盖“农、畜、水”全领域。“如东大米”凭借其食味品质优、营养丰富的特点,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0余个大米品牌获得绿色认证;狼山鸡系列产品及凌洋农业公司的蔬菜也均以绿色品质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品牌是农业的灵魂,品牌效应催生新业态。掘港街道以海唐春葡萄产业联盟为龙头,构建“精品果蔬”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渔美康动保产品项目将水产养殖与生物科技结合,研发的微生物制剂不仅净化水质,还能有效提升螃蟹产量。此外,我县还充分发挥“中国海鲜之乡”优势,推动梭子蟹、文蛤、泥螺等特色水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即食海鲜零食、功能性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如东海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突破50亿元,电商冷链物流网络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如东味道”正逐步走向全国餐桌。
眺望如东的广袤田野,高标准农田星罗棋布,智能农机轰鸣作响,电商直播间灯火通明……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兴农”,这片土地正以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未来,我县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探索绿色农业、数字农业新路径,让更多“如东好物”走出田间、迈向全国,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贡献如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