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玲玲 吴慧 朱海城)上午9时,江苏海宝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性能测试中心,技术部部长杨海涛正在仔细查看电池寿命测试数据,“我们新引进的这条生产线,将电池性能从300次循环提高到400次,循环次数增加了,电池的寿命就能延长。”
这些年,海宝电池实现绿色生产,产品迭代,产能提高,离不开杨海涛这面坚实的“技术后盾”。
“5个平行实验做了25天”
杨海涛前面所提到的新生产线,是2023年7月海宝电池引进的首条连铸连轧生产线,仅设备投入就2000多万元。
设备引进来是老板花钱就能办到的事,能不能用上用好则取决于杨海涛。“教一个婴儿学走路有多难,对设备进行定制化调整就有多不易。”杨海涛说,设备只有单一功能,技术人员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电池容量等,设计产品相关的模具、工艺、工装,做工艺验证。
3个月里,杨海涛几乎不断地在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常应该是金属色,这明显偏黄!”在一次调试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试生产出来的产品极片颜色不对,经过测试,产品极片出现了氧化问题,这看似细微的颜色变化,会直接影响焊接质量,进而损害产品性能。经过一个月的交叉式验证,杨海涛终于发现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解决极片氧化问题。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一次例行检验过程中,杨海涛发现,试生产出的电池存电量比同款产品少了10%。此后,又是一番辛苦验证,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极板孔域面积上。由于一个实验周期要25天,为了加快进度,杨海涛同时开启了5组平行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成孔剂添加量,来判定实验结果。其实,每组实验之间的添加量只相差2%,最优解与最差值就在毫厘之间。25天之后,杨海涛得到了理想的答案。
2023年10月,这条新生产线开始了小批量生产,2024年1月,正式投入量产。经测试,与此前的产品相比,该生产线出产的电池寿命提高了30%。目前,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7月即将投产。
“工艺是灵魂,设备得有工艺做支撑,不然就是一堆烂铁。”或许在杨海涛心里,这也是对他自己的定位。
“提高电池性能,就能节能减排”
前不久,杨海涛参加了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蓄电池分会九届四次会员大会,他以《助力碳中和 发展循环经济》为题,做了一场主题报告。
为应对动力电池生产本身引发的减碳课题这一挑战,海宝电池选择布局在前,积极研究全链条的低碳化转型。杨海涛要做的,就是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是海宝电池的大客户,接触过程中,两位“大佬”都向杨海涛大倒苦水:电动起重机的成本中电池占大头。一台起重机能用10年,电池只能用两年,一台车更换一次电池就要花费近3000元,全周期下来就得1.5万元。延长电池寿命势在必行。
于是,杨海涛再次开启攻坚之旅,通过连接市电、将电池放电深度控制在50%以内、减少衰减等方式,硬是将电池寿命翻了一番。
回归到电动助力车,目前车用电池的使用寿命普遍在1.5年左右,如果将使用寿命提升到3年,每年将减少50%废旧电池的产生。在杨海涛的牵头组织下,今年4月,“骁龙”系列产品成功面世。这款高端产品可实现450次循环,寿命长达3年。
“走出去,研究技术也需要灵感”
去年,杨海涛去了越南考察,东南亚地区的滚滚热浪给了他改造电池性能的巨大灵感。
此前,海宝电池在东南亚地区已有布局,每年大概销售50万只电池。如果能研发出更适合当地的产品,保守估计,销量每年能增长10%。但在东南亚地区,全年皆是夏季,电池持续在高温下使用,寿命会缩短一半。
杨海涛针对电池失效模式进行解剖分析。很快他便发现,高温条件下,电极合金的腐蚀速度会加快,这就是影响电池寿命的“元凶”。
为解决这一难题,杨海涛积极研发耐高温型电极合金,通过调整活性物质配方、工艺优化,延长电池寿命。“实验室数据达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发成功了。”
此后,杨海涛又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户外测试研究,并将两地的实验数据与实验室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最终的产品显示,45℃的高温条件下,电池寿命从200次循环提高到350次,这意味着原本可以使用一年的电池,现在可以使用近两年。目前,这款耐高温电池设计方案已做好,预计7月份能生产出样品。
下个月,针对这项技术革新,杨海涛将申请发明专利。到目前,这位“技术大拿”手握30个发明专利,近7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
这些年,工程师杨海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仅去年,他就去了10个国家考察。他说,研究技术需要灵感,工程师也需要采风,不能坐在家里研究技术。
港城时评
技术支撑,让“塔基”更厚
从质检员到技术员,再到技术部部长……进入公司的第一天,杨海涛就确立了个人目标,开启了艰苦而有意义的技术创新之路。如果说勤奋是他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那创新就是他从普工一路逆袭成技术大拿的“硬通货”。以杨海涛为代表的,这样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勇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正成为如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依靠高素养劳动者。工匠的一句点拨,或许就能帮助企业攻克生产难题。一线工人的“小鼓捣”“微创新”,很可能成为企业减少成本的新专利。采访中,杨海涛提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于工艺,我要争取最优解。”到目前,这位“技术大拿”手握30个发明专利,近7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
为更好地发挥创新技能人才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坚持将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与待遇提高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打通技能提升通道,鼓励企业建立补助性津贴制度,特别是加大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力促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能力、收入水平长期稳定提高。从社会价值的提高,到技能水平的提升,再到医疗、教育、住房等全方位的政策倾斜,我县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职业发展、生活幸福铺设了“宽广跑道”,让产业工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让他们有“里子”也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