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献礼国庆·点赞如东”特别报道之乡村振兴篇
沃野平畴织锦绣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字体:[ ]

10月11日 星期五 (一版) 沃野平畴织锦绣。.jpg

摄影 李献诚

(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曹磊)千百年来,如东人繁衍生息,由海入陆,耕耘出田舍、村寨,也勾勒出匠心独具的滨海风貌。而今,这幅画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绽放新颜。水清天蓝坡岸青,设施农业产销旺,特色小镇风情美,乡风文明谱新篇……

近年来,如东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依托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的辐射作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随着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渐入佳境,在城乡铺展开来的是业旺、景美、民富的美丽新画卷。

环境之美

——水清坡绿入画来

“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这句出自《管子》的话,道出了农家立足之本——牲畜和粮食。在这片以农耕发展兴起的土地上,勤勉的如东人民家家都是种养能手。十万多公顷的耕作面积内,平均每年要播撒下80万亩稻麦,畜养牲畜无数。迈入新时代新纪元后,种养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而跟着效益一起出现的,是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名词——农村面源污染。

为从源头遏制污染源,我县从2017年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百日行动”以来,已累计关闭拆除养殖场户2.3万多家,至今年8月底,全县生猪存栏量已下降至41.5万头,南美白对虾内陆达成100%整治率,沿海地区整治完成率超过90%。

“很多老百姓到村里来反映,河不像河,河面上芦苇纵生,河泥黝黑恶臭,到了夏秋两季,还抛满了秸秆。”大豫镇一门闸村党总支书记的这番抱怨发自肺腑,而在面前,正轰隆隆运作着一辆挖掘机,挖掘机挖出黄浩新口中黝黑恶臭的元凶,也是全县农村人口的心病。养殖得到了规范,可沉积在塘底的隐患也不能放过。农村水环境,尤其是三、四级河道的环境质量,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老百姓获得感的一大因素。

今年,县委县政府把城乡水环境改善作为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加以推进,排查出了589条需要疏浚整治的农村河道,目前该项工作已近尾声。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河道环境整治必须先行一步。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实施“清水绿岸”提质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水环境改善的薄弱环节——农村三四级河道,县政府拿出3000万元,省财政补贴450万元,加之镇级资金配套,总投入4000万元,投资总额达到历年之最,长度598公里,疏浚土方量338万方。按照市里农村河道三年疏浚一遍的部署,我县还有538条、480公里农村河道需要疏浚。下一步,县水务局等部门将落实测量单位,编制今冬明春的河道整治实施方案,同时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老集镇所在村的河道实施全面整治。

此外,全县今年还计划整治县城黑臭河道6条,至8月底,建材支河、龙王河已整治完成,拥军河、南康河、掘西一组河均已进场施工。计划实施生态河道47条、清洁河道227条,目前已分别完成33条、214条,拆坝建涵完成209座,完成率76%,完成“两违”整治21处,完成率超过50%,列入整治的176座非法码头已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155座;全县一、二级河道机械化保洁实现全覆盖,三级河道机械化保洁率达到80%,保洁效率进一步提升;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1至8月份,沿海涵闸排水119潮次,调水量13.5亿方。

物阜之美

——产业兴旺增动能

“瞧瞧这串葡萄,个头均等,色泽亮丽,我们还没正式开园,已经有很多客人来预定了。”走进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入驻园区的农场主杜长泉喜不自胜。他今年首次挂果的新品葡萄“阳光玫瑰”,种植面积15亩,亩产预计2000斤。这种从日本引进的晚熟品种,如今商场上的零售价在每斤45元左右,效益相当可观。

杜长泉早年是如东高新区小有名气的养鸡大户,规模鼎盛时期有9栋鸡舍,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饲养规模存栏可达18万羽,年出栏肉鸡达108万羽。从2017年起,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杜长泉敏锐嗅到了农业发展的机遇,陆续投资了2000多万,在融合示范园内建起了温室采摘大棚,现如今,他的四季采摘园已发展近150亩,所产水果以采摘和电商物流为销售支点,生意异常红火。

无论是搞养殖还是种植,杜长泉无疑都走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他勇于打破常规,无论是从规模、技术、还是理念上,都扮演着示范引领的角色。而他所在的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也在2019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2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一二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不断聚集,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入驻了农业企业26家,其中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现代农业与物流批发市场4家,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性主体18家,围绕精品果蔬和优质稻麦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项目,构建具有如东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链、科技链和价值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是生活富裕。兴业方能民富,产业是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所在,也是全面小康的根本依托。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思路,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调优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统筹推进,多措并举,促进富民增收。无论是产业园区建设还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小镇打造,均取得了喜人的成效。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9.2倍。全县粮食总产量97.92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70年来,得益于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到去年为止,全县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49%左右,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37.1万亩,订单种植19.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万亩。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工、畜力为主,转变为机械化收、种为主。截至2018年全县累计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家庭农场1029家,其中省级示范场20家、市级示范场13家,县级示范场119家。

此外,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的出现也为产业兴旺再添一力。2015年以来,我县先后有狼山鸡、如东大米、如东紫菜、如东文蛤、如东泥螺五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县种植业“三品一标”产量占比63%,保持全市领先。全县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30个,占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21.5%。“如东狼山鸡”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产品精粹”。

文明之美

——睦邻友爱风气正

“我这里建好后,亭台水榭都有,以后散步,跳广场舞,都到这儿来啊!”河口镇小澪村70多岁的王宝余老人站在自家快要竣工的院子里,这样招呼着往来的邻居。王老的院子占地30余亩,投资已逾千万。这样大代价的投入,都是老人的儿子出的,但却由老人做主,纳入村里打造的甫成生态园项目中,建成后无偿向村民开放。钱袋子鼓起来了,精神面貌也要扬起来,让老邻居们未来休闲玩乐多个去处,让自己的院子热闹起来,这是王宝余平凡却伟大的追求。

无独有偶,距离小澪村不远的双港村村部里,村党总支书记徐相华也在忙着一件大事儿。国庆期间,村里一班舞龙舞狮队的骨干们筹备了一支献礼舞。徐相华清出场地,又给他们找来专业的老师,锣鼓声中,一派欢庆。此外,村里还创办了芦花文学社,建成了文化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部陈列室里,各项农民演出奖项挂满了墙面。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证明,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既是我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软件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近年来,我县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把“乡风文明”种进农民心田。

事实上,与先进的城市文明相比,从2006年新农村建设时期就提出的,以“乡风文明”为目标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县依然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然而不断涌现的新形式、新做法,正给我县乡风文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近年来,我县开展了“道德讲堂”、“网络点赞”,“村规民约”制订、“文明新风户”评比等活动,又在逐步推广“村民议事”制度,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先进的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农民群众心中逐步扎根。

如今的新农村,不仅焕发着文化活力,也处处彰显着新农村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