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献礼国庆·点赞如东”特别报道之民生福祉篇
春风吹开幸福花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2 字体:[ ]

10月12日 星期六 (一版) 春风吹开幸福花。.jpg

摄影 陆和煦

(全媒体记者 李旭琴 朱海城 徐建彬)居民储蓄存款总量快速增长,人均存款由1952年的0.6元上升至2018年的6.4万元;

城镇居民收入快速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811元,是1985年的59倍;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387元,是1981年的81倍;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2018年医疗床位数为4145张,是1950年的148倍……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化建设中,如东人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谱写了构建美丽如东的崭新篇章。一组组数据表明,我县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

作为一家乡镇初中,洋口镇古坳中学的航模特色课程在县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每年参加国家、省内外比赛600多人次,累计获得团体奖20多项,综合荣誉20多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1949年,我县拥有各类学校202所,在校学生2.22万人;其中小学201所,在校学生2.21万人。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72所,在校学生5.41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一律免试入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周一上午,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老师正根据县教体局下发的课件资源调整、优化教学设计,这份课件资源对于乡村初级中学和县城初中同样适用。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工程。2013年底,如东中小学所有教室安装互动教学系统,中小学师生告别了黑板和粉笔;2014年,中小学操场基本实现塑胶化;2015年,所有学校教学办公区实现无线网覆盖,校园“三通”全部到位,白板资源实现城乡共建共享;2017年,互动教学系统使用、大数据管理成为常态,为轻负高质、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从2013到2018年,教育装备提升两期工程共实施项目70多个,投入超2亿元,逐步解决了“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努力实现城乡校园一样美、装备一样好、城乡教师一样好、教学质量一样优。

70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县兴办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大专院校,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卫健事业迈步向前

“挂号可以自助完成,检查化验单也可在微信公众号上读取,看病竟然可以这样简便……”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里,今年68岁的居民林先生拿着手机,熟练地给记者示范如何在手机上查取化验单。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优化就诊流程。县中医院搬迁新址;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建设进入尾声;基层医院迁建、改扩建工程普遍展开,如东百姓看病就医的健康生活越来越有获得感。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到2018年,全县卫生机构达到471个,比1949年增长234.5倍,病床床位4145张,比1950年增长147倍,卫生技术人员4814人,比1949年增长228.2倍。全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家村卫生室,共计240个。全县医疗卫生健康三级服务体系健全,“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面形成,区域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县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两个医联体揭牌运行,通过专家对口帮扶、业务技术指导、医疗质量督导等方式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上下联动机制,以大豫镇为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联盟,形成1+1+1形式的签约服务模式。2018年基层诊疗量占比65.7%,县域内就诊门诊率98%,住院就诊率达8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10多年来,如东人均预期寿命稳定在80岁上下,明显高于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让低收入人口共享发展成果,我县推进低收入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完善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补充商业保险制度,实行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免费体检7092人,分类救治6536人,享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118人。

文体事业跨越发展

这两天,如东高新区浅水湾社区居民聚集在公园门口观看露天电影,经典影片、爱国主义影片送到家门口,受到群众的好评。

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播放优秀影片是我县文化惠民的举措之一,以2018年为例,我县举办了第十四届“滨城之夏”、第七届港城之春音乐会、“欢乐送万家”春节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沿海沿边行”等演出活动120多场,送戏下乡100余场,送电影下基层2556场。各镇区围绕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服务。

如东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厚实,源远流长。过去的70年,文学艺术精品不断出现,65首民歌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5个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品牌,3个民间舞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魔术《纸飞机》夺得第十届中国杂技魔术比赛最高奖“金菊奖”。我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艺精品创作频出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突破。2018年,国清寺遗址出土瓷器、建筑构件、紫砂陶器、石雕等各类文物标本1000多件,今年上半年,国清寺遗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南通市级运河地标,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因国清寺遗址的发现,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盟城市,全国仅25个城市。

70年来,全县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硬件配套也提档升级。全县地标性建筑——县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县文化馆、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截至今年5月底,县文化馆举办各类演出和展示展览28次;开设免费培训班11个,培训5000余人次;小剧场承办各类活动33场。县图书馆接待读者5.6万人次,图书借阅61774册,新办理借书证10623张。

城乡居民生活改善

“我们辛苦了一辈子,没住过楼房,去年和儿子、媳妇商量了一下,一家人出力盖成了这幢房子……”看着今年上半年建成的崭新小洋楼,岔河镇金河村3组村民姜巧云眼里满满的成就感。

姜巧云今年68岁,她的丈夫金祥泉69岁,由于得过小儿麻痹症,金祥泉的双腿只有正常人的手臂粗细,站久了两条腿就打颤。这样的身体状况,让老金夫妻俩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分田到户后,允许农民搞副业了,我和老公开始养猪,日子开始渐渐好起来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不向生活低头的劲儿,姜巧云和金祥泉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儿子读完了大学,并攒下了部分积蓄。“现在的日子吃穿不愁,每个月农保上还有钱拿,还是国家的政策好!”金祥泉感慨到。

奋斗是几千年来不变的旋律,靠着勤劳的双手盖上小洋房,买上小汽车,甚至买上商品房是不少居民奋斗的缩影。70年来,全县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生活水平提高更快,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2018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7元,比1981年增长79.9倍,年均递增1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48元提高到2018年的43811元,增长57.6倍,年均递增13.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176元提高到2018年的73315元,增长415.6倍,年均增长9.1%。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质量迅速改善,节节提升。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061元,比1985年增长36.8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26元,比1981年增长64.1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逐步过渡为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为特征的新“四大件”,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从无到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庭。2018年城镇百户家庭拥有电脑82台、汽车74辆;农村百姓家庭拥有电脑44台、汽车51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以改善民生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城区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城市长高了;城区范围由小变大了,人口由少变多;城乡环境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更美了。